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沒有個人主義的《英雄本色》

龍剛的電影一向叫人意外,看1967年的《英雄本色》,因為想知道吳宇森鏡頭下的Mark哥,和年輕俊朗的謝賢,有何相似之處。從開夾萬失手到啷噹人獄,鏡頭一轉便是十多年後的出獄日子,卓雄(謝賢)決心重新做人卻又被獨眼龍和黑幫兄弟(石堅和麥基)迫害,他一直逃避,得到釋囚協會會長(嘉玲)幫助,直至獨眼龍盯上他的弟弟,他才迫不得已,出手反擊。說實話,看畢電影,覺得謝賢的發揮很有限,很多時間,都在飾演龍游淺水的落水狗。幸好,龍剛很有電影的觸覺,雖然敘事太多枝節,但仍有可觀性。首先,龍剛運用了很多爵士及藍調,增添了電影的懸疑感,他可能受到鈴木清順的《東京流浪者》影響,《東京流浪者》於1966年放映,渡哲也飾演的不死鳥同樣被黑幫追殺,同樣選擇自絕於社會,拍攝風格也很接近。所以,這一次電影資料館的trailer,也用了《英雄本色》的音樂,配上黑白電影的人物特寫鏡頭。龍剛的電影觸覺,可說是60年代的電影印記。另外,他也不是隨便選角的。雖然嘉玲只是配角,但她比謝賢更亮眼。雖然要她做釋囚協會的主席拯救謝賢,有些牽強,但身穿套裝的她,端莊嫺熟,很有女人味,她的魅力直逼法國女神珍‧摩露,所以再不用計較她與謝賢的年齡並不符合劇情了。


雖然《英雄本色》苦口婆心,太多「關心釋囚,不要歧視」的大道理,缺乏描寫卓雄的內心掙扎,敘事嘮嘮叨叨,並不暢快,但也情有可原。龍剛的社會觸覺很強,看他的電影,好像重溫被遺忘的六、七十年代香港歷史,當我在《英雄本色》中看到九龍灣徒置區、北九龍裁判法院,九龍灣的空地,就好像重回歷史。看龍剛的電影,要留意他獨有的觸覺,《昨天今天明天》有如先知書,預告香港面對疫情的無力;《英雄本色》和《應召女郎》將隱形的邊緣社群放上銀幕,就是這一份赤子之心,已非常可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