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做乘客的滋味

由細到大,都鍾意坐巴士,一邊看窗外移動風景,一邊睇書(可能係咁所以老了近視老花一齊來),忘記時間和地點,隨時下車逛一下再上車,越長途的巴士越要坐,以前70號巴士線,上水到佐敦,沿大埔道經中文大學出佐敦,回想那些坐巴士的歲月,很浪漫。

自從兒子出世,便由乘客轉做司機,表面上好似自由自在,但一旦坐在司機位,滿身責任,除了對車上的乘客(主要是家人)的安全負責之外,也要對其他道路使用者負責。我老爸是職業司機,他曾經問我:車輛最重要的是什麼?我都唔記得自己答什麼,但他說:最重要係Brake,就算無油,車最多唔行,但係無Brake,就一定會發生意外。然後佢又話,開車的最高境界唔係冇撞到其他車,而係唔好畀其他車撞,所以開車唔單止要望前面,更要知道左右及後面的車輛距離。我後來先知,這種態度叫defensive driving,真係開車的智慧。

講咁多坐車和開車的事,因為看了濱口龍介的《Drive my car》,最吸引我的,是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我沒有看過小說,但電影那種內心獨白和演員對話,都令我想起《1Q84》,尤其是家福音在做愛後才進入出神狀態,道來疑幻疑真的故事,事後音會忘卻一切,丈夫家福悠介卻能記下故事,編成戲劇,故事成為了做愛後誕生的事物,都令我想起《1Q84》的青豆。

電影好看,三小時的電影由人物角色的互動發展,導演最厲害的,就是頭半小時直到音的死,都只是楔子,之後家福悠介如何理解自身和音的出軌,才構成電影的主要部份。要理解別人,先要理解自己。身為戲劇演員的悠介,以為很清楚自己,但自我與角色,有時難捨難離,在廣島排練《凡里亞舅舅》期間,他要讓出左軚Saab給渡里美咲,從一直操控汽車的位置,轉到觀察靜默的乘客位置,遇到韓裔夫妻之後,那種無聲手語的對話,映照著他和音那種看來是對話實際是二人獨白的關係,跟高槻耕史在車中討論音那未完成的故事,才願意面對自己對音的無知。

電影的神來之筆,是以多國語言(包括手語)排演《凡尼亞舅舅》,雖然演員之間語言不通,但跟著劇本,故事彷彿又可以延續下去,那麼溝通和理解的關鍵是什麼?言說的雙方如何能夠超越語言而彼此理解?

整部電影的重點,便落在渡里美咲身上。那個對自身悲慘已無感的司機,在聆聽中與他人相遇,聽家福音的聲音、聽家福悠介的處境、聽凡尼亞舅舅的故事,直至家福悠介成為乘客,從演員變成聆聽者,渡里開始言說,在敘事中尋找自身故事的意義。驅車直往北海道之後,在雪中與家福悠介擁抱,他們擁抱對方的同時,也在接受別人的擁抱,全然的開放。

之後,悠介可以演凡尼亞舅舅了,透過角色面對自己,而渡里也不再成為他人的司機了,那輛1986年的Saab成為了她的車,就如自己能決定命運一樣,讓那輛左軚車在左軚的南韓奔馳一樣。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逐夢大海

成功的電影,最起碼可以令觀眾代入戲中的角色,然後以角色的視覺理解世界。人生匆匆,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必有限制,然而透過故事/敘事,不論是電影、小說、戲劇等,每個人都可以擴充世界的邊界,脫離自我的枷鎖。

在這個關鍵問題上,Netflix的逐夢大海是成功的,16歲澳洲少女Jessica Watson揚起孤帆橫越地球,最後克服困難、完成創舉。年輕的觀眾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但步入中年的觀眾(如我輩者)都曾經年輕過,又或者想再重拾那種豁出去的衝動,都可以在電影裡找到共鳴。效果就好似睇《全民造星》的感覺,誰不喜歡看熱血、追夢的故事?但係睇完之後有所行動,又是第二回事。

