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頂菜園鄉土館

緣份吧,打開嘉義週邊城鎮的地圖,便看到了「頂菜園鄉土館」的名字,為了一窺究竟,便誤打誤撞地到了新港,原本以為可以租單車從新港前往鄉土館,怎知新港沒有租單車的地方,我只好沿著公路走,太陽一直跟著我。看到賣單車的店舖,如荒漠找到甘泉,我請求老板娘租一輛單車給我,但小店承擔不了損失單車的風險,婉拒了我,當我正在發愁之際,店外的婆婆竟將單車推給我,叫我騎完放回單車店,我老實不客氣,感謝婆婆雪中送炭,再次證實,台灣的美的風景,是人。騎著單車上路,不消半小時便到達了頂菜園鄉土館。

鄉土館令人流連忘返,廢棄的火車路軌變成了鄉土文學大道,鄉土館內陳列了從板頭社區搜集的生活舊物,手造的木桌椅、生鏽的單車、湖水藍的巴士、增產救國的口號、黑膠唱片、豬舍改裝的客棧、複製的古笨港碼頭、簡樸的農具,草地上還躺著兩隻水牛,我恍若置身在七十年代的台灣鄉土。吃過道地煨番薯(台灣稱烤地瓜)便繼續騎單車往板頭社區,舉頭看藍天白雲,低頭賞波斯菊花海,最後在舊板頭火車站停下來。在台灣也看過很多「文創產業」,但都圍繞著工業遺跡,如華山文創園區,但好像板頭社區一様以鄉土為文化創意產業,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真令人羨慕,板頭鼓勵年青人返鄉創業,重建鄉土,把這個農業社區佈置得朝氣蓬勃,很有藝術氣息。

旅程結束了,但在家裡執拾書刊時,發現了一年前買的《經典》雜誌(170期),報道了板頭的社區營造,主題是「咱ㄟ社區:新港社區營造」。編輯這樣說:「社區,是介於國家與家庭之間,最根本的單位。……透過社區,再喚回人與土地的臍帶,並非是要人們停留在狹隘的地方意識,而是希望能重建「現代」人的生活價值觀。只有社區作好了,心靈有故鄉,家園有芬芳,人,才會有希望。」(頁87)我細心再讀下去,將看過的景像與雜誌的文字連繫起來,更有趣味。原來,新港是台灣舞蹈家林懷民老師的故鄉,林老師在1987年的時候,把公演的收益全部捐給新港,成立新港文化基金會,希望替破落的鄉土注入活力。報道這樣說:「在經過二十五年的社區營造後,不管是鄉民對土地的認同、對鄉土的愛護,或是繼之而來,因自信而對外流露開放態度,小鎮雖小,卻遠遠勝於其他地區。」

二十五年呀,原來這個令人流連忘返的鄉土,是當地社群用二十五年的時間用心用力才重現出來的。其中一位積極參與重建板頭社區的人,便是當年只有三十歲的剪粘交趾陶工藝家陳忠正老師。他看到村裡的鐵路公園,堆滿了凌亂的垃圾,忍不住跑去找村長:「我願意自己花錢整理,能不能請居民不要在上面丟東西了。」他開始種樹、植草皮……。他們那一代人,將板頭從新港最貧瘠的庄頭,變成最悅目的故鄉。而後,我這個匆匆的過客,才能真真實實地感受到鄉土的年青味道。有很多人、用了很多時間,才實現了眼前這片令鄉人自豪的鄉土。



改為詩道的舊鐵路


婆婆借我的單車


天空澄藍


看真一些,是什麼?


風趣的鄉土


年輕自主的鄉土


關於鄉土的二次創作


詩意的鄉土


重生的鄉土


異地為鄉


生動的鄉土


年青人是鄉土的血脈


充滿人情的鄉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