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晨光初現

崇拜第一首詩歌
竟然係Morning has broken
我以前唔知係詩歌
以為係家傳戶曉的民謠

大學畢業在書店工作
舒琪導演介紹我聽Cat Stevens
Morning has broken就係其中一首
他溫柔的聲線給人無限的盼望
晨光初現
萬象更新
每次聽到Morning has broken的音韻
我都如沐浴在朝陽之中

在英國生活久了
看過Blackbird在溫室築巢
踏過露水凝珠的綠茵
在凜冽的寒冬迎接曙光
Morning has broken
每天都是新開始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會

第一次舉辦讀書會,大家都很投入,只不過我覺得自己講得太多,希望將來可以聽多些參加者的想法,特別是他們喜歡種植的原因。讀書會的目的,是透過交流共構shared vision,然後建立sense of community。

1. 有朋友早到,他有機電牌照,問我allotment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我說要問負責人,但這種意識,便是Permaculture中「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有朋友修讀建築,主動幫忙為allotment的設計和基建起稿,也有朋友在工作地方收集膠桶給我們用作收集廚餘,這些都是「分享多餘」的例子。我將Allotment的農產帶到讀書會與參加者分享,然後請參加者儲起廚餘給我在allotment做堆肥,同樣是「分享多餘」。讀書會後,很多朋友都說有時間可以到allotment幫忙,這都是因為分享多餘而產生的社群意識。因此,不論是金錢、農產、時間、知識、技能等,都是可以分享的東西。問題是,我們如何理解「多餘」?關於「多餘」的想法,涉及我們對「需要」及「擁有」的理解。「分享」亦不是「交換」,若我們「分享」出去的那刻,只想著可以「換來的」益處,那便不是分享了。關於「分享多餘」的部份,簡單的話可以參考塩見直紀的《半農半X的生活》,如果學術一點的話,可以一起讀《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2. 我不想讀書會流於空談,亦覺得大家都希望以實際行動回應氣候和社會問題,朋友在讀書會亦提出了很多實際問題,例如英國能否種菜心、如何增加泥土養份、怎樣善用自然資源等等,《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是一本易懂的入門書,不過這本書的例子是以日本的天氣和物候為參考,我們必須按英國東北的微氣候作調適。有朋友在讀書會期間便展示一張番茄苗照片,他們大約一個半月前在allotment取得番茄苗,種在室內,番茄現在開花了,我給他們一些提議,例如換盆及添加液肥。若取得番茄苗的朋友分享不同的種植方式,我們便能集思廣益、記錄經驗,寫一本英倫東北的《懶人農法》。

3. 讀書會之前我先到allotment收成粟米和蘋果,讀書會期間我讓朋友揀一條粟米,然後觀察他們和粟米的互動,有些立刻剝開粟米衣吃了、有些放在手裡把現,有些粟米顆粒金黃飽滿、有些則皮乾肉癟。他們問我為粟米能否生吃?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市場買的粟米是怎樣種出來的?我建議之後一起讀《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自然史》,討論粟米和人類文化和工業文明的關係。粟米與蘋果,看似是很平凡的農產,但在英倫東北,蘋果可說是不勞而獲的大地恩賜,而粟米卻是費神費勁培植的作物,蘋果樹是多年生植物,自足於天地間,粟米雖然快高長大,但作為四碳植物,種植過粟米的田卻會變得貧瘠。蘋果與粟米,分別代表Regenerative和Degenerative的過程。究竟是我們馴化了粟米,還是粟米馴化了我們?若將來有機會,我很想和他們共讀《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對國家形成的反思》。當然,我自己都要思考,究竟明年還是否繼續種粟米?

4. Permaculture其實非常重視「文化」的部份,即是人類如何發展出與環境互相調適的生活模式,那是漫長的「觀察與互動」的過程,涉及大量的Tacit knowledge。Permaculture的踐行者其實不斷模仿那些仰賴自然和大地的文化,並將Tacit knowledge轉變成可分享的實踐,即是codification的過程,成果集結成書,不論是David Holmgren的《樸門永續設計:原理與實踐》、福岡正信的《無III實踐篇:自然農法》及《一根稻草的革命》等。我將來亦可將英國的《Permaculture》雜誌的篇章傳給大家,從中吸取靈感。此外,我們亦要思考飲食習慣和文化與可續持生活模式的關係,醃漬和發酵便是沒有電力供應的前現代社會,為了延長農產品的食用期限而發展出來的飲食文化,我將來可以借日本電影《小森食光》作為例子,討論我們有沒有相關的飲食文化/習慣需要承傳。

5. 最後,有參加者補充了很多生物學、生態學、物理、化學等知識,那是我最弱的部份,將來若有需要,我亦可選些入門級的科普書與參加者共讀,此乃後話。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酒吧備課

踏入第四日,餘下的工作不多,行行企企,與其扮工,不如早些收工。騎單車到市中心的pub叫了一份Brunch,食還在其次,只想找個地方閱讀,為明天的讀書會做準備。明天一齊讀的書是Peter Morehead的《向大學自學設計》,我做了些簡單的筆記:

1. 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與塩見直紀提倡的《半農半X》生活態度不謀而合,我們有什麼多餘的東西跟人交換?資源、金錢、時間、技能?這些交換的東西如何交織出生活的共同體?

