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之日讀梁壽華牧師的《革命先驅: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的起源》,窗外山雨欲來,心情更加鬱悶。辛亥革命的成功,掩蓋了之前太多的失敗,而那些失敗的代價,都是年輕的靈魂。
1895年乙未之役前夕,朱淇泄露起義之計,令廣州總督譚鍾麟先發制人,陸皓東走避不及被捕,嚴刑審訊下,陸直言不諱:「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結果,陸皓東於1895年11月7日被處決,終年27歲。梁牧師說,陸皓東之死是「殉國」,但我卻在想,陸皓東是殉國還是殉道?
曾經讀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書中叩問著譚嗣同之死是殉國、殉道,還是殉人?陸皓東沒有譚嗣同出名,但他為何犧牲的問題更殖得探討。孫中山說,陸皓東是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臨終之前,陸皓東想著的,是和孫中山討論中華共和的理想?還是耶穌基督為拯救世人而被釘十字架的信仰場景?
捨身成仁,成就了什麼?他是否也想到使徙為信仰慷慨就義?他知道孫中山和楊衢雲已成功逃脫?他有否想過編個故事以洗脫罪名?他有沒有想過美國教會派人營救?呼出最後一口氣時,他夢想的中國是怎樣的?是一個擺脫帝制的漢族共和?還是能脫離外侮的獨立國度?
康有為、梁啟超堅決在制度內改良,孫中山、楊衢雲卻要推翻整個制度,歷史沒有如果,也不能重來,但人生匆匆,沒有多少人來得及看種子發芽再結果的一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