我特別喜歡看這種汪洋的求生故事,不論是少年Pie或者真人真事的記錄片,可能我兩星期前先看完Adrift漂流心海,所以看True Spirit的時候,就會將兩者比較。兩部電影都關於獨立少女出海追夢;一個是完美結局,另一個算係悲壯的收場;澳洲少女得到家人社區萬千寵愛,但Tami卻要逃離家人的羈絆。從電影設定而言,True Spirit較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但為了鼓勵追夢而捨棄了真實的困難情節,過於浪漫的處理似乎將冒險的重量減輕,我覺得係矛盾的。

睇落最唔舒服的地方,係Jessica打太多衛星電話。我唔知道Jessica在2009年的時候是否不斷打電話給家人朋友,但照計衛星電話的成本,Jessica應該在需要的時候才打電話吧,或者簡單報個平安,交待自己的方位就算?但係電影的處理,卻係成日講電話,好少描述青少年面向大海自我探的經過。另外,電影亦太少描述Jessica處理日常生活的方法:200多日的飲食,她是如何觸決的?除了一次修理漏水問題,她是否要檢查帆船的情況?最大的問題,就是電影講Jessica有讀寫障礙,雖然電影有講媽媽如何用highlighter幫她,但實際情況應該不止於此吧。一身孤舟要處理大量數據,她是如何克服讀寫問題的?

我愛看逐夢故事,但都好怕那些看上去不用很努力單靠鬥志便成功的故事。雖然如此,在某些電影情節,我都見到導演的巧思。例如其中一場戲,講到Jessica在太平洋中度過無風無浪的一星期,面對驚濤駭浪時,很多人都有一種克服萬難的氣慨,反而在停滯不前的時候,便不知所措。我看這場戲時,便覺得現在的我正在這種狀態。之前的人生披荊斬棘、排除萬難、一往無前,現在無風無浪,反而出現了存在的焦慮。

這部電影好想描繪Jessica是個平凡的女生,引用了很多她的說話。例如:

There's strength in being yourself. You know, I think... that's as hard as climbing any mountain. You know, I think there's bravery in admitting that you're not okay. 

I don't consider myself a hero. I'm just an ordinary girl who believed in her dream. You don't have to be anyone special to achieve something like this, you just have to find your dream, believe in it, and work really hard. 

You know, there have been more people in space than have sailed around the world. I didn't even know it was something you can do, but you can, and I want to. 'Cause I'm an adventurer.

不過,我有時覺得,對成功太過輕描淡寫,反而令觀眾低估了代價。有時成功與否,好睇彩數,沒有Pink這隻帆船,結局隨時比Adrift更悲慘。所以,睇完True Spirit之後,要平衡些,要再看The deepest breath,先好開始追夢之旅。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讀返書?

今日陪朋友去社區學院登記入學,等候的時間,看到對面寫住Aboriculture and Forestry,樹林和森林學,仲寫明歡迎報名,我見冇人登記,走埋去問下課程內容,大約就係樹藝課程,再加入農機農具操作,一星期返兩日,理論結合實習,兩年可以取得第三級文憑。我話我冇相關的專業技巧,只係自學實踐Permaculture,唔知有冇資格報讀。職員話任何人都可以,特別係我呢啲Mature student。我再問Am I too mature?佢笑笑口話:社區學院的學生好多係四十至六十歲,學習態度有些比年輕人還好。學費每年6000英鎊,同我當年讀博士的學費差唔多,但係我一直好想學樹木及森林學,真係有一刻不理後果咁去報讀。

職員好有耐性,問我攞晒資幫我check eligiblity,話我合資格申請student loan,如果我單身寡仔,我真係會報讀,但係現實問題,始終要留啲錢支持兩個仔,如果報讀咗,積蓄就少咗,而且兩年冇得搵正職,坐食山崩,唔知捱得幾耐。所以思前想後,都係冷靜啲,可能等下年蓄到啲錢先讀。

雖然如此,可以走訪一次社區學院,感覺好親切。當初搬到英格蘭東北,就是這邊多國家公園和農業經濟,即使只在春夏季可以去農場幫手,都好滿足。落車的時候,聞到一陣牛屎味,好似去返2018年在松代和松之山的感覺,好有親切感。

我已經報咗兩個公園的義工務服,主要係Gardening,希望有回音。耐心係一種練習,等候唔係乜都唔做,而係努力活在當下,但對未來開放。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義工申請

