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一星期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提問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想抖下
一早起身沖杯咖啡吃幾片麵包,打開電腦覆電郵備課,污衣籃滿了,開機洗衫,肚痛,上廁所,看一下新聞(其實已沒什麼新聞好看,只是無聊看一下網上論壇),整理一下明天用的課堂簡報,洗衣機響了,晾衫,天氣悶熱,窗外灰濛濛,呼吸困難,已經十點半,出門到小學進行工作坊。
小學生真可愛,第一課時表現悶悶不樂,入不了自己選的組別,被教師編到故事組,沒精打彩,三堂過去,他們今天一見我,便叫我導演,留了一把長髮,真的可以洗去教師味,同學繼續創作,三位導師現在得心應手,我只是偶爾入組幫同學集中在故事創作。
一小時過得很快,下課後買魚回家預備晚飯,連等車花了一小時,洗好魚醃了雞翼,三點了,天氣更熱,很不想落田,但四點收廚餘,要洗桶還桶,而且天氣悶熱,淋水也要兩至三小時,無奈落田。為何咁辛苦?不要問,只要做。
把五桶廚餘倒在洛神花旁,廚餘桶太大,我已拉傷了腰,不敢再搬重物,唯有一桶分成兩桶,走了十轉,很辛苦,鄰居見我,問我為何不晚些才落田?農務太多做唔切。淋水時除粟米田的雜草,四點半收廚餘,六桶,放到田邊,等人幫手再處理。趕快替粟米苗澆水,又花了半小時。
五點半回家,阿姨見我全身濕透,笑我在最熱的時候落田,無法子,回家煮晚飯。瘋狂喝了一瓶檸檬水,洗完澡,休息了半小時,然後蒸魚、蠔油茄子炆雞翼,吃完飯,累透了,本想放棄唔打網誌,但想堅持,完。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歸零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說故事
小朋友的想像力真的嚇我一跳,再到錦田的小學,便想起昇平學校的建築特色,四合院的格局,校園四邊以十字路串連,正中央是圓型花園,天圓地方,學生不知不覺在中國文化的世界裡學習。我以《島國的孩子》為藍本,邀請他們一起創作。
1. 從樣貌想到名字:可能受我影響吧,我以自己的名字為簡介,小孩子聽入了心,便覺得故事主角的黑人少女也姓朱,朱古力的朱,象徵黑色,頭髮也是標記,爆炸頭、磨菇頭,然而,在他們眼中,黑人女孩是美麗的,綜合他們的創作,我便替主角取名「朱麗菇」,同學哈哈大笑,替角色命名,也讓他們對之後的故事創作產生擁有感。
2. 島國地圖:這十多位村校小孩的創意天馬行空,估計與村校寬鬆的文化有關,同學不單想像島國的事物,還與黑人女孩的模樣連繫起來。有同學說:火山爆發,染黑了小女孩,而火屑把她的頭髮燒成爆炸頭。另一位說:島國有九個太陽,把島民都曬得黑黑的。
3. 畫出聲音:這個是我最喜歡的部份,我請同學畫出聲音,有些同學畫很多圓型,有些則以線條表達,有些填寫歌詞,我請他們唱出來,其中一位黑人小孩真的以類似beatbox的方式打拍子,整個課室也充滿笑聲。
4. 查問歷史:我請同學幫忙,向婆婆發問關於自己的故事,有些同學玩得太興奮了,問了幾時死呀、會否吃屎等冒犯的問題,但我覺得這才是教育的契機,因為明天將會邀請家長與同學訪談(我太大意了,竟用了真人圖書館這個字眼,同學一頭霧水),我請同學思考:哪些問題會令婆婆不開心?有哪些問題婆婆無法回答?到那個時候,同學便籂走了不合宜的問題。
5. 創作結局:這是我最喜歡的部份,同學在白紙上畫了不同的情景,介入故事的發展。對我來說,與學生創作故事,就是engage他們、empower他們,將他們放回學習的中心。結局如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小時的故事創作充滿笑聲和滿足感。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歷史教育與責任感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開學
今天是我的開學日,早上便到錦田的小學上課,可能有些緊張,加上農務繁重引致腰酸背痛,昨夜睡得不好,看時鐘從兩點、三點,到四點,最後一次看鐘,是五點,差不多黎明,朦朧間睡了,但意識還是提醒自己要早些起床,七點四十五分,鬧鐘響了,頭還是很重,掙扎了一下,起身煮咖啡,準備到小學。
同樣拿起結他分享大帽山的故事,但心情好像不同了,看到小孩子,他們的將來會如何呢?能否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力?與S談起近況,她說論文做了些修改,雖是小修小補,但還很在意修補的意義。在文字就是罪證的年代,我們都怕自己的文字牽連別人,說話太小心,思想便很沉重。說著說著,聲音沙啞了,我遞上僅有的張巾,看見她拭淚,想起過去十年斷斷續續的合作,從泥土、社區到共融,大家都在找改變的空間,不用大步走,創一些小不同就好了。
A來探訪同學,她本來是副校長,剛辭工讀神學,一見她,我便說懷念兩年多前在荷蘭的交流活動,回想當時,歲月靜好,雖有些憂慮,但滿懷希望,面對危難,香港人奮力一搏,那種團結感,我畢生銘記。到了今日,也沒有什麼好後悔,有人不惜殺雞取卵,瞞得了一時, 瞞不了歷史。
