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鸚鵡

學校被公園和林木圍繞
今早返工時亦見狐狸穿過圍板走入校園
可惜天黑狐狸亦怕人
很難捕捉牠的身影
放工走過草起
隱約看到樹梢間的綠色翅膀
兩隻鸚鵡紅嘴如勾正打情罵俏
我立即放下單車
用手機追蹤牠們的身影
幸好夏令時間放工仍是大白天
讓我拍了清晰的特寫
原來Rose necked parakeet在東北並不常見
相關資料可見(https://www.nwt.org.uk/wildlife-explorer/birds/parakeet/ring-necked-parakeet)
我與野生動物有緣?




又比太陽早起

上星期朝早出門,天際已泛魚肚白。
今朝五點半起身、六點出門,太陽仍未起來。
不是太陽遲了,是我早了,
時鐘往前前撥一小時。
春天就像和太陽比拼,
看誰更勤力,我暫時險勝。
一到復活節,便是陽光的天下,
長日永晝的日子不遠矣。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少睡一小時

凌晨時份轉為夏令,鬧鐘七點便叫醒我,但我只睡了六小時,為免今夜失眠,還是撐起身、刷牙梳洗,迎接英國的母親節。去年今日打電話給老媽,跟她說母親節快樂,她笑著問我是否儍了,母親節不是五月嗎?噢,是的,英國跟香港不同,我學精了,今年沒有打給她。

昨日陰雨,再加上N城有慶祝活動,我沒到農圃。今天風和日麗,是落田的好時機,幾日前浸好了粟米和豆種,今日培苗,亦將長了真葉的羽衣某藍分株。幾星期培的魚翅瓜苗終於發芽了,冬眠的桑樹苗亦醒了過來,長了嫰葉。今年要努力一些,把握好短暫的種植季節,自種自食。



利用紙蛋盒作培苗盆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花床

今年比去年忙,決心要騰出時間到P的花園,為種植季節做準備。
經過一年的打理,雖然幾個月沒過來,但花園的狀況看起來還可以。
Brambles收斂了不少,不再左右蔓生。
English Ivy也不像往年般痴纏。
這個春季的目標有點不同,Allotment主要種菜,我便可以多花些時間在P的花園種花。
希望將來能遊走於農藝和園藝之間,這樣才配得Gardener的名份。
將樹下的雜草清除,將開完花的球莖重新埋到泥土,讓綠葉盡量吸收陽光,儲存能量,
等到明年早春再次開花。
配上P的父親留下的花園裝飾,春意煥發。
風信子、水仙、小鳶尾蘭,明年早春再見。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花趣

以前在香港喜歡看樹,來到英國才開始附庸風雅,跟朋友學賞苌。

園藝包羅萬有,缺乏花卉知識便無法做園丁。

Gardeners在香港不受重視,但在英國卻受人敬重。

路邊野花亦大有學問,看似「自然」,其實一直有人打理。

園丁、義工、地景工作人員、甚至街坊,都投入城鄉景觀的改造。

我只是一隻在井口探頭的青蛙。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淑女單車

朝早開車往南走,送朋友到海邊小鎮買花。

朋友買花,我在長街閒晃,空蕩蕩的街頭,看見一間破落的舊物店。

門外泊了幾輛單車,我好奇走入店內問老板單車是否賣的。

老板以濃濃的東北口音跟我說,是的,還有幾輛在店內。

走過放著塵封古董打字機和傢具的走廊,店的盡頭放著一輛黑色的淑女單車。

我一直鐘情淑女單車的款式,Step-through而不用Step-over/ cross-over,可以挺著腰騎單車。

我問老板,英國男仕會騎淑女單車嗎?

老板咧嘴而笑,明白我的意思,跟我說:放心,沒有會留意你的。

我用65鎊價錢買了這輛二手單車,下午立即踩返工。

覺得自己好像化身成日劇的角色,挺直了身、騎著單車穿街過巷。

又如杜琪峰的《文雀》裡的城市浪遊人。

裝上了倒後鏡、Kickstand,再買兩條單車鎖(不想再被偷了)。

有失才有得,舊的被偷了,才會遇到這輛淑女單車,我的Dream Bike。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詩生活

有兩部電影在這一年經常在我腦海出現,第一部是Wim Wenders的《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2023年),第二部是Jim Jarmusch的《Paterson》(派持森,2016年)。Wim WendersJim Jarmusch都是知名導演,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是社會的基層人物,Perfect Days的主角平山是東京的清潔工人,而派特森則是巴士司機,兩人生活平平無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Wim WendersJim Jarmusch卻將如此平淡的生活拍得很有詩意,Paterson更被視為充滿靈性的作品,主角雖然開巴士,但每到午飯時間,他便獨自坐在公園一角,看著流水寫詩。清潔工平山清晨出門,在車上開著的是八十年代的美國搖滾樂,晚上讀的是日本文學著作。這兩部電影或多或少反映我的內心世界,在常規之中尋找詩意的生活意味,為靜好的歲月賦予意義,不至令生活成為不能承受的輕。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春分暖陽

起身時間越來越早,這幾天五點半便醒了,星期初朝早氣溫急跌,最低試過零下五度,開車前要花一陣子刮去擋風玻璃的薄霜。雖然如此,但感覺不算很冷,大概是在學校工作的緣故吧,再加上每日做運動,提醒身體要燃燒脂肪,產生能量,不能單靠外在的熱源。日照時間長了,感覺上亦和暖了,有時候萬里無雲,太陽盡佔天空,午間氣溫甚至能升到十七、八度,每天都坐溫度過山車。