過了一個多月,看事物好像澄明了一些,不再為找工作煩心,既然未預備好,不如好好裝備自己,水到自然會渠成。今日Bank Holiday(其實都唔關我事,我日日都係holiday),想出去行下,住家附近有間茶館,只在夏天營業,初初落腳,便說要趁夏天幫襯一次,點知夏天已過,俗務纏心,都沒有提起精神過去。可能對搵工的事情看開了、有了閒情,今日決定行過去,感受英式下午茶的悠閒。

茶館座落在墓園旁邊(是墓園cemetry而不是墳場graveyard),清幽雅緻,館內兩間小房,每間房只能坐大約10個客人,我坐在一角,窗明几淨,點了一個cheese scone加一杯Americano,開始慢讀The German lesson。這星期開始讀康正果的《出中國記》,他談到中共透過「交心」、「檢討」等洗腦方式控制人民思想,我正思考這種思想控制是如何出現的時候,《德語課》給我很大的啟發。余英時先生在序言中說,這種思想控制的方法源自蘇共/列寧主義,我要再多理解這方面的歷史。
一邊嘆英式下午茶一邊讀書,確是人生樂事,與其擔憂明天如何,不如好好活在當下。在香港的時間感嘆沒時間好好讀書,現在有時間又為未來憂心。何必呢?吃過下午茶便到茶館外的花園參觀,之後沿街慢步,觀察平日沒留意的小店。Bank Holiday的日子,大部份店舖都休息了,但家旁的一間慈善小店卻仍然開門。我平日也看到這間慈善店,但店子看來很窄小,我並沒有入內參觀的衝動,但見小店今日仍然營業,好奇之下便入內參觀。

我本來打算逛一圈便離開,怎知在書架上看到Into thin Air,香港的電影譯名為《珠峰浩劫》,我看過兩次,亦因電影而知道英國攀山家George Mallory的故事(我確信Mallory是登峰第一人)。Into thin Air的作者Jon Krakauer亦是Into the wild(電影的香港譯名為浪蕩天涯),兩部電影我都很喜歡,所以畀錢時跟經理談了幾句,說沒想到在小店買到這本小說(只是60便士)。他立刻朗讀簡介,然後跟我說起普通話,又說本來想學廣東話,然後竟然講起日文。嘩,突然間好似見到舊朋友,然後你一言、我一語,廣東話、日文,再加道地英語。臨走之際,我問小店是否要義工,他說經常都要,我立刻覺得這是我融入社區的機會,是上天安排我今日遇到怪得來很可愛的經理。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返教會

第一次參與英國的主日崇拜,在主教堂(minster)進行,以為主教堂會有管風琴伴奏,穿白袍的執事會在門口迎接會眾。怎知入到教堂,人丁單薄,主要是老人家,難怪上年英國人口普查發現,基督信仰的人口現在不到一半,崇拜開始,不要說管風琴,連音樂也付付之闕如,崇拜程序表也是回收重用。雖然如此,我卻喜歡這種貼地感,參加崇拜人的除了英國人,也不乏中東和非洲人,我還見到一位亞裔女士,非常多元。

崇拜按禮儀教會的程序進行,很有親切感,想起榮光堂的聚會情況,預備禮、聖道禮、聖餐禮、禱告、差遣禮,今日的舊約引題以賽亞書51章1-6節,新約引題是羅馬書12章1-8節。聽到經文提及上帝的國和義的時候,我又再次提醒自己,究竟我在過去幾星期所憂慮的,所為何事?是眼前的問題嗎?是虛無飄渺的安全感嗎?抑或是上主的國和義?很多人都為了追求上主的國和義而我去安舒和自由,我又是為了什麼選擇了這條路?

