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沒有心靈便沒有教育

教育何時開始失去了心靈的向度?教師問這樣的一個問題,就好外科醫生突然發現,他只看見心臟、肺部、腦袋等器官,卻看不見一個「人」,那個手藝精湛的外科醫生,手起刀落,在手術床邊翩翩起舞,打通閉塞的心臟、切除多餘的瘜肉,接駁斷了的血管,但對於那個躺在手術床上的病人,不聞不問,他是醫人的醫生,還是修理人體器官的技師?對學生和自我的心靈不聞不問的教育工作者,可稱得為教師嗎?


靜坐在榮光堂的課室之中,聆聽著關神父的說話,他說,心靈教育的重點是神聖(sacredness)、超越(transcedence)和連結(connectedness)。我感到很悲涼,就好像那些只顧味道的廚師,用盡所有香料和味精,他所烹調的食物,無論是豬牛雞,都只有一樣的味道,卻完全失去了食物本來應有的雞味、豬味和牛味。原來,那位廚師忘記了鹽,就是上天賜給我們、更突顯食物本來味道的味覺元素。哪一個科目不須心靈的向度?歷史不就是今人和古人的連結嗎?物理不是讓學生驚訝於大自然的奧妙嗎?不能讓學生與他人連結的宗教科,能讓學生領悟神聖嗎?鹽若失了味,還能算是鹽嗎?


自工業革命以來,教育太過強調教什麼(What to teach),於是很多不同的學科應運而生,例如專門的化學、物理、歷史、語文;後來,大家都發現教師需要配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於是教師開始關注怎樣教(How to teach),這是進步。不過,心靈教育強調的神聖、超越和連結絕不是「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而是教師的自我問題(Who to teach)。我相信,如果一位很有心靈素養的教師,他縱然沒有聽過「心靈教育」,他的教學必會帶著心靈向度。就好像《Dead Poet Society》那位英國文學教師(Robin Williams飾),他雖然教文學,但卻讓學生超越了自己呆滯的生活,進入美的範疇。我相信,只要教師本身有心靈素養,他的課堂(化學也好、歷史也好、語文也好)必會滋養學生的心靈,也會受學生滋養(各位2C同學,為你們朗讀,我也同時受到你們的滋養,謝謝你們)。


心靈教育,是要教師回到原點。《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現在的外國的教育學者不斷提醒教師:Unlearning is as important as learning(除去積習和學習同樣重要)。教師不斷將知識(技能/態度)加給學生,不斷的加、加、加,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學習還需要不斷的減除?我們要減除多餘的操作,要減除太多的層壓,更要減除功利的期望。沒有空間,教師難以尋找那個躲身在學科背後的自我,而只有那個「我」,才能與學生連結,才能真誠地和學生一起尋找超越,才能有餘裕驚覺最尋常的神性。


人閒始覺桂花落,能知覺桂花落下,便是心靈的醒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