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會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酒吧備課
踏入第四日,餘下的工作不多,行行企企,與其扮工,不如早些收工。騎單車到市中心的pub叫了一份Brunch,食還在其次,只想找個地方閱讀,為明天的讀書會做準備。明天一齊讀的書是Peter Morehead的《向大學自學設計》,我做了些簡單的筆記:
1. 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與塩見直紀提倡的《半農半X》生活態度不謀而合,我們有什麼多餘的東西跟人交換?資源、金錢、時間、技能?這些交換的東西如何交織出生活的共同體?
2. 不要將種田與農業混為一談,種田是生活的技藝,英國人對Gardening或中國人對小農的理解,比較接近Permacultue中關於agriculture的精神,其中「文化」(culture)是關鍵的概念,即是透過種植,重新設計生活。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將生活從degenerative的狀態,恢復到regenerative的暢態。
3. 可能讀了Thomas Henry Huxley和Julian Huxley的傳記,我對於Bruner的文化教育學的理解好像又豐富了一些。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才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知識有些是外顯的、有些是內隱的、難以言喻的,我認為Bruner提倡文化工具箱的概念,是對應著內隱知識的傳授,即人如何透過文化活動,調適生活、改變環境。
4. 因此,觀察與互動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生活太多盲點,沒有充足的反思,生活很多時只是一連串「無思與被動」或「習慣與妄動」的過程。
5. 英國的Garden設計,可以用作討論人為與自然模式的兩個極端。Capability Brown的地景、維多利亞式的花園背後,牽涉多少與園藝工業相關的運作?
6. 觀察與互動,可以類比為中醫診症的過程,望聞問切,但我們必須具備問題意識,才會開始觀察,而後有互動。
騎單車回家的途中,被週圍過百年的建築吸引著,來英之後,被歷史建築物包圍,我很想讀懂建築的語言。建築,就是空間營造,定義著人和社群、自然,甚至上帝的關係。
晚飯前到朋友的後花園淋水,收成了番茄,把其中一盆放到朋友家的門外,之後到老港僑家作客,公公婆婆煮了豐富的晚餐:薑蔥蒸三文魚、雜菜炒牛肉、豆腐火腩、椰菜炒火雞肉。差不多七點,婆婆說要到客廳看Deal or No Deal,主持人說了些英式笑話,公公婆婆笑得燦爛,我卻抓不住笑點。公公婆婆移英六十多年,跟肉販討價返價,擁有Cash and carry的會員金卡(批出年份是1978年),和英國朋友食tea吃scone,真佩服他們能如此融入英國社會,我要跟他們學習。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洗車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處暑了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誰也誤不了誰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魚翅瓜和西洋菜
上年四月去B城跟伯伯訪談,經過街市旁邊,有位華人女士賣自家種的菜,情況有點像聯和墟街市外擺賣的馬屎埔菜農,有兩樣農作物很吸引我,第一是大大隻的魚翅瓜,第二是長了根的西洋菜。我二話不說,把兩樣都買回去。到了朋友家,將魚翅瓜去核留種,把老了的西洋菜浸根。