聽到保羅談到上主的恩賜時,我又再次想到自己的恩賜。如果上帝給我教導的恩賜的話,我為何不惠心以教導服侍?來到英國,我常常覺得自己英語能力不足、文化差異而抗拒教學這件事,但這是我給自己的局限,還是懶於改變、懼怕挑戰的藉口?對於學校體制的教育工作,我還是抗拒,但要在英國教育體制外尋找教育空間,對我這個外人來說,並不容易。但福音經文(馬太福音16章3-30節)不正說明信仰與現實的關係嗎?當彼得認清耶穌是救主之後,上主便要彼得當教會的基石,但那個時候,彼得肯定不知道「教會」是什麼。「教會」的路,是彼得在信仰中走出來的。

聚會完結,主席說希望有人幫忙擺設枱櫈,預備下星期賣物會之用。我立刻衝出去,說好想好想幫忙,之後和其他朋友一齊放枱櫈,一位非裔的小朋友拉一拉我,笑得燦爛,我想起中學時返教會和不同國籍的人做朋友的日子。今天認識的Meghan,她爸爸以前在香港當英軍,希望將來有機會跟他聊天;另一位很熱心的大學校牧Chris,已經傳了短訊給我;還有老太太Sandra,我已答應她下星期六賣物會後幫忙執拾。

十多年前已決定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今日也不需要回頭,好好跟隨上主的呼召便是了。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Familia

以寫作為動力,今日決定多寫一篇影後感。

習慣每晚睇一套電影,昨晚選了《Familia》,吸引我的原因,是役所廣司的海以報。一個老男人專注於陶藝,有些獨又能孤芳自賞。半年前看過Olga Tokarczuk的Drive my plough over the bones of the dead,其中一章提及有些老男人睪酮素下降而出現自閉傾向,我讀來有點認同,所以關於老男人的電影,我都覺得吸引(上個月看的Banshee of Inisherin也樣)。其次是電影主題:沒有血緣的家人。關於家庭電影,拍得最好、鑽得最深的非是枝裕和莫屬,但導演成島出今次野心更大,借日本的巴西青年及在阿爾及利亞工作的日本人對調,探討役所廣司飾演的誠治如何理解「父親」的角色。

前半段還好,電影描述日本的巴西工人困境,一開還在疑惑背景是南美洲還是日本,後來才肯定是沒落的日本小鎮,成為巴西工人的聚居地。此外,電影都提及黑幫對移民工人的剝削和欺壓,巴西青年難以融入日本社會等議題。最後,導演都用心鋪排誠治和學的父子情,其中一幕誠治教學捏陶瓷,父親握著兒子的手,一起搓揉陶碗,拍得好睇過人鬼情未了。唯一不足的是,學和阿爾及利亞妻子(我連個名都唔記得了,抱歉)沒有火花,不似是恩愛父妻。

到了後半段,電影慘不忍睹。學和妻子回到阿爾及利亞,被叛軍俘擄,之後不合理的情節不段出現:小鎮成為無政府狀態,黑幫可以對巴西人為所欲為;海外日本人被劫持,但輿論及家人竟不能參與討論營救;黑道大哥將妻女之死推到所有巴西工人;誠治單人匹馬挑戰黑道,竟然死唔去又幫警察拉到人?

這就是敘事的失敗,只著重探討概念而忽略人物的發展,為求展現家族可以超越血緣,而夾硬整死兒子的角色,又為了將沒有血緣關係(甚至異鄉)的巴西人投射成兒子,寫一段完全不合理的父親救子。唯有寄望今晚可以睇返一套正的電影啦。



海灘執垃圾

 終於行出第一步,參加英國港人組織的活動,去沙灘執垃圾,呢個沙灘,我幾日前先去過,好鍾意,距離屋企只係十五分鍾車程,有時食完下晝飯就去行下,水清沙幼,只不過風大咗少少,冇太陽的時候有啲凍。幾日前就係咁,本來帶咗本書諗住坐喺沙灘邊的長櫈睇下書,點知嗰日冇太陽、風又大,最後揸車去市中心,搵間Cafe睇書算了。

天氣預報話今日會落雨,但係天公造美,竟現出大陽。今日第一次喺落腳的城市見到咁多香港人,估唔到有成三十幾人報名參加,雖然冇乜傾偈,但係點下頭、打個招呼,已經好窩心。話就話執垃圾,但係英國海灘其實幾乾淨,冇乜垃圾,於是我從行人路開始,執煙頭同膠,好多本地人見我哋執垃圾,都好友善咁同我哋點頭微笑,有位伯伯見我馴熟運用垃圾夾,仲問我係咪Surgeon,我話我都想,學下英式幽默。

