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第一週:觀土、除草、堆肥



 

踏踏實實地在馬屎埔耕田,是我的心願,在和煦的陽下,半躺在梧桐河旁的草地上,聽老師講解永續耕種的理念,一切如此和諧平靜,怎會想到,這樣的好地方,已成為發展商俎上之肉,堆土機和挖泥機亦伺機而動。現在,我只好用鐵鏟抵抗怪手,在馬屎埔的農田上種菜,如果那一天真的要來臨,我也能以農夫的身分,守護這片土地。



 



農夫,首先必須是泥土的醫生。泥土的病,源於人對土地的苛索。當大自然的循環無法供應人類的所需,微生物沒有時間將落葉消化,泥土便會變得貧瘠。本來肥沃的黑土會變得泥黃,結構鬆散,風吹沙,把僅餘的養份也吹走。泥土留不住水份,種子發不了芽,奴役的循環於此展開。開發新的土地,從東向西,黃沙滾滾,把河水染黃,黃河流向大海,海也黃了。黃河黃海,是土地用血染成的。一切,源於農夫未好好觀察泥土。



 



要停止奴役的循環,便要人為地、刻意地模仿大自然的循環方式。小學的自然科老師,說農夫先要把雜草燒光,讓灰燼成為土地的養份。老師說山火沒有什麼大不了,劫後餘生,樹木會生得更茂盛。我一直懷疑老師照本宣科,沒有種過田,根本不知道農夫如何處理雜草問題。直至我站在馬屎埔的農地上,手執鐵鉔的時候,我才想:究竟老師要我怎樣處理眼前的雜草?是要徒手拔草,還是一把火燒光?



 



老師氣定神閒地說:不要輕易破壞泥土。如果真的要除草,便要想清楚怎樣修復你造成的破壞。然後,他高舉鐵鉔,把腳前的雜草鏟起,根莖分離。我們兵分三組,一列一列地除草,把草堆成小丘。將近完工的時候,老師拿了三個大桶,放著廚餘和豆渣。他說,世上本無雜草,只是我們對別樣植物的需求比它更大,所以我們將它們會土地上清除,然後栽種農作物。雜草,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東西。然後,老師細心把草、廚餘、豆渣一層一層地鋪上去,最後用尼龍布(別人棄置的)覆蓋草堆。這樣的堆肥方式,是仿傚大自然的循環,農夫的工夫,只是加速這個循環,讓微生物更快地把雜草轉化為土地的養份。



 



人餓了,要吃飯,不是吃維他命丸。同樣,泥土餓了,需要養份,而不是化學肥料。永續耕作,不只是棄用農藥,也不是以有機肥料代替化學肥料。永續耕作,從反思開始。大自然沒有多餘的廢物,所有的廢物都是人想像和製造出來的。雜草、廚餘、豆渣這些一般人看為無用的廢物,卻是我們給土地最珍貴的禮物。人與自然,生生不息,從耕種的過程,我慢慢明白與自然契合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