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盡責地記缺點

越來越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真的沒有問題嗎?每年因學生欠交功課而發出超過數百個缺點,這是教育嗎?快要上學了,在這個凡事量化的社會,教師照例要學生回家做功課,也不大理會學生要完成什麼功課,總之,有功課比沒有功課好,大家寧多勿少。不過,學生放學後未必立刻回家,有些在球場留連,有些在公園談天,年青人,就愛和同輩朝夕相對。終於回家了,他們還是要煲劇煲電話粥,或者上網facebook和MSN,有責任心的,會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功課,沒有責任心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明天才算。

第二天回校,他們搜集情報,趕在死線前交功課,四次欠交,學校出警告信,班主任通知家長:X沒有做四次功課了,請好好督促你個仔/女做功課。有心的家長,會很感謝教師的提醒,並承諾會與學校合作;有些脾氣欠佳的家長,本身已被子女氣得死去活來,還收到班主任的通知,立刻會拿班主任出氣:咁點吖,你教我點好?我都有叫佢做,佢唔做都冇辦法。不要緊,我叫他在學校做完功課才回家吧,如果再欠功課三次,他會被記缺點的。為了提昇學生的責任感,班主任很早很早回校,檢查學生是否完成功課,放學後,也要學生留堂,完成功課才能回家。怎知,一星期過了,收到學校發的缺點通知書,原來學生又欠交三次功課,累積滿七次,記了缺點。不是檢查好了嗎?為何還會欠交的?學生淡然說:寫漏了家課冊。班主任再致電家長,通知他的子/女被記缺點的事。好了,不要再欠交,否則會再被記缺點的。過了一星期,又收到學校發出的缺點通知書。班主任問:點解又記缺點?學生答:電腦壞了,不能做網上功課。最後,一個學年,學生記了十多個缺點。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而且,以缺點恐嚇學生做功課,真的收效嗎?

為何要做功課?什麼是功課?去年讀真空法師的《真愛的功課》,記錄她如何在越南內戰時保持內心平靜,以和平對抗戰爭。功課,其實是生活。當然,學生欠交功課,缺乏責任感,這是問題。但教師的責任,並不只是記學生缺點。如果教師只懂得發缺點,和欠交學生的情況一樣,都是缺乏責任感。真正的功課是生活,好的功課能將課堂和學生的真實生活連結起來。一位美國歷史教師,要學生完成的功課,便是記錄社區的文化和傳統,將之編印成期刊,他的《狐火計劃》(Fox Fire Project)為美國的歷史教育掀起天翻地覆的變化。好的功課,不是單向的,有時是雙向的,要教師和學生合作才能完成,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功課,教學相長,相濡以沫。我最享受的一份功課,是和學生一起調查粉嶺戲院的前世今生。我到土地註冊處查冊,他們到中央圖書館看微膠片,我聯絡戲院經理,他們訪問長輩。最後,終終整理了一些頭緒。這是我一直追求的功課。

快開學了,做教師的總有些期待吧。未來一年,是否繼續盡責地記錄學生欠交功課,然後學校出缺點,便能心安理得地完成教師的工作?學校的政策,應該以模塑樂於學習的氣份為目的,如果記缺點的制度,讓教師誤以為發缺點便是盡責的表現,便不是好的學校政策。學年完結的時候,教師是否又一致地慨嘆學生沒有責任感,一切都是學生的問?換個角度吧,假設學生每天最少有兩份功課(現實當然不只兩份),一個學期約一百個上課天(為了方便計算,以學期為單位好了),即學生要完成二百份功課。最後,他完成了一百八十份,但整個學期共欠交二十份,在他/她的成績表上,我們會見到這樣的描述:「缺點五個」。說到這裡,我不得不承認,我是格格不入的,因為我更希望了解學生有沒有用心、有趣味地完成那一百八十份功課,因為「缺點五個」並不是學習成果,用心完成的功課才是真正的學習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