兩個鍾頭執咗半袋,其中一半係海洋飄上岸的膠,同香港年輕人閒談,了解佢哋近況,講少少香港時勢,未來在英國的活動,都幾開心。

到目前為止,我仲係好想做老港僑在英國的歷史研究。佢哋幾時嚟?點解嚟?點樣搵地方落腳?落腳之後又點維生?我知道好多港僑喺英國開餐館,即使在最偏遠的地方,有時都會見到正體中文字。好似上個月去北愛爾蘭的小市鎮,就見會一間香港人開的酒樓。

兩日前,在街頭見到兩位華人面孔的公公婆婆,我對住佢地笑,婆婆又對住我笑,我就問佢:係唔係講廣東話。婆婆好開心,話係呀,我哋講廣東話架。佢哋姓李,原來李生喺度住咗六十幾年,希望將來可以同佢哋傾多啲偈,再識多啲港僑,留返個記錄。

執完垃圾,揸半個鐘頭車去咗一間living Museum,買一張票全年都可以參觀,我已經係第三次去,每次都有新發現。今日坐古老雙層巴士、舊式火車頭Billy,同埋參觀咗由Middlesbrough運到呢度重建的教堂。英國人對歷史真係好執著,起一條村出嚟保育東北地區的歷史,而且仲擴充緊。

喺度生活,真係有歷史感。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又大一歲

 本來都預咗需要時間才能落腳,初心是:無論如何,寫書、讀書和看電影為先。

在香港的時候太多工作,朝早落田,下晝煮飯做家務,好多時候要接Freelance,四出遊走,之後要備課,預備一星期兩晚的課堂。當時成日同自己講,去到英國要靜下來讀書寫書睇電影。

到了四月,叫做真正落腳。從來沒有想過能擁有一間屋,門前泊車,有個細細地的後園,十五分鐘車程可以看海,三十分鐘車程就到古鎮,有湖景有山景,步調緩慢,做事專心。好耐未試過睇完一整本書,由頭到尾冇跳住讀,但過去一個月,已經睇咗《石牆生花》、《Hope of Ages Past》、《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仲有睇咗好多戲,寫咗兩篇文畀《青芽兒》,雖然唔算好Productive,但係慢慢朝住初心進發。

直到某一晚,同細仔傾完電話,好多本來沒有憂心的事情又再浮現。於是,我好似著了魔的,覺得自己冇用、好想搵一份工,好似有份工先證明到自己一啲嘢。雖然見咗兩份工,但係每見一份工,我都會猶疑,我真係想做嗰份工嗎?除咗有穩定收入,我點解想做嗰份工?那種徬徨,唔係真實處境的困難。其實,唔使交租,有啲積蓄,兩個仔都成人,經濟壓力並唔係好大,我的生活甚至比好多本地人寬裕。但係,總之有一刻,突然失去咗安全感,好想屬於某一個機構。

原來,在一個唔熟悉的處境,先見到平時唔知的自己。以前在香港,成日覺得自己可以隨遇而安,憑雙手可以自主生活,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整個宇宙都會幫你(係呀,牧羊少年),直到進入一種孤獨的狀態,先知內心深處仍然依賴外在的安全感。只不過人在香港的時候,那種外在保障很無形,自己一直沒有察覺。

另一個問題,亦都係沙特所講「他人即地獄」的處境。同細仔對話,便會將自己投入細仔(重要他者)的世界,父子之間,並唔係只有兒女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在緊密的親情中,父母都會受子女的期望影響,哪個愛兒女的父母不想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給子女?在愛的關係中,大家都有覊絆,不能單單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雖然兩份工都話唔情,表面上係失望的,但內心深處,又有點竊喜。首先,當我想到真係要做嗰兩份工時,壓力便來了,我唔係真係咁鍾意揸車同僱主打交道。第二,如果要做全職,我可能要放底寫書的夢想。兩份工都失敗了,反而看清了初心,寄了信去公園古蹟做義工,做真係有興趣的事情。過去在香港的日子,我不是都是這樣活過來嗎?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又大一歲了,要再提醒自己活在信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