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關於「街舞」的幾個片段

《狂舞派》好看,不在於橋段情節,而是一份親切感,身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努力向土地躬身,但近幾年,總覺得自己和香港越來越遠,不是我走遠了,而是香港變得很陌生。我說不出那種陌生感,直至我在《狂舞派》看到那個我熟悉的香港,我才明白,香港變得陌生,是因為回歸以後,社會不講理念,人窮得只剩下錢,年輕人的青春被偷竊,功利和效益蠶食人心。

我不會跳舞,但卻愛看人跳街舞。還記得四年前來了一位會考班的重讀生,他名叫家豪,不愛說話,後來從同學口中知道他最愛跳街舞,就在旅行日帶支結他,為他伴奏,同學看到他單手倒立轉圈,都尖叫喝采。舞蹈是一種身體語言,在音樂下舒展,自由自主的表現,大家都渴望體驗這種肉身的解放。

談起街舞,大家可能只記得《舞出真我》(Step Up),我也曾經在通識週會放映這部電影,討論年青人的自尊感和身份認同,但要數第一部帶學生看的街舞電影,應該是零六年的《舞出色》(Take the lead)。那時候,粉嶺戲院會放映一些二輪歐美電影,和學生在鄉村戲院看「街舞」電影,除了令我感到年青的活力,也在「活化」古老的鄉村戲院。零九年以後,樓價急升,粉嶺戲院也變成地產項目,人去樓空,有待發展,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希望可以再帶學生到粉嶺戲院看《狂舞派》。

去年優人神鼓來香港表演,我在文化中心外徘徊時,碰巧看到街舞PK賽,那一刻,很後悔買了優人神鼓的門票,即使後來進場看表演,也心不在焉,散場後又趕到場外繼續看街舞PK賽。印像最深刻的,是一位叫Taki的舞者,面對勁敵,臨危不亂,當直升機在夜空飛過,她抬頭望天,然後張開雙手,配合音樂旋律,作拉弓狀,嘭的一聲,身後的年青人「嘩」了出來,紛紛解話:「寸佢打飛機呀!」我呆了,在豐富的肢體語言下,我只是個小學生,幸好有年青人為我翻譯。後來,我在荃灣的天橋看到Taki,她拉著旅行箱擺檔賣衫,這大概是她為了尋夢所付的代價吧,我打從心底裡佩服她的勇氣。

青春,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青春,是一種生活態度。《狂舞派》就像為這個極速衰老的香港,注入春青的活力。但願《狂舞派》能夠喚回香港青春的記憶,更多人願意為夢想而付代價。

後話:我特地帶孩子看《狂舞派》,孩子說,這是今年最好看的電影。社會有夢想,才不會辜負年青人的青春,如果將來的年輕人要離開香港才能追尋夢想的話,我們便知道香港有多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