一年半過去,魚翅瓜和西洋菜都在英倫東北落地生根。去年誤了時機,魚翅瓜開花結果之時,已到十月中,霜降把魚翅瓜仔都凍死了,西洋菜我也沒理,只放在朋友後花園的玻璃屋。今年吸取了經驗,四月在溫室培魚翅瓜苗,六月才移到田裡,由它蔓生,七月先開雄花,雌花緊接而來,八月頭便有收成,暫時收了十隻魚翅瓜。
以前在林村聽英國回流香港的老村民說,魚翅瓜在英國很易種,沒有果蠅問題,魚翅瓜自得其樂。不過英國人似乎不懂得欣賞魚翅瓜,對他們來說魚翅瓜的味道太Bland,他們愛喝的濃湯亦非魚翅瓜所能熬煮。要種的話,何不種南瓜?萬聖節將至,他們讓南瓜在田裡待著,越種越大,到萬聖節那天拿來做裝飾,萬聖節一過,超市甚至會免費送出賣剩的南瓜。
同樣地,西洋菜是英國本地野菜,俗名水田芥,但英國人愛生吃,喜歡那種Peppery的味道,所以他們絕不會吃在水池放養的西洋菜。我們則相反,生吃西洋菜味道太濃,還是喜歡拿來煲湯打邊爐,所以絕不介意把西洋菜種在池裡。我將半死不活的西洋菜從朋友的玻璃屋拿到Allotment,養在水池中,兩個月過後,西洋菜竟然返生,今年冬天若能用自家種的西洋菜打邊爐,便心滿意足了。
飲食文化非常有趣,食材與口味,孰先孰後?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入五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海岸的日落
青年旅舍備有廚房,五點左右,住客落到餐廳,開始預備晚餐。中式、意式、南亞式、美式,各處飄香。我簡單煮了冬蔭功雞河(白切雞是早一天在利物浦吃越南菜的剩食、冬蔭功河粉是M&S的出品,所以我只是買了包心生菜),吃過晚餐,便到海邊走走。
時近黃昏,遊人已散,商店亦已關門,斜陽映照古堡,非常夢幻。浮雲染上金邊,海面閃著銀光,我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在意大利一個海邊小鎮看日落的情境,那個小鎮叫Sorrento,以海妖(Siren)而命名。那是我第一次歐遊,行程最後一站,看著日落,百感交雜,人生走到交叉點,不知如何走下去。想不到十多年一晃而過,如今天站在北威爾斯的海岸,很多以前覺得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消失了,有些以前覺得重如泰山的事情,如今輕如鴻毛。走吧、走吧。
經過古堡下的鐵索橋,迎面而來一位遛狗的本地人,四目交投、相視而笑,相逢何必曾相識?回程路上,遇到在青年旅舍工作的女士,帶著兩位年幼的兒子上山,兩手抽著滿滿的雜貨,我問她是否需要幫忙?Need a hand?女士答謝,笑著回覆不用了,每天如是,已經習慣了。
海風吹來,非常舒爽,雖說是熱浪,也不過二十幾度,汗也沒流,我沉醉在山水風情之中。我還未參觀城堡,將來必會重遊小鎮。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不期而遇
在利物浦的酒店check out,職員循例問我是否滿意旅店的環境,我回答非常滿意,還說如果知道這個城市如此有文藝氣息,我應該多留幾天。其實,早一日在酒吧的咖啡機,亦有一位本地伯伯問我是否喜歡利物浦,我說喜歡得不得了。他想不到我如此雀躍,驚訝地說覺得這是一個很悶的城市。幾個月前聽Premier Christian Radio的Podcast,主持人談到信仰最中一個最大的危機,就是familiarity,因為太過熟悉,一切了然於胸,即使有神蹟發生,都覺得理所當然。其實生活也是一樣,再好的食物多吃了便索然無味,再好的地方住慣了的覺沉悶。所謂小別勝新婚,很多香港人來到英國之後,反而更熱衷於尋找香港的小食和街景,即使一條在英國尋常不過的行人隧道,但鋪上了白色瓷磚,都暫時令香港人覺得自己置身於故鄉的一角。
開車一個多鐘頭,駛過北威爾斯的邊界,英文字母拼湊成我不懂發文的文字,威爾斯文在上、英文在下,我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習慣看路標,經過大橋小橋,來到了綺麗的北威爾斯小鎮,壯麗的城堡映入眼簾。時值正午、波光粼粼,海潮輕輕拍岸,五顏六色的小艇閒放在泥灘上。我的香港人老毛病又發作了,一時間覺得這個地方好像石澳,又覺得有幾分似梅窩,好在那座雄偉的城堡提醒我,這裡是英國。
