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草帽

這大概是我最後一次做養田的功夫了。

大雨過後,烈日重現。帶著落田的裝備,落田去。

濶邊帽是在高雄旗津買的,說是百份百紙製,但非常耐用,我用了五年多,日曬雨淋,都頂在頭上,這邊額頭冒汗,那邊太陽便曬乾,這樣反覆往還,練就一絲絲汗味,或者陽光殺菌,這些汗味也不全然是汗臭,更多是身體留在帽子上的記認,是一種人味,曾經讀過一本書,作者說到人類文化中的穢物,其實是生物標示生活痕跡的記號,最普遍的例子,便是犬類在地盤範圍撒尿,以味道標示邊界。殘留在農帽的汗味,是身體延伸的記號。物件不只是物質,當人與物有了關係,身體在物件上留下了記認,物件便承載了回憶,回憶是黏合劑,把散亂的歷史繫構成有意思的圖像。所謂睹物思人,看著那頂殘破的紙帽,便想起很多臉容。

今天,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戴上這頂紙帽,它見證著一葉農莊的變化。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社會效益的課程取向

關於課程設計的四個問題:

1. 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2. 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3. 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4. 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問題是,學校如何制定教育目標?很多時候,特別是國家權力至高無上的時候,學校成了執行政治任務的代理人,教師成為被動的執行者,校長向更高權力問責,學生成為模塑對象。這樣的課程設計,有其現實需要,以學車為例,交通規則是既定的、不能挑戰的,所有道路使用者都必須遵守,從筆試、模擬駕駛、路面經驗到路試,都按最基本的道路安全為目標。於是: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crucial because the actions and reactions of learners are controlled, molded, or shaped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are placed...(Teachers) must control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students have by manipu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such a way as to set up stimulating situations - situations that will evoke the kind of behavior desired." (Shiro, p. 59)

然而,現實社會比學車複雜和凌亂,學車越久、對道路規則的設立亦有更多的質疑,在保障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情況下偶爾超速、雙白線調頭或違例泊車,這是司機從自身的經驗學會的。如果學校只按社會效益的取向設計課程,其實只會令學生難以適應現實世界。就好像某些在駕駛學院的學員一樣,即使通過路試,但離開被控制的學習環境,一籌莫展。

在外國考車牌,學習者永遠是主體,只要有駕駛執照的人在旁,「學神」便可按自己的經驗縱橫社區的道路,這樣的話,「課程」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