生命之網
狄爾泰:每個人同時又是無數相遇中的一個點,無數個人匯聚成生命之網絡,聚成生命之巨流,而生命本身就是在他們中間表現為社會的、歷史的實在。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淑女單車
朝早開車往南走,送朋友到海邊小鎮買花。
朋友買花,我在長街閒晃,空蕩蕩的街頭,看見一間破落的舊物店。
門外泊了幾輛單車,我好奇走入店內問老板單車是否賣的。
老板以濃濃的東北口音跟我說,是的,還有幾輛在店內。
走過放著塵封古董打字機和傢具的走廊,店的盡頭放著一輛黑色的淑女單車。
我一直鐘情淑女單車的款式,Step-through而不用Step-over/ cross-over,可以挺著腰騎單車。
我問老板,英國男仕會騎淑女單車嗎?
老板咧嘴而笑,明白我的意思,跟我說:放心,沒有會留意你的。
我用65鎊價錢買了這輛二手單車,下午立即踩返工。
覺得自己好像化身成日劇的角色,挺直了身、騎著單車穿街過巷。
又如杜琪峰的《文雀》裡的城市浪遊人。
裝上了倒後鏡、Kickstand,再買兩條單車鎖(不想再被偷了)。
有失才有得,舊的被偷了,才會遇到這輛淑女單車,我的Dream Bike。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詩生活
有兩部電影在這一年經常在我腦海出現,第一部是Wim Wenders的《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2023年),第二部是Jim Jarmusch的《Paterson》(派持森,2016年)。Wim Wenders和Jim Jarmusch都是知名導演,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是社會的基層人物,Perfect Days的主角平山是東京的清潔工人,而派特森則是巴士司機,兩人生活平平無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Wim Wenders和Jim Jarmusch卻將如此平淡的生活拍得很有詩意,Paterson更被視為充滿靈性的作品,主角雖然開巴士,但每到午飯時間,他便獨自坐在公園一角,看著流水寫詩。清潔工平山清晨出門,在車上開著的是八十年代的美國搖滾樂,晚上讀的是日本文學著作。這兩部電影或多或少反映我的內心世界,在常規之中尋找詩意的生活意味,為靜好的歲月賦予意義,不至令生活成為不能承受的輕。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春分暖陽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係愛呀,哈利!
野生動物護理的第五課,關於動物行為,終於捱過第一階段的生物理論課,叫做勉強能應付功課要求,現在開始學習觀察動物行為,我拿著四份觀察表,蹲在小型哺乳動物的培育室,觀察一隻叫為Harry的老鼠的活動,每三十秒便要做記錄,寫下牠正在做什麼,例如刷毛、啃咬、跑跳、進食、睡覺,此外,我亦要觀察牠有沒有社交行為,例如替同伴刷看、互相依偎、打架等等。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如此專注地觀察一隻老鼠半小時,表面上看來很悠閒,但其實腦袋非常忙碌,我一邊觀察一邊分析行為背後的意思,並決定那些行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例如,我一開始近距離觀察Harry,牠不斷站起來東嗅西嗅,我的出現引起了牠的好奇,所以老師叫我站後一些,動作放緩,讓Harry回復到「自然」的行為模式。差不多十分鐘之後,Harry才不理我,繼續自己的生活。在我觀察牠的半小時,牠很多時都避開同伴(是的,哈利波特的朋友Ron和Draco),自己躲在一角,或在吊床上發呆。半小時之後,我拿著觀察報告問老師,Harry是否有點「不正常」?老師同意我的分析,Harry只有幾個月大,是隻初生老鼠,活動能力應該很強,我們要持續觀察Harry的行為,若問題持續,代表三隻小老鼠之間可能出現欺凌問題,飼養人員便要介入處理。
這是很有趣的體驗,不過對我來說,並非全新的經歷。不論是做口述歷史訪談、教育學研究,甚至種田,我一直運用觀察搜集資料/資訊,然後分析和解釋,特別是做教師的日子,我們便要不斷觀察和跟學生互動,只是學生會用說話解釋自己的行為,而動物則不然而已。這就是自然(Nature)和文化(Culture)的分別,人與人之間沒有單向的觀察,社會就是不斷互相觀察和影響的過程,現在溫故之新之餘,還要保持自己的觀察力,待將來要用時不會生疏。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餐廳外食
自去年知道自己身體出了小毛病,我便很留意營養標籤,買餸用膳都會看碳水和糖的份量,外出用膳難以減碳水減糖,所以我盡量會在家用餐,但有時候避無可避,便會找一間餐廳,叫一杯無限任添的熱飲(不用兩鎊),吃自備食物,而英國最平民的Pub,便是連鎖經營的Wetherspoon,有些香港人稱Wetherspoon為英國的大家樂,我非常不同意,覺得貶低了Wetherspoon的格調。雖然Wetherspoon是連鎖經營、有固定的餐牌,有些本地人亦調侃Wetherspoon的食物都出自微波爐(我不敢苟同),但每一間Wetherspoon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這間連鎖食店很多時會活化歷史建築物,保留原有風格,讓客人感受地方特色。因此,我到不同的地方,都會先看看有沒有Wetherspoon,有的話便點些吃的,然後了解那些建築物和地方歷史。
由於Wetherspoon很大眾化,又可以用手機落單,英國人又少管別人閒事,大家自顧自的,有人獨坐一角睇波,有一大班人喧嘩,各不相干,我便邊喝熱飲,或點一些低糖低碳水(如雞翼)的小吃,邊吃自備食物。我自備的大多是蔬菜、芝士和全麥麵包,這都是Wetherspoon沒有提供的食物。我昨晚如常地走到一間Wetherspoon,點了熱飲和小吃,便拿出蔬菜享用,怎知侍應送餐時看到我正在吃自備餐盒,便很不屑地告訴我餐廳禁止食用外帶食物,我連忙說sorry,她白了我一眼便離開。我將蔬菜盒放到袋裡,好像小學生考試時出貓的感覺,很怕被老師發現。其實我知衰的,香港的餐廳都禁止外帶食物,餐廳打開門做生意,我應該尊重,只是我一直心存僥倖吧了。我回家後翻查飲食條例,原來英國餐廳禁止外帶食物,除了生意因素之後,還有衛生條例的限制,客人在餐廳進食後出了問題,餐廳是要負責的。我以後會尊重餐飲禮儀,在外面食完自備食物才進到餐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