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現在與歷史

「解難」是常用教育界的流行語,但「解難」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法嗎?科學和數學最多難題,學生運用所學,想出新的方法,難題迎刃而解,解難之餘也培養了創意,一石二鳥。可是,歷史不同科學,過去便過去,不會重覆,要學生代入歷史人物,設身處地,想像歷史人物面對的難處,然後想出解決方法,他們或者很有創意地想到解決方法,但歷史不能重覆,他們的解難方法也不能驗證,所以,歷史解難的重點,應該不在「解決方法」,而在學生能神入歷史處境的「難處」。


那麼,歷史研習的重點便是止於理解的層面嗎?學生只要知道歷史的複雜、史人物面對的兩難處境嗎?我認為不是的。我們都活在歷史之中,我們從歷史研習中,明白歷史的複雜處境,也明白我們也身處同樣複雜的處境,我們雖不能「重覆」歷史,驗證我們的解決方法,但我們卻能比較「現在」和「過去」,將可能的解決方法運用到今日的問題上。堺屋太一的《如果現在是歷史》便是絕佳的示範,此書出版於1991年,但今日讀來,仍覺作者的看法很有前瞻性。例如在第五章,他將宋朝的歷史與90年代的日本作類比,請日本人要向宋朝學習,不要強求做世界領袖,寧做「弱兵的經濟突出國」。他說,「自認一流的國家,下一個目標有兩個方向:第一,在軍事、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等所有方面,都要優於其他國家,成為各方面都能領導世界的領導國家;第二,在特定的領域中脫穎而出,籍其力量彌補不足之處,成為具權威與影響力的突出國。」


他引用了大量例子,說明宋朝並非「積弱」,而是有自知之明也採取了「弱兵的經濟大國」為方針,以提供經濟援助的方式購買國家的安全,宋朝最後滅亡,也是亡於錯估形勢,以軍事滅遼滅金,最後自取滅亡,亡於「軍事突出國」的蒙古。我很喜歡作者用了「突出國」的概念,讀中國歷史,很容易以為元強宋弱,但根據作者的說法,只是蒙古是「軍事突出國」而宋是「經濟突出國」而已。他說,三百年宋史是日本的教科書,能夠成為突出國已經很好的了,只是歷史告訴我們,要人只滿足於「經濟突出國」是很困難的,作者最擔心的是,日本一旦不滿於「經濟突出國」,而要成為領導國家的話,又會重蹈宋的覆轍。


很多人的腦海正充斥著「大國」和「崛起」的字眼,似乎並不滿於只是單方面的「突出國」。鄭和下西洋後六百年,中國的寶船又一次航到西洋,宣傳國威,好讓各方來朝,當大家興高采烈興祝國威遠播之際,不要忘記那些被掏空了的山川河嶽和人民血汗。宋史三百年,不單日本要好好學習,我們中國人更要謙卑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