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仍在下雨,提神的最好方法,是執屋,經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打掃的時候,也可以清空一下思緒,難以靜心,便營造一個更容易靜心的環境。稍靜,開始備課。從1840年代開始,重溫晚清走過的路,但這一次,我想給這段歷史一個視覺。從奕訢的角度,看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究竟1830年代的中國人為何吃鴉片成癮?本來是權貴階層的風尚,如何轉變為全國的毒癮?為何日本或其他鴉片產地能免於全國性吸鴉片的問題?除了指責英國不道德,中國社會是否也病了?
資料說,1830年代中國人沉迷鴉片,原因包括:一,生活艱苦,要吸食鴉片麻醉自己;二,滿清的奴化政策,使中國人失去生存意義;三,耕地及糧食不足,鴉片可以減低飢餓感。我從前讀這段歷史,都很憤慨,恨中國人的不爭氣,朝生暮死,很沒出息,人家賣鴉片給你,你可以不吸食啊,為何總是窩囊廢的捲縮在床上抽煙?不過,可能人大了,再讀這段歷史,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是什麼令當時的中國人如此消沉?
晩清也不是沒有熱血的部份,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楊衢雲、史堅如等革命先驅的生命故事便很熱血,不斷以生命測試歷史時機,前仆後繼,今天讀到史堅如謀炸廣東巡撫德壽,後來藥引沒有點著,史堅如心有不甘,再潛返現場點藥引,最後被捕,被判斬首之刑。隨後楊衢雲和鄭士良亦在香港被清廷暗殺和毒殺。表面上,他們是失敗了,但他們的失敗,卻喚醒了維新派及其他綠林人士,那種慷慨就義的精神,可歌可泣,但我不斷在想,除了以鮮血喚醒沉睡者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自由與生命,真的不能兼得?
雖然歷史已成,但閱讀的過程,總希望奇蹟出現。如何陸皓東、史堅如、楊衢雲、鄭士良都避過那一劫的話,歷史會否走向不同的結果?又或者,兩廣總督李鴻章在1900年接納香港總督卜力和革命派的建議,建立兩廣共和國,結果又會如何?歷史走向,有時只在乎一念,那一念,影響著許多生生死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