匆匆回家吃個午飯又趕落田,旱了幾天,水坑也涸了,花了很多時間才抽了些水,然後又要收廚餘,腰痛還未退,便要咬緊牙關堆肥養田,我不斷提醒自己,既已進入倒數之時,便好好享受每一刻。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包裝與解魅
余英時先生談五四運動,與我們這些後學比較,他能以第一身觀察,並抽離反思這個歷史議題。我們所認識的五四運動,基本上不是運動本身,而是戰後兩岸史家及政權不斷包裝的概念,民主、科學、愛國、啟蒙等等,都是後來加上去的。余英時先生以同時代人的身份,指出五四對他而言,就像是遠在天邊的社會事件,胡適和陳獨秀等五四知識份子,對他而言只是個有名氣的讀書人,並不如後來的歷史記載般,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氣勢席捲全中國。
歷史在時間的維度上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某些歷史事件卻吊詭地成為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生活,我們被加上濾鏡看世界,卻不知道濾鏡的存在。歷史教學的難點,就在於要學生意識到濾鏡的存在。然而,當教師受到上頭來的壓力,要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替學生戴上濾鏡,赤色的濾鏡,那麼教師又如何自處?批判如何成為可能?
說實話,很佩服五四知識份子的勇氣,即使當時的共產主義信徒如陳獨秀,也是冒著生命危險批判傳統和政權,正如狄德羅形容伏爾泰:在我們心中激發出一種對說謊、無知、偽善、盲目崇拜、專制等強烈的憎恨。而政權最討厭的,正是伏爾泰這樣的知識份子,因為他們能驅除麻木,使人採取行動。
我想的是兩個問題:
1. 將來我如何述說和解說在香港發生的一連串運動?我能否以解魅的方式理解和述說這些歷史事件?
2. 我能否具備伏爾泰的勇氣,以知識激發追尋真理的熱情?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故友
讀《余英時先生回憶錄》,赫然看到故友翁志羽的名字,心頭一震,舊日在馬寶寶社區農場開會的片段又湧上心頭,那些月露星稀的晚上,大家開會討論對策,做社會影響調查、拉橫額、導賞工作坊等,希望拉倒東北規劃。不論與會者說得面紅耳赤,志羽兄都是默默地安坐、用心聽,有時候,當佳佳感到乏力疲累的時候,便會依著志羽兄,就像手機充電一樣,過不了多久,佳佳回復戰意,又出謀獻策。
余英時先生說志羽兄替他尋回十三、十四歲的模糊回憶,而我讀余先生的回憶錄時,也勾起了志羽兄在生時的片段,那時候我已離開學校,專心做口述歷史,而志羽兄也是歷史愛好者,他研究文獻的功夫比我更仔細,南美華工、街頭小店的歷史,他都朗朗上口。對了,他曾跟我說過訪談余英時先生的事情,但那時候我只專注在農村的口述歷史,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直到我在余先生回憶錄中看到志羽兄的名字,才想起來,但都遲了,真佩服志羽兄的用心,連余先生遺忘了的少年故事也被他找回來。
收到志羽兄離世的消息時,我正要往圖書館的路上,感覺很不真實,然後腦海中閃過兩句話:來不及說聲再見,留下了許多思念。之後便寫成了一首歌,可惜至今還未有機會送給佳佳,怕勾起她的悲傷。我上一次唱這歌的時候,是記念梓樂。人生匆匆,幾許何曾。人到中年,有時會幻想自己突然離開的情景,離開香港也好,離開此生也好,做好斷捨離的功課,才能輕鬆上路。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記憶傳授人
有些書,買回來的時候,就只是一本待讀的書,直至你墜入深淵,才看到書架裡綻放微光,好像徐賁的《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正當我愁煩教學的路如何走下去時,突然記起這本書,就救命索,把我在下墜時拉住。
在序言中,徐賁引用了對國作家Lois Lowry的片段:這個國家的記憶是由專門的記憶傳授人保管的,其他人不得擁有,關於過去,所有的國民該知道或不該知道的事情都是規定好了的。
徐賁再引用林賢治先生的《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體記憶》的話,指那些接受了黨的教育的黑七類子女,除了極少數較為開朗、豁達,願意跟人們交談來往者外,大多數長成內傾的性格,自卑、畏葸、被動、沉默寡言,離群索居。對這些被教育者來說,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摧殘,留下的是終身難以癒合的烙印和創傷。
不管那是什麼教育,教師要負責的,首先是學生和他們的心靈,背後是人類和生命的延續,不管政權要教師教什麼,教師必須敢於拒絕,必專心一意為心靈負責。
我應該要花時間細讀,為未來一個學年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