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用心教學

我說的用心,不單是用功備課,還要帶著識覺去教學,being mindful。設計這個藝.史.無界的課程,我心裡是有一些「抽象」的學生的,我不斷想,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資優」學生究竟想學些什麼?我以前經常聽那些教Band One的教師說,Band One的學生很功利的,與考試無關的一概不理!真的是這樣嗎?我也經常問自己,在香港這個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談鄉土教育,還有何意義?直至我遇到德望的津津、丘左榮的靄茵、旅港開平的建澄、柏雨的寶筠和阿靜、孔仙州的家俊、九華的子超、聖保羅男女的大甘...。

課程順利完成,同學今天帶著集體創作的口述歷史圖鑑探訪三所老舖(林池記、星光、何俊記),老舖的店主看到圖鑑,愛不釋手,視圖鑑如至寶一樣,更紛紛嚷著要和學生合照,他們看著店舖的故事變成手中的「書」,就像看著孩子一樣。林家姊妹不斷讚學生很有心思,將自的舊衫包裝圖鑑,表達一段故衣的歷史。星光的陳生驚訝於學生在Google Map上找到店舖舊址的照片,還說那張照片拍於去年十號風球之前。何姨姨看到學生把芥辣、酸梅醬濺在圖鑑上,代表店舖三代人走過的甜酸苦辣的日子,都感謝學生的心意。

看到師生和老店一起完成一次歷史學習旅程,我心情非常激動,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教學。所謂教學(teaching),其實是在創造一個學習的群體(learning community),在這個群體之中,不單學生在學習,教師也在學習,即使受訪的店主也在學習,我們都在歷史故事中學習社群和社區的真義,所以一本圖鑑,大家也覺得自己「有份」(ownership)。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疏離,家長將子女的教育外判給學校,教師對學校負責(特別是入大學人數和合格率),學生為自己的前途拚命考試。這樣的教育,最終使「學習」淪為手段--賺錢的手段、升學的手段、成功的手段。然而,「學習」本身不就是目的嗎?因為人的心智會成長,所以我們天生會學習。學習就是這樣自發的行動,自身就是目的。我生命的一部份啟發了你,而你也將自己那一部份放在我的生命故事之中,這就是學習社群了。

課程名為「藝.史.無界」,因為這不是歷史課程,而是一次社區研習,歷史只是其中一個功具。我很高興遇到秀卓和家駒這些志同道合的教師,秀卓是資深的視藝教師,他教學生運用多種物料創作圖鑑,令圖鑑所用的物料都呈現不同店舖的特色,例如星光圖鑑的書線,就是一束電線,而何俊記圖鑑的封面,是竹筷子砌成的招牌。家駒也運用了大量比喻引導學生思考何謂社區與社群。最後,能有兩位在石湖墟成長的年青人肥仔和思雅穿針引線,我們才得到店主的信任。

我不希望停留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所以把握午飯的時間,問問學生的意見。津津說,這次研習不單令她認識了石湖墟的歷史,也令她關心父親的歷史。原來,她爸爸曾經是龍虎武師,她說,如果不與爸爸聊天,龍虎武師的歷史也會消聲匿跡。靄恩說,歷史是活的,問我是否還有其他口述歷史研習活動。寶筠告訴我們,原來她也在石湖墟長大,那條新勤街,她走過無數次,但未曾抬頭看那幢戰前舊樓的落成年份,自這個課堂之後,石湖墟變得不一樣長,成長的歲月有了質感。她又告訴我們,爺爺來自五華。我問,是客家人吧。她點點頭。我鼓勵她跟爺爺聊天,了解昔日客家人在石湖墟叫賣的景況。是的,香港已少有新界那種有歷史厚度的地方可以作為鄉土,但城市的鄉土教育也可以包藏在父母的生命故事之中,故鄉在生命故事之中,從石湖墟老舖的口述歷史研習能幅射到學生的家族故事去。

我一直擔心每次三個半小時的課時會太長,怎知他們說,完全沒有「沉悶」的感覺,還希望課堂可以更多,課時可以更長。我在這些「資優」生身上,嗅不出功利的氣味。這就是我喜歡教學的原因:沒有教師,學生還是學生;但沒有學生,教師便不再是教師了。所謂教師,並不是要「教」些什麼,而是能辨識學習的所在,然後設計一個讓學習持續發生的環境。我一直在學生的學習中尋找「教」的靈感,在「教」之先,「學」一直在那裡。我盼望學生能重拾研習歷史的熱情,因為我城的失落,是從死氣沉沉的歷史教育中開始的。沒有回憶,對於未來的想像只能任由其他人植入(借用了電影潛行空間的inception),那些叫人「向前看」的人,其實一早失去了「看見」的能力,他們只活在別人的規劃之中。要在這個盲目發展的時代喚醒我城的記憶,身為歷史教師,我責無旁貸,為了有更大的自主帶學生走進社區、重回鄉土,使學生再看得見「香港」的模樣,即使離開了學校體制,也在所不惜。學生,才是我成為教師的原因。

窗,我關上了。門,好像也漸漸敞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