上一次住到青年旅舍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剛過三十,窮遊意大利,想不到快將入五之際,還有資格住到青年旅舍。在網上付款的時候,我還猶豫是否要年齡證明,又或者要青年旅舍會員證之類(我二十年前為了入住意大利的青年旅舍,特意到石硤尾青年旅舍辦證),好在這間青年旅舍沒有會員限定,只是位置不太近鎮中心而已。
我沿山路開到青年旅舍,三層高的白色建築,好像梅窩的白普理營,走進旅舍那刻,有點年輕時去宿營的感覺。下午兩時多,還未能check in,我泊好車,用走的逛逛小鎮。小鎮以前是北威爾斯的防禦要塞,城牆如盤踞在山腰的蝮蛇,蛇頭就是堅固的堡壘,鎮守北威爾斯海岸。我沿城牆而走,田野山色盡收眼底。拾級而下,不用二十分鐘便到了小鎮的大街,熱浪之下,海水氣息撲面而來,有點地中海小鎮的風味。
當我正沉醉於異,國風情之際,聽到了熟悉的聲音,街的對面看來是從故鄉而來的遊客。為了確認自己的直覺,我走過對面街,她們正以廣東話交談,其中一人轉過面,原來是我認識的,她輕呼她的名字(心裡仍有半分擔心認錯人),她一看到我,瞪大了眼,說:「怎樣你在這裡?」我說來旅遊,我反問她:「你又來旅遊嗎?」她笑一笑:「我住在這裡。」
不期而遇,滿是驚喜,大家交代一下近況,分別之前她邀請我到她的花園看看植物的情況,並一起吃晚飯。她和先生預備了豐富的晚宴,烤羊排、焗豬扒、青瓜意粉沙律、香煎大蝦,我參觀花園,看到幾株很熟悉的植物,那不是紫蘇嗎?來英國之後一直想種紫蘇,但不確定英國氣候是否適合,所以沒有訂購種子。跟紫蘇不期而遇,是第二個驚喜。朋友說,紫蘇是香港人鄰居送的,很好種。
那個晚上,我們輕談淺酎,大家都喜歡種植,交流了很多園藝心得,離開之前,我拿了兩株紫蘇、一大袋自家種的Greengage,並她種在門口的蘋果。希望紫蘇在英倫東北都能開枝散葉。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在英國看見高雄
昨日抵達利物浦已近四時
走到海邊很多博物館和藝術館已關門
今朝提早出發沿大術走向海傍
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令我目不暇給
雖然在Youtube惡補了英國建築史
大概知道什麼新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愛德華時代等等
但親眼目睹還是不知怎樣形容
只能講些好宏偉好靚好有氣派的簡單形容詞
以後真的要邊讀邊走
訓練自己的審美能力
抓緊時間 第一站先到Museum of Liverpool
博物館從石器時代開始 沿羅馬時代到Anlgo-Saxon
再到中世紀及近現代 直到工業革命利物浦最輝煌的時期
當然少不了足球各音樂 還有多元社會的群像
印象最深刻是策展人對敘事的開放性
提醒參觀者博物館的「故事」難免有偏見
歡迎參觀者提供意見 讓館方修正
離開博物館便走到旁邊的Open Eye Gallery
剛好是利物浦雙年展的展覽時間 題為Bedrock
拿了小冊子便按圖索驥
看到其中一位藝術家是廣東話併音的名字
還有另一位大概是來自台灣的
走馬看花過完中年的文青癮便看看Albert Dock的文創店
遊人坐在碼頭邊享用午餐
海風送爽 艷陽高掛
食客怡然自得
我只是走走看看便很滿足了
我走到The Blue Coat當代藝術中心
看了幾個藝術家的作品
有些關於生態有些關於難民和身份
聽到走廊盡頭傳來隱約的華語聲音
我尋找聲音的源頭走上二樓
看到台灣藝術家張致中的作品
一大幅的高雄牌坊就在眼前
就如我昨天第一次站在利物浦的港口
覺得兩個港口城市有著家族相似性
那是我駐足最久的作品
在利物浦聆聽高雄港的故事
有點時空錯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