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白居易的《讀莊子》
詩中談的都是「地方」
有國、有家、有異方
還有歸處和本鄉
地方不是客觀的方寸丈量
而是沿於人的想像
國是效忠的邊界
是人能想像到的共同體的極限
在國之內大家是出死入生的同胞
在國之外則是流離浪蕩的孤魂
家比較具體和親蜜
活在同一屋簷下
分甘同味唇齒相依
親情可觸可感應該是人最原始的依靠
與國和家相對的則為異方
簡單來說令人感到不自在
覺得自己不屬這裡的
都是異方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displacement
異方與國和家的距離不一定要很遠
前人離家十里即水土不服
講客家的聽不懂圍頭
蛋家和鶴佬雞同鴨講
都令人有置身異方之感
很多人在這種流離失所的狀態中會感到失去所依
國愁家恨大多是詩人憂傷的原因
但白居易卻覺得很奇怪
雖然去國辭家卻沒有憂傷
為何會如此
人若能知歸處便能自處
心無所住便生其心
白居易是在追尋莊子時了悟生命的歸宿
能熬遊天地俯瞰人世
無何即本鄉
不論身在何方
只要能知歸處
腳下方寸即本鄉
最大的幻像會否是那個幻想出來的國度?
去國還鄉才是大智慧?
暮色中踏黃葉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