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台北光影

敬愛的台灣朋友:

我在台灣看到了橫山家之味的DVD, 也感謝你介紹了長春戲院給我, 我在長春戲院看了意大利電影Gomorrah和西班牙電影Med itteranean Food,香港國際電影節曾放映Gomorrah, 但票很早賣光,很幸運地在台北重遇這套電影,後睹也還暢快。 意大利曾經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發源起, 從Visconti到Fellini再到Antonioni, 不斷探索電影與「現實」的關係,而意大利南部的所謂現實, 更超乎我們想像, Gomorrah比Copolla的Godfather更貼近現 實,去除了黑邦的浪漫情懷,剩下的只是血腥和殘忍, 那兒沒有恩典,也沒有同情,只有殺戮和仇恨, 而且還是以青春所貫注的無意義和憤世。據說, Gomorrah以意大利為基地的跨國集團,每三天便處決一人, 但仍能投資重建美國世貿大樓。我曾到過電影的場境Naples, 也給意大利的青少年惡言相向,在遠眺維蘇埃火山時, 一群年輕人在我身旁怪叫,原來他們模仿中國人的口音, 因為我聽到他們說Cina Cina(中國人,中國人),在Salerno乘公車時, 也給一些年青人推下車,但我看到更多友善和親切的朋友, 他們真是活到了La Dolce Vita(Fellini電影《甜美生活》)。在意大利生活, 不需花天酒地,只要坐在公車中,看著超帥超型的司機, 駕輕就熟地舞弄巴士,在蜿蜒小道前行, 然後溫柔地把車停在客人面前,他們碧藍的眼睛對視而笑,Ciao Ciao之聲此起彼落,置身其中,已感幸福。所以, 難以想像意大利還有個Gomorrah。 我們原來都活在差異之中,當風災揭露了台灣的南北差異時, 當Gomorrah表現了意大利的地面和地下差異時, 我們才驚覺我們的「真實」是多麼「虛幻」。


 

另外看到的電影是Mediterranean Food,看的時候我捧腹大笑,但離開時卻不甚了了, 我不知你看了沒有,但我不喜歡電影表達的世界,只以「自我」 為中心,父母、丈夫、 情人和兒女都理應圍著女主角Sophia轉動,為了她的成功, 其他人都可犧牲,快樂(快感/性滿足)成為人生追求的重要價值, 電影雖以地中海的美食作招徠,卻沒有多在這方面落墨。 如果要看有深度的地中海食物電影,我推薦A Touch of Spice(港譯《情尋色香味》), 從食物帶出希臘和土耳其的衝突, 也道盡伊斯坦布爾東正教徒滄桑的命途。 我在光點也看了法斯賓達的《愛比死更冷》, 法斯賓達完全顛覆了美國的英雄電影,電影的場景好像舞台, 開始的十五分鐘,一幕接一幕,一場接一場, 道具的放置也在長方式的空間之中,像在看話劇, 導演也運用配樂戲弄觀眾,背景音樂嘎然而止,又進入另一個場景, 完全反高潮,要殺人時偏偏不殺,在毫無警示下又無端殺人, 電影從頭到尾都一樣冷,導演冷得不帶一點情緒, 角色冷得沒有感情,一切無所為又無所不為, 是要表達喪失價值的德國嗎?我還未看透。 法斯賓斯的電影並不易看,很多時候都帶點實驗性質, 有人說他很philosophical,我不敢妄論。


 

在此大發謬論,我還是電影初哥,見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