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如何擇善

有很多人,以前常常見到他們的面,或聽他們的聲音,然後,一夜間銷聲匿跡,為了保命,或為了自身安全。於是,當他們的臉孔再次出現在網絡平台,便有他鄉遇故知的感懷,傑斯便是其中之一。 聽他道來過去兩年的經歷,沒有悲憤,多了自嘲,精神飽足,偶爾講一兩粗口,便知他安好了。 我是這幾年才認識他的,但聽這個節目,才知他運用網台的力量,召集網友在內地和香港做了很多扶貧和關顧基層的工作,進出囹圄,他寄語留下來的人:算吧啦! 留下來做好人,只能做政權定義的好人,要做慈善,亦要先投誠,先不計經濟及社會成本,若政權對「好」的定義有別於個人時,做慈善工作甚至要付出「道德成本」,於是便出現了一種矛盾:違背良心做「善」事。當個人無法隨心行善時,便產生冷漠的現象,傑斯以當年廣州小悅悅的不幸事件為例,說明不能隨心行善的可怕後果。 他幽自己一默說:眾籌交學費,令他背上了使黑錢的罪名,但所使的「黑錢」,跟梟雄相比,又微不足道。黑白之間,兩頭唔到岸。於是他說:算吧啦! 對我來說,失去了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仍是香港;沒有旅遊業的光環,香港還是香港。但香港人再不能隨心行善,失去了行公義的勇氣,進入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狀態,便是公民社會的死亡,香港便不再是香港了。離開的與留下的,如何從最微小處擇善固執,保住自己的良知?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人性

來到英國,常逛圖書館,從現代的伯明翰市立圖書館到超市旁的小型社區閱覽室,只要有圖書館,我都會拜訪一下。 回想離開香港時要做的抉擇,哪些書要跟我走?哪些書要送別人? 首先要捨棄的,是英文書,其次是簡體字,香港出版的,能帶走便帶走。每捨棄一本書,便仿傚大江健三郎先生說一遍:再見,我的書。 於是,逛圖書館,好像是一種心理補償,希望重遇那些我捨棄了的英文書,或者跟新書邂逅。還有的就是,在肅殺的寒冬中,圖書館給我一絲絲暖意。 去年11月,借了Joan Thirsk的英國另類農業歷史,寫了兩篇文章;近期在圖書館,又遇到Rutger Bregman的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翻開引言,Bregman便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說明「烏合之眾」心理學的問題,他說,社會大眾面對危機時便會因恐慌而作鳥獸散,希特拉和墨索里尼等獨裁者如此相信,以為轟炸倫敦製造群眾恐慌便能不戰而勝,但歷史事實卻是,倫敦市民在空襲中如常過活,比和平時期更幽默,社會更團結。大家以為這是英國人硬骨頭,怎知到二戰後期,邱吉爾以同樣方式轟炸柏林,但德國人同樣士氣高昂,越炸越勇。Bregman以此說明,人性在危難之中,不一定只顧自己,更多時會展現無私的心。 我讀到這裡,腦海中浮現的,是19年夏天的景像。 催淚彈如雨灑下,煙銷之中有人慌忙走避,但也有一群人堅守陣地,撐著雨傘,擋下催淚彈。 本來恐慌的人看到有人不顧自己的安危,便壯了膽,給堅守的人補給,如是者,堅守的人越來越多,補給的人也越來越有組織,很自然地進入了一種危而不亂的狀態。 那一年,我看過最美麗的香港,應該說,我遇到最良善的香港人,正是那些畫面,給我看到希望。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我希望在書中找到靈感,如何帶著盼望活下去。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故鄉

近日多看了日本電影,向田理髮店及鯖魚罐頭,都探討「鄉」的意義。 十多年前,我寫了粉嶺河畔之歌,當時用了「故鄉」一詞,那時候,香港還不是我的故鄉,我還可以遊走馬屎埔,還可以面朝鄉土,還可以跟朋友歡聚,如今「香港」真的成了故鄉,但這個「故鄉」,對我將來的人生,還對離開了的人,意義何在? 日本人離鄉到東京/大阪打拼,但還有鄉可歸。向田家族兩代,同樣歸鄉,筑澤町總是默默等候,鄉老了,反而騰出了生活的空間,或在油站開書店,或是理髮店沖咖啡。人會老,但地方卻隱含生機。久田再沒有創作靈感,望著鯖魚罐項,想起長崎故鄉的童年往事,追逐海豚的夏日,鱹頭鯖魚已是美食,「人情味」可能成為了陳腔濫調,但成長時最簡深刻的味蕾記憶卻又如此真實,如煙的過去竟因為味蕾又而重燃起來。久田回到長崎,與好友重逢,人到中年又能重生。然而,真正的「香港人」無鄉可歸,香港就是我們曾經很自在、有安全感、彼此補足的地方,所以,當香港已成別人之物,生活充滿壓迫和脅迫的時候,不論留下或離開,我們都成了過客。 而「鄉」,活在記憶之中。但在人類歷史中,香港人並不是唯一失去故鄉的群體,也不會是最後的離散群體,我們如何用記憶的力量重塑鄉土?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身體

原來,問題比想像中嚴重,很多以前身體的毛病,本來不以為然,突然串通起來,都是警號,現在有了頭緒。 十多年前,半夜睡來,如廁後昏倒,撞傷眼球,後來到台北交流,浸溫泉後坐在池邊時昏了過去,那時,以為自己太操勞,休息不足。 又大約十年前,在田間看書,眼前蚊蟲飛來飛去,揮不走,才知飛蚊症惡化,人到中年,眼矇耳聾是遲早的事吧,也沒特別上心,習慣便是了。 直到年多前,腰背疼痛,大概是疫情關係學生不能落田,要把學生的農務都做完,累壞身體了,以為休息一下便會好,怎知差不多一年過去,腰還在痛。外婆、母親、姨媽的腎都出了問題,難道我不是腰痛,而是腎痛? 自問生活健康,不煙不酒,充足睡眠,自種自食,尚算能照料身體,怎知細看驗血報告,才知道有些遺傳問題,身體一直在提示我的血管有毛病。 雖然單靠飲食和運動不能處理血管的問題,但能做的繼續去做。讓慶幸過去十多年常在田裡,常勞動,也吃得健康,可能已延緩了問題,現在要做的,是跟身體和好,放更多時間照顧身體。 我愛你,我感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耳鳴

本來只困擾於耳鳴嘶嘶,以為耳朵發炎,等一下便好。又過一段時間,開始習慣高音相伴,看耳鼻喉專科,估計是鼻竇炎引發耳管問題,耳鳴雖沒消失,但找到個理由,心也安了下來。正所謂水落石出,到了例行驗血,才知可能家族遺傳,膽固醇與血糖皆偏高,原來我不如自己所想的健壯,虛有其表,大概是我的寫照。突然才發現,健康已到破產邊緣,耳鳴可能是警號,心臟和血管都出了問題。人到中年,不要只看髮線,有些潛伏的隱疾,殺人於無形。行市集,看到標語:don't take like too seriously. You will never get out of it alive. 如此英式幽默,是很好的提醒。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六月

故鄉已逝,帶著故鄉的亡魂出走,免不了內心的騷動,每一個特別的日子,尤其在六月,殘影忽隱忽現,只是人已步入中年,亡魂的重量時會壓得透不過氣,難免步履不穩,不知還可以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