昨日春分,空氣有點潮,薄薄的霧靄,黃昏時斜陽散發霞光,天空漸次由蛋黃轉為淺藍,枝椏葉芽待放,再沒有寒冬的肅殺,多了初春的浪漫。一路開車到D城,追著霞光,想起岑寧兒的《追光者》:「我可以跟在你身後,像影子追著光夢遊,我可以等在這路口,不管你會不會經過。」我想著的那個你,不是別人,而是未來的自己,不計較得失,抬頭看著星際航向未知的人。

後記:聽BBC Podcast(BBC Radio 4 - Thinking Allowed, Dress Culture),談到加勒比海的移民、即後來的Windrush generation,如何以衣飾展示自己是大英帝國的子民(Britishness),值得香港人深思。有機會的話,亦可看看相關的文章:Performative Elegance: the Windrush Gener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Respectability  by Teleica Kirkland in Dangerous Bodies  New Global Perspectives on Fashion and Transgression。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係愛呀,哈利!

野生動物護理的第五課,關於動物行為,終於捱過第一階段的生物理論課,叫做勉強能應付功課要求,現在開始學習觀察動物行為,我拿著四份觀察表,蹲在小型哺乳動物的培育室,觀察一隻叫為Harry的老鼠的活動,每三十秒便要做記錄,寫下牠正在做什麼,例如刷毛、啃咬、跑跳、進食、睡覺,此外,我亦要觀察牠有沒有社交行為,例如替同伴刷看、互相依偎、打架等等。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如此專注地觀察一隻老鼠半小時,表面上看來很悠閒,但其實腦袋非常忙碌,我一邊觀察一邊分析行為背後的意思,並決定那些行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例如,我一開始近距離觀察Harry,牠不斷站起來東嗅西嗅,我的出現引起了牠的好奇,所以老師叫我站後一些,動作放緩,讓Harry回復到「自然」的行為模式。差不多十分鐘之後,Harry才不理我,繼續自己的生活。在我觀察牠的半小時,牠很多時都避開同伴(是的,哈利波特的朋友RonDraco),自己躲在一角,或在吊床上發呆。半小時之後,我拿著觀察報告問老師,Harry是否有點「不正常」?老師同意我的分析,Harry只有幾個月大,是隻初生老鼠,活動能力應該很強,我們要持續觀察Harry的行為,若問題持續,代表三隻小老鼠之間可能出現欺凌問題,飼養人員便要介入處理。

這是很有趣的體驗,不過對我來說,並非全新的經歷。不論是做口述歷史訪談、教育學研究,甚至種田,我一直運用觀察搜集資料/資訊,然後分析和解釋,特別是做教師的日子,我們便要不斷觀察和跟學生互動,只是學生會用說話解釋自己的行為,而動物則不然而已。這就是自然(Nature)和文化(Culture)的分別,人與人之間沒有單向的觀察,社會就是不斷互相觀察和影響的過程,現在溫故之新之餘,還要保持自己的觀察力,待將來要用時不會生疏。


牠不是Harry,因為忙於觀察做記錄而沒有為Harry拍照。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餐廳外食

自去年知道自己身體出了小毛病,我便很留意營養標籤,買餸用膳都會看碳水和糖的份量,外出用膳難以減碳水減糖,所以我盡量會在家用餐,但有時候避無可避,便會找一間餐廳,叫一杯無限任添的熱飲(不用兩鎊),吃自備食物,而英國最平民的Pub,便是連鎖經營的Wetherspoon,有些香港人稱Wetherspoon為英國的大家樂,我非常不同意,覺得貶低了Wetherspoon的格調。雖然Wetherspoon是連鎖經營、有固定的餐牌,有些本地人亦調侃Wetherspoon的食物都出自微波爐(我不敢苟同),但每一間Wetherspoon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這間連鎖食店很多時會活化歷史建築物,保留原有風格,讓客人感受地方特色。因此,我到不同的地方,都會先看看有沒有Wetherspoon,有的話便點些吃的,然後了解那些建築物和地方歷史。

由於Wetherspoon很大眾化,又可以用手機落單,英國人又少管別人閒事,大家自顧自的,有人獨坐一角睇波,有一大班人喧嘩,各不相干,我便邊喝熱飲,或點一些低糖低碳水(如雞翼)的小吃,邊吃自備食物。我自備的大多是蔬菜、芝士和全麥麵包,這都是Wetherspoon沒有提供的食物。我昨晚如常地走到一間Wetherspoon,點了熱飲和小吃,便拿出蔬菜享用,怎知侍應送餐時看到我正在吃自備餐盒,便很不屑地告訴我餐廳禁止食用外帶食物,我連忙說sorry,她白了我一眼便離開。我將蔬菜盒放到袋裡,好像小學生考試時出貓的感覺,很怕被老師發現。其實我知衰的,香港的餐廳都禁止外帶食物,餐廳打開門做生意,我應該尊重,只是我一直心存僥倖吧了。我回家後翻查飲食條例,原來英國餐廳禁止外帶食物,除了生意因素之後,還有衛生條例的限制,客人在餐廳進食後出了問題,餐廳是要負責的。我以後會尊重餐飲禮儀,在外面食完自備食物才進到餐廳的了。

關於英國酒吧文化及Wetherspoon的特色,可收聽BBC Radio 4 - Arts & Ideas, Beer, Crisps and the British pub


昨晚的生態課程,學習護理天竺鼠,幾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