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1日 星期二

所謂品味

老師的滿足與無奈是什麼?在校園裡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看見學生帶着閃爍的眼神,和我一起探究問題,他們激發我去思考,而我也激發他們思考,那種學習的愉悅盡在空氣中流動,感染着課堂每一個人。而最懊惱的時光,可算是學生提不起勁學習,而老師卻是語言無味,甚至流於孤芳自賞。其實,學生在學習,老師也在學習,所謂教學相長,以科為本的課程有時將知識與學生的經歷割裂,老師被動地要教完課程內容,而學生無論喜歡與否,都要「學」完指定範圍,是水過鴨背也好,是樂在其中也好,老師和學生都講過聽過指定的課程內容,達標了,但夠嗎?

我非常認同通識教育的理念,因為老師不單是課程的執行者,老師因應學生的經歷設計,參與課程設計。老師要成為課程的主體,也要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基於這一信念,我很積極地參與教育統籌局舉辦的教師培訓,每次我經過九龍堂火車站與香港城市大學的隧道,我都會放慢腳步,細味其中的一則格言:「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replace an empty mind with an open one.」(教育的目的,是讓開放的心靈,取代無知的心。)通識教育正好配合這樣的教育目的,因為有差異,我們要彼此認識;亦因為我們彼此認識,我們學會尊重。

2005年4月11日,教育統籌局假香港城市大學惠卿劇院舉辦了一次講座。首先是李歐梵教授主講社會議題與人文素養,李教授提及現代性追求速度與效率,令現在人失去歷史的根,故強調要加強中國文史傳統的教育。林文傑教授以答問形式分享科學科技議題與人文素養,主持再三強調林教授是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和企業家,他的經歷正好配合通識教育的重要。最後是陳建熊校長主講提昇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方法。其實我對以上的講者的表現沒有什麼評價,反正他們都從自身經歷出發看人文素養,作為聽眾,我也有責任過濾講者的訊息,以反思如何加強通識教育人文素養的培育。但是,其後的研討部份卻令人非常失望!

主講部份完結後,亞洲週刊總編輯邱本立先生擔任座談會主持人。他一開場便指出:「人文素養好像是否奢侈品。」接着他以三則事例說明香港人缺乏人文素養。他指出,有一次他到「高中檔次」的海鮮店吃海鮮,桌上放着的竟是「廁紙」,他更笑言全世界只有香港人會將放在廁所的東西放在「高中檔次」食店的桌上;另外,他又指現時越來越多「高中檔次」的茶樓,以紅酒杯盛茶;最後,他又指香港的電影劇本很爛,因為編劇大多是圍在一起,中間放一個大煙灰盅,一邊發言,一邊貼紙仔。最後他總結,香港缺乏人文素養。然後,台上的講者你一言我一語,背誦沙翁的劇句、中學讀本,聊聊自己從小便聽貝多芬的交響曲,以示自己很有人文素養。聽到這裡,我火了!

究竟教育統籌局要什麼的通識教育?教育統籌局指「研討會旨在讓參加者深入了解綜合人文科及通識教育科與培養人文素養的關係。」我要了解什麼?人文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高檔」的人,有高品味、高格調、聽古典音樂、飲紅酒的人嗎?建議中的通識教育課程,有一部份是「如何培養自覺」和「他人的認許如何影響個人的自尊」,難道自覺就是要不被人看扁,又或有素養去看扁人?難道自尊是要成為「高檔」,以自鳴清高嗎?

我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奴役中得自由和釋放,還要培養學生以幫助他人同得自由和釋放為己任。既不作世界的奴隸,也不是操控世界的奴隸主。這才是人文素養,當中的核心是人文關懷。食海鮮時會否問問海鮮來自哪裡?印尼漁民捕撈海鮮卻仍然貧窮,而印尼的海洋資源亦因過度捕撈而面臨生態危機,但海鮮卻是貴價品,當中的利益歸誰?桌上的紙巾來自哪裡?一餐飯要用半卷紙嗎?為環保,吃飯前帶備手巾吧!如果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只看見圓卷紙巾是「廁紙」,只可放在廁所;而高腳玻璃杯是「紅酒杯」,只可盛紅酒;還有懂得飲紅酒、聽古典音樂的人才有「品味」、有「格調」,那麼,我們的教育便是真真正正的失敗了,因為我們令無知的心,變得更封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