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黎錫先生談《勳業千秋》

百多位師生,為了觀賞黎民偉先生於一九二一年拍攝、一九四一年公映的北伐記錄片《勳業千秋》,擠滿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電影院。黎錫先生也親自到場,為師生講解他父親拍攝《勳業千秋》的故事。他說,當時的菲林攝影機必需要用三腳架固定,右手搖菲林,有固定的速度,否則放映時電影會有時快時慢的問題。左手也不是閒著的,因為鏡頭左右調度,也要靠左右搖動。因此,黎民偉先生從一九二一年開始,抬著笨重的攝影設備和菲林,從廣州一路跟隨孫中山和蔣介石北代,記錄軍旅生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時情。《勳業千秋》是黎民偉導演從十多小時的稿片中剪輯而成的北伐紀錄片,片長只有三十多分鐘,此片公映後也歷盡浩劫。日軍侵略香港時空襲啟德機場,保存影片的廠房險些被炸,黎民偉導演從廠房中搶救此片,此片才重見天日。後來黎民偉導演又用油紙包裏紀錄片的拷貝,藏在水缸中,免被日軍發現銷毀,所以拷貝受潮很嚴重,幾經資料館的修復,才能再度放映。

在影後談的環節,學生提出了很好的問題。例如,此片有明顯的政治立場,是否為國民黨做政治宣傳?為何黎導演只拍攝民眾歡迎北伐隊伍的場面,影片的可信性有多高?黎民偉導演如何可以走到軍閥孫傳芳(敵方)的部隊中拍攝戰爭場面?黎導演剪輯三十多分鐘的片段,根據什麼標準?這些都是好問題,反映了歷史教育的成果。學生觀看紀錄片的時候,也運用了歷史探究的思維,分析史料的用處與局限,並推論影片的立場與信息。讀歷史的人,總會對證據抱著質疑的態度。黎鍚先生雖然補充了很多資料,讓學生明白當時的歷史處境。例如濟南慘案後中國面對亡國的威脅,電影雖然記錄著北伐的事蹟,但影片於一九四一年放映的時候,主要是激發國人團結抗日的精神,已不再是軍閥政黨的是非之爭。不過,電影能夠激發的問題遠多於我們能夠提供的答案,此片可以是研究北伐歷史的珍貴片段,也可以為電影作為政治宣傳的歷史提供重要史料,學生更可借此片探討黎民偉先生的導演生涯。如果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離開電影院,或自行搜集相關資料,或在課堂內與教師切磋,甚至將疑問變為獨立研究題目,這對學習歷史將有更大的裨益。

除了歷史思維以外,我也希望學生能帶著歷史情感看《勳業千秋》。如果我們活在一九四一年的中國,中國人正面臨亡國的威脅,日軍空襲的警報隨時響起,電影院經常成為轟炸目標,他們為什麼還要看電影?當看電影不是單純的消費娛樂活動,更是了解最新戰況的渠道,他們看《勳業千秋》時又會想到什麼?我們現在聽到肉緊的旁白時,會覺得很滑稽,但活在一九四一年的中國人聽到慷慨激昂的旁白時,又有什麼感受?或許,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日軍千方百計要消滅此片的原因,也是黎民偉導演在臨終時也要家人無論如何要將此片不收分文送給國家的原因。或許,我們沒有黎民偉導演一樣清晰的國家觀念,但黎導演所表現的知識份子風骨、國之將亡匹夫有責的情操,卻值得我們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