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題目參與了零七年的會考題目,該題目要求學生將二十世紀的香港經濟發展分期,並指出不同時期的經濟特徵。我也希望學生能將戰後大約五十年的冷戰歷史分期,並歸納相關的現象。中五祝家健同學分析力強,文風獨特,很有個人風格,而且家健能以「波浪式」及「循環」等概念描述歷史現象,可讀性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破裂,因為它們對大戰後所造成的難題持不同意見,令到到雙方關係日益緊張,導致了冷戰的出現。在冷戰中,蘇聯和美國的關係狀況是以波浪形式推進,時而和平共存,時而正面衝突,而冷戰更在二次大戰後,由一個兩極化解的世界推進而成為多極化的世界。以下為冷戰在不同時期表現的特徵。
在第一個階段中,是冷戰的初期,屬於一個醞釀的階段,兩方圴以一些信息媒體的傳遞來互相推舉自己,並抺黑對方,如電台宣傳,海報,電影,來提倡自己的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此乃其對立的初型。而且,美國當時推行「馬歇爾計劃」來打算抑壓共產主義,但是蘇聯即報以「莫洛托夫計劃」作對策,但事實上,雙方並沒有「打正旗號」或「明刀明槍」去反對對方,而是用一些間接的措施,如透過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各方面去杯葛對方,以意識形態的對抗為主,此乃冷戰的初部醞釀期。
而第二階段,冷戰步入白熱化,在中國成立後,美國擔心共產主義會在亞洲以「骨牌效應」蔓延,因此,美國進一步地向共產主義施壓,令到美蘇關係更為緊張,冷戰的衝突因而步入高峰。美國銳意要成立一個組織以制衡蘇聯,在西方與十一個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成立一個軍事聯盟,此時蘇聯亦不甘示弱,成立一個以東歐國家為主的軍事組織,稱為「華沙公約組織」,當中包括的國家有阿爾巴里亞,捷克,波蘭等的國家,向其蘇聯周邊的國家宣揚共產主義。因此兩方因而建立第一個各自的軍事聯盟,以作對抗。同時,兩個組織的成立,掀起兩方軍事之間的競賽。兩國的衝突由波浪低峰(宣傳戰、意識形態戰爭),擴展至波浪高峰(代理人地區性衝突、軍事競賽),進入熱戰的階段,進一步白熱化,而當中的韓戰、越戰、柏林危機、台海危機,圴是代表了當時冷戰第二階段以地區性軍事衝突為主的特性,而當中的古巴導彈危機,更是接近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點,此危機充分表現出冷戰時期,兩方強大陣營在各自的勢力範圍,以代理人名義,向其發動一些地區性的間接衝突。此乃冷戰中,美蘇互不正面侵略,而又互相交惡的性質。而此等特質,正正就是冷戰第二階段,一個處於波浪形高峰階段,非常時期出現的主要原因。
到了冷戰的第三階段,便是其冷戰緩和的時期了,此段時期雙方的關係開始轉趨和平,由於在第一、二階段的對抗,雙方的軍備、經濟消耗極大,兩大國的庫房形勢險峻,因此,雙方決議簽訂了後期的軍備裁減條約,儘管當時雙方關係依然交惡,但在其後雙方更互相協談,作出互訪行程,藉以改善雙方的關係,明顯地,兩國的態度已轉趨軟化,而且積極找尋和諧共存的局面。由此可見,這階段在冷戰時期的波浪中,屬於低峰,是高峰後的滑落,亦是兩強國/主義,互相協妥的局面。
在冷戰中分為了三個階段,而每個不同階段也存在兩個陣營的不同態度、不同措施。而且蘊釀著不同衝突,但又未至於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此正正就是冷戰的主要特質。而當中的波浪形推進的冷戰,混亂中尤見規律,體現了歷史中「周而復始」的特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破裂,因為它們對大戰後所造成的難題持不同意見,令到到雙方關係日益緊張,導致了冷戰的出現。在冷戰中,蘇聯和美國的關係狀況是以波浪形式推進,時而和平共存,時而正面衝突,而冷戰更在二次大戰後,由一個兩極化解的世界推進而成為多極化的世界。以下為冷戰在不同時期表現的特徵。
在第一個階段中,是冷戰的初期,屬於一個醞釀的階段,兩方圴以一些信息媒體的傳遞來互相推舉自己,並抺黑對方,如電台宣傳,海報,電影,來提倡自己的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此乃其對立的初型。而且,美國當時推行「馬歇爾計劃」來打算抑壓共產主義,但是蘇聯即報以「莫洛托夫計劃」作對策,但事實上,雙方並沒有「打正旗號」或「明刀明槍」去反對對方,而是用一些間接的措施,如透過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各方面去杯葛對方,以意識形態的對抗為主,此乃冷戰的初部醞釀期。
而第二階段,冷戰步入白熱化,在中國成立後,美國擔心共產主義會在亞洲以「骨牌效應」蔓延,因此,美國進一步地向共產主義施壓,令到美蘇關係更為緊張,冷戰的衝突因而步入高峰。美國銳意要成立一個組織以制衡蘇聯,在西方與十一個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成立一個軍事聯盟,此時蘇聯亦不甘示弱,成立一個以東歐國家為主的軍事組織,稱為「華沙公約組織」,當中包括的國家有阿爾巴里亞,捷克,波蘭等的國家,向其蘇聯周邊的國家宣揚共產主義。因此兩方因而建立第一個各自的軍事聯盟,以作對抗。同時,兩個組織的成立,掀起兩方軍事之間的競賽。兩國的衝突由波浪低峰(宣傳戰、意識形態戰爭),擴展至波浪高峰(代理人地區性衝突、軍事競賽),進入熱戰的階段,進一步白熱化,而當中的韓戰、越戰、柏林危機、台海危機,圴是代表了當時冷戰第二階段以地區性軍事衝突為主的特性,而當中的古巴導彈危機,更是接近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點,此危機充分表現出冷戰時期,兩方強大陣營在各自的勢力範圍,以代理人名義,向其發動一些地區性的間接衝突。此乃冷戰中,美蘇互不正面侵略,而又互相交惡的性質。而此等特質,正正就是冷戰第二階段,一個處於波浪形高峰階段,非常時期出現的主要原因。
到了冷戰的第三階段,便是其冷戰緩和的時期了,此段時期雙方的關係開始轉趨和平,由於在第一、二階段的對抗,雙方的軍備、經濟消耗極大,兩大國的庫房形勢險峻,因此,雙方決議簽訂了後期的軍備裁減條約,儘管當時雙方關係依然交惡,但在其後雙方更互相協談,作出互訪行程,藉以改善雙方的關係,明顯地,兩國的態度已轉趨軟化,而且積極找尋和諧共存的局面。由此可見,這階段在冷戰時期的波浪中,屬於低峰,是高峰後的滑落,亦是兩強國/主義,互相協妥的局面。
在冷戰中分為了三個階段,而每個不同階段也存在兩個陣營的不同態度、不同措施。而且蘊釀著不同衝突,但又未至於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此正正就是冷戰的主要特質。而當中的波浪形推進的冷戰,混亂中尤見規律,體現了歷史中「周而復始」的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