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新聞背後-不能沒有你

這個年代,新聞太多,故事太少。事情發生得太快,現代人缺乏耐心和耐性,過目即忘,然後一切如常,從來沒發生,想像力被蠶食,電影也要立體才能震撼人心,再下去又怎樣?沒有故事的年代,只剩下瞬間消逝的感官刺激。還好,我在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重新發現故事的純粹,以一顆赤子之心訴說一個沒有人在意的故事。


當電影科技邁向三維、四維之際,戴立忍卻以最簡單、最質樸的黑白美學,說一個社會邊緣的故事。路人在馬路圍觀,然後電視台直擊報道現場情況,觀眾圍在電視機前,宛若置身其中。天橋上,父親抱著女兒,大呼「社會不公平」,威脅要跳橋,橋下行車疾馳而過。一個以生命控訴社會的故事,原來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泛不起一點漣漪,更引不起社會討論,影像在消化(消費)過後,又是一堆社會的排泄物。《不能沒有你》將故事推前兩星期,事件有了深度和廣度。鏡頭訴說著一個獨力撫養女兒的父親(武雄),為了讓女兒(阿妹)上學,如何被種種制度與程序耍弄、甚至骨肉分離的故事。


電影處處流露著戴立忍導演的社會關懷和人文精神,鏡頭始終注始著社會最低層的卑微生活。我喜歡電影中的細節,旗津海邊的廢棄小屋,女兒在大清晨便拿著面盤,以僅餘的水洗衣服,兩父女一起踩呀踩、踩呀啋,這就是最卑微、卻最自足的生活。然後,父親無牌潛水替人修理船隻,女兒伏在船舷,看著父親的身影,發現氣泵壞了,救了父親一命。晚上女兒收起捕網,拿著螃蟹,告訴父親一天的收穫。這就是相依為命,不單是父親工作養活女兒,女兒也照顧著父親,生活是雙向的。兩父女的對話不多,但從細節中可見,為何父親不能沒有女兒。不能沒有你,不只是一廂情願的父女情,還有社會低下層真真實實的父女相依。


電影雖然注視著社會邊緣的人,卻沒有控訴無何「人」,甚至對體制內的「個人」,都抱著一定的理解。社會局的職員、立法委員、警官和輔導人員等,他們溫文有禮,但只是體制下的執行者,他們大都願意幫助武雄,但在程序和體制下,他們能幫助的卻又非常有限。武雄漸漸發現,他要對付的,並不是任何有血有肉的「個人」,而是無形的「體制」,就是在這種沒有具體控訴對象的情況下,武雄才覺得無力,才要以生命控訴「社會」這個體制。他不是說總統不公平、社會職員不公平、或者任何人不公平,他叫的是最可怕的:社會不公平。他可以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和同性,卻仍要面對體制的壓迫,骨肉分離。


電影中很多場面仍留在我的腦海,在總統府外被警察拘捕,以為武雄的水果是危險品,然後發現一切純屬誤會。又有誰會誰到那一盤被誤會的水果,是武雄和女兒的最後希望,希望立法委員能幫助他送女兒上學?可是那一盤水果,卻成為了兩人難得的豐富晚餐。和女兒分開始,武雄剪短頭髮,重過生活,但沒有女兒的日子,一街一道都變得特別蒼涼。見到女兒本來是武雄回到甲板的動力,武雄和女兒分開後,一直盼望再見兒,就在海底工作時,他瞥見女兒的身影,他急了,忘記加壓,差點喪命。這就是電影動人之處,不用對白、卻用最真實的生活細節,讓我感受到父女分離之痛。


武雄和阿妹的沉默,其實就是對社會最大的控訴。戴立忍的黑白影像,叫媒體反思、叫社會反思、叫每一個創造這個以體制壓迫人的參與者反思。我們必須在新聞的噪音之中,聽到故事的微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