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1949年以後,毛澤東有何治國策略?

(中五曾志達同學從政治、經濟及社會三方面分析毛澤東的治國策略,志達能基本歸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但未能引用更多資料證明事件背後明顯源於某種「策略」,因為「策略」是指事件是毛澤東有意為之,而共非偶然發生。)

毛澤東於國共內戰擊潰國民黨後旋即接手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一職,面對這個百孔千瘡的新中國,毛氏根據其治國策略開始治理這殘局,期望新中國因而變得強大。現在筆者將就政治、經濟、社會及外交等方面描述毛氏在1949年以後有何治國策略。

政治方面,毛氏實行共產主義人民民主專政,這便利了中共的一黨專政。根據1949年的共同綱領己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這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共的核心領導地位,強調沒有中共就沒有新中國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精神。可見毛氏在1949年後能在中共制訂的憲法中專政,是他在政治上的一大策略。

經濟方面,毛氏走共產主義路線,強調重農重工不重商,大力推行群眾運動。毛氏所行的群眾路線是指什麼事都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主張無論什麼改革也可以透過群眾性的大規模運動來多快好省地完成,不必依賴資本勢力去建設新中國,如1953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此外他又實現財產均分和土地平分等深入民心的計劃,如1950年代的土地改革運動,便是毛氏其中一個以圖爭取低下階層支持的實例。

社會方面,毛氏不太重視文化教育,甚至透過三反五反等運動打擊知識份子,他亦強調思想教育以使人民接受共產思想。正因如此,毛氏在1949年以後花費在教育上的開支有限,使中國人民的教育水平長期沒有進步,人權意識不高,只懂服從中央命令,成為個人崇拜滋生的溫床。乃至其後的文化大革命更摧殘了中國文化,使當時的年青一代更失去理性,成為毛氏忠心的紅衛兵。

外交方面,毛氏只與共產國家及第三世界國家交往,尤其是蘇聯(1960年前)。中共因從1921年成立起得到蘇聯支持,故立國後全力一邊倒向蘇聯,以換取蘇聯向中共提供經濟及技術援助,195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便是當中的明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