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7日 星期一

突破限制 為校本課程創造空間

從願景到現實 認清限制

    我們都有一個夢,夢想和學生分享歷史研習的樂趣,一起探討上海理髮店和中港歷史的關係,從粵語流行歌發現香港身份的誕生,從文學作品感受歷史人物的處境,從電影、相片和海報了解歷史人物的感受,老師和學生都樂在歷史課堂。我們有時飾演偵探,分析歷史懸案;有時飾演法官,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有時飾演古今英雄,切身處地感受歷史人物的處境。曾經,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但如今,學校有更大的空間,教師有更大的自主權,去實現這個夢。 實現夢想需要勇氣和熱誠,也要冷靜認清自身的條件和限制。隧道盡頭的光線不一定是黎明的曙光,也可能是迎面疾駛而至的火車射燈,過分樂觀可能會碰一鼻子灰。課程統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準備不足,或顧一漏萬,既達不到預期效果,更失去了原來優勢。我們如何突破經驗及資源的種種限制,發揮學校和教師的所長,讓學生從課程統整中得益?周詳的計劃和策略是圓夢的第一步。

二人總比一人好 創造協作教學文化
 
    課程統整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我們希望將合作學習的模式應用於歷史與文化科。為了減輕老師的工作量及增加合作學習的效能,校方增撥資源,聘請一名全職老師,讓歷史與文化科進行協作教學(Co-teaching),兩位老師可同時進入課堂,照顧不同組別的需要,另外,兩位老師輪流以觀察員身分進行課堂評估,以改善課堂效能。過去一年,歷史與文化科逐步建立協作教學的文化,教師已習慣於課堂前共同備課,分配工作及取得默契,課堂進行時進行同儕觀課,改善教學法。開放的課堂增加教師對課程的擁有感,亦有助打破過去教師孤軍作戰的教學文化。

非一般的「教科書」 動手動腳找教材

    為避免課堂成為教授歷史知識的場所,我們利用資訊科技及閱讀計劃鞏固學生的歷史知識。我們取得教科書出版社的同意後,將中、英文的學習內容、歷史資料題和問題庫上載於內聯網內,供學生備課及溫習之用。另外,我們亦請三聯書局重印一本已停刊的參考書-《歲月流情-漫畫香港史》,書中包含大量香港歷史的政治漫畫,而且內容由香港歷史學者審訂,絕非一般的漫畫書。另外,我們亦將改版的《香港今昔》列為中一級學生的必讀參考書,兩書以文字、照片及漫畫為媒介闡釋香港歷史的發展,很適合中一學生的程度,同學都手不釋卷,讀得津津有味,同學備課充足,為課堂活動創造更大的空間。
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 連繫學校網絡

    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彼此建立、互相扶持的關係,在課程統整的過程中,我們更感受到同舟共濟的熱情。為了加深同事對歷史與文化科的認識,我們邀請教統局為我們安排教師培訓,後來教統局聯絡了聖馬利亞堂中學李永青副校長,李副校長一口答應,並親臨本校講解課程統整的模式和理念,後來劉安立老師更開放課堂,讓我們觀摩課堂,交流教學心得,沙田循道衛理中學雷武鐸副校長更義不容辭,接受本校的邀請,主持家長講座,和中一級的家長分享沙田循道衛理中學的成功經驗,先行者的經驗讓我們避過不少冤枉路,也鼓勵我們在教改的道路中緩步前行。

是敵?是友! 建立互信關係

    提起教育統籌局,有些同工都會聯想到外評監察。其實,教統局也實施很多措施,和學校建立合作的關係,過去一年,校本支援組鄧偉成先生及李永青副校長提供很多協助,為我們把脈,檢視統整課程的推行情況,分享友校的成功經驗,提供教學資源和教材,和我們共同備課。鄧偉成先生更協助我們設計中西區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他帶領同學學習之餘,也觀察全方位學習的成效。建基於真誠和互信,我們一起審視進度、討論試卷的質素、設計教學策略,漸漸發展同工的關係,成為教改中的同路人。

老 師的 老師 與實 習 老師一起成長

    我們和實習老師分享教學心得和經驗,實習老師也和我們分享創意和衝勁,短短相處兩個月的實習期,擦出燦爛的火花。我們邀請實習老師一起備課和檢討課堂,我們一起進入課室,進行協作教學,我們經驗較豐富,當然可以提點一些課堂管理、引起動機、建立師生關係等技巧,但實習老師也會提出活潑的教學活動和探究議題,增加課堂趣味和教學效能。所以,當大學老師進行觀課的時候,並不單單是觀實習老師的課,也是觀我們的課。
    實習老師的老師,也是我當年的大學老師,她坦誠地指出課程的問題,例如分組活動未達預期效果、課程忽略學生摘寫筆記的需要、老師的工作量過重等,我們真誠交流,認真檢討,釐訂解決方法,再重新上路。老師是我們的諍友,我們也要虛心學習,畢竟在課程統整的道路上,我們仍然在「實習」。

同心同行 促進家校合作

    課程統整必須得到家長的認同,而認同始於溝通和理解,我們於去年九月舉辦了一次家長講座,邀請中一級的家長與我們分享課程統整的理念,我們亦成立了歷史與文化科的家長義工隊,協助課程的推展。
    至十月中旬,歷史與文化科舉行實地考察,參觀龍躍頭、河上鄉及金錢村的圍村文化,老師沿途講解圍村的歷史與建築特色,而家長則從旁協助,維持秩序,指導同學完成考察的工作紙。至今年四月中旬,歷史與文化科舉行第二次考察活動,我們總結了第一次的經驗,認為組內人數太多,而老師沿途講解,減低學生的積極性,於是我們決定將全班分為十一組,四人一組,到中西區考察,但我們如何有足夠的人手帶領十一個小組呢?答案是家長義工。
    我們首先向家長義工介紹整個中西區考察的目的、內容及預期成果,講解路線的歷史文化知識及留意事項,並討論如何帶領學生以不同的思考角度觀察問題,三小時的交流讓我們了解更多家長對課程的看法,亦讓家長明白更多課程統整後的實際運作。
    復活假期前後,我們共進行了五次考察,分班進行。家長義工與同學關係融洽,同學樂於接受家長義工的指導,家長義工亦主動幫助同學,甚至自掏腰包請同學品嚐老店的蔗汁與牛腩,更有家長義工和同學分享童年舊事,對中西區的掌故如數家珍,同學聽得津津有味。中西區人多路窄,我們採取游擊策略,化整為零,各組同學由老師或家長義工帶領作定點探索,避免大夥兒擁擠一起,起初家長義工也有點戰戰兢兢,不敢離老師太遠,但一次考察過後,家長義工都運籌帷幄,之後數天的考察,家長義工儼然成為資深導師了。
    家校合作加深彼此的了解,老師更明白家長對課程的要求和期望,家長也更認同教師的工作,家長義工的支持,亦課程統整事半功倍。

相扶前行 享受統整過程

    課程統整不只是課程內容的統整,還要統整所有可用資源,教育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大學機構及出版社同心協作,以學生為中心,組成教學團隊,老師不再單打獨鬥,教室也不再封閉,只有突破這些界限,才能創造更大空間,落實校本課程,讓學生得着最大的學習果效。課程統整就像揚帆出海,我們不知終點在何處,也未能具體描述目的地的景色,但當我們乘風歸航的時候,必定會將沿途的所見所聞,一一與你分享,共勉。(原刊於香港信義會第十一屆中小學聯校教師日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