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誰是儍瓜

很高興跟學生一起坐在銀幕前,觀看《作死不離三兄弟》,雖然我是教師,但我深深認同電影對教育制度的諷刺:功利主義,教師把學生當工具,學生死記爛背課本的內容,實質一竅不通。與學生站在同一位置,對自己的作為(甚至所作所為),多一些反思。早上與學生聊天,她剛升讀高中,選了商科課程,但她對科目完全不感興趣。她說本來要選修歷史的,但姐姐告訴她選修歷史沒有前途,哥哥說只有成績較差的人才讀歷史,於是她放棄了自己喜愛的科目,選修較有「前途」的科目。我立刻想起《作死不離三兄弟》的片段。有人讀工程為了滿足父的期望,有人讀大學為了照顧家人,他們有想過自己希望成為怎樣的人嗎?

暑假的時候,碰到舊生,她本來夠分升中六,但她放棄了中六學位,到加拿大留學一年,別人勸她不要到加拿大,因為一年後只有新高中學制的中五,除非她重讀新高中的中四,否則便不上了本地大學。她苦苦掙扎,但仍認為交流的機會比升讀本地大學更重要。一年後,她已能說流利法語(因她在法語區留學),而且升讀了浸會大學在珠海的學士課程。我真的欣賞她,敢於走自己的路。借用謝錦老師在《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的話:我這輩子最感動、最感興趣的事,就是看到人願意甚至是渴望認識自己,讓自己變高變大,去創造生命的意義,真正在「做人」;而不是物化成工具,異化成奴隸。

《作死不離三兄弟》好看,但只是現實的補償,現實中有多少人如電影中的男主角藍丘,天生便是神童,出門遇貴人,最後愛情、友情、事業都能擁有?看完電影,笑完了,最要緊對自己說一聲,現實不是電影,人生不會盡如人意,但一切都會安好,All is we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