2. 不要將種田與農業混為一談,種田是生活的技藝,英國人對Gardening或中國人對小農的理解,比較接近Permacultue中關於agriculture的精神,其中「文化」(culture)是關鍵的概念,即是透過種植,重新設計生活。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將生活從degenerative的狀態,恢復到regenerative的暢態。

3. 可能讀了Thomas Henry Huxley和Julian Huxley的傳記,我對於Bruner的文化教育學的理解好像又豐富了一些。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才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知識有些是外顯的、有些是內隱的、難以言喻的,我認為Bruner提倡文化工具箱的概念,是對應著內隱知識的傳授,即人如何透過文化活動,調適生活、改變環境。

4. 因此,觀察與互動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生活太多盲點,沒有充足的反思,生活很多時只是一連串「無思與被動」或「習慣與妄動」的過程。

5. 英國的Garden設計,可以用作討論人為與自然模式的兩個極端。Capability Brown的地景、維多利亞式的花園背後,牽涉多少與園藝工業相關的運作?

6. 觀察與互動,可以類比為中醫診症的過程,望聞問切,但我們必須具備問題意識,才會開始觀察,而後有互動。

騎單車回家的途中,被週圍過百年的建築吸引著,來英之後,被歷史建築物包圍,我很想讀懂建築的語言。建築,就是空間營造,定義著人和社群、自然,甚至上帝的關係。

晚飯前到朋友的後花園淋水,收成了番茄,把其中一盆放到朋友家的門外,之後到老港僑家作客,公公婆婆煮了豐富的晚餐:薑蔥蒸三文魚、雜菜炒牛肉、豆腐火腩、椰菜炒火雞肉。差不多七點,婆婆說要到客廳看Deal or No Deal,主持人說了些英式笑話,公公婆婆笑得燦爛,我卻抓不住笑點。公公婆婆移英六十多年,跟肉販討價返價,擁有Cash and carry的會員金卡(批出年份是1978年),和英國朋友食tea吃scone,真佩服他們能如此融入英國社會,我要跟他們學習。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洗車

十點左右收到同事短訊,問我有沒有興趣過大樓那邊一起小休嘆茶,我當然樂意。每次小休都是我練習聽力的時間,她們(是的,全部女性)以語速超快口音超濃的英文交談,還記得第一次閒聊,我不斷要說Sorry, Pardon請她們慢慢覆述一遍,差不多兩年過去,現在的聆聽能力改善了很多,能聽懂七成左右的對話內容。不過,我擔心文化和性別差異,所以說話非常小心,不像她們那樣好彼此開玩笑。其實,即使用廣東話交談,我都怕失分寸,避免妄語,所以在她們心目中,我很斯文有禮,是多做事少說話的人。

早上天晴下午轉陰,天氣預告午後會有雷雨。英國甚少打雷,我半信半疑,趁還有陽光,我趕著完成暑天要做的事:洗車。上一次洗車,已是復活節假的事了,五、六月很忙,七月開了兩次長途,車子飽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染上了一層灰,車窗不時還結了蛛網。我把車駛到後門,開了水喉,替車子沖了一身泡泡浴,洗完車,覺得暑天的任務總算達成了。

下午灑了一陣雨,把車身沖刷得發亮,之後開車到家庭診所見看護,討論驗血報告及後續行動,血糖水平雖然下降了,但膽固醇卻出奇地回升,連護士都覺得困惑,我的膽固醇問題與遺傳有關,即使戒口也無補於事,所以替我預約了下星期五見醫生。過去兩年,為了應付血糖和膽固醇問題,已經改變了很多生活和飲食習慣,我覺得已經夠了,盡人事知天命,能做的都已做了,其餘的事交給上主,抱持輕鬆的心、活好每一天,過有意義的生活,就好了。

坐在窗邊打字,灰藍天際閃了幾下。入秋之後,天黑得很快,秋分一過,就是夜的世界。長日已盡,一年容易又中秋。(後話:在香港時覺得新鮮無花果很貴,沒有吃過,這邊的新鮮無花果較便宜,一吃便愛上了,由於是高升糖水果,所以我會混和希臘乳酪一起吃,真的是人間美食。)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處暑了

雖然二十四節氣並不完全符合英國的天氣,但習慣了看節氣,所以現在仍會按節氣感覺季節的變化,就好像這幾天,按節氣說是處暑,即入秋之後,暑氣將盡,溫暖的日子快將結束。湊巧的是,上星期陰雨綿綿,盡是秋涼,但昨天突然回暖,藍天白雲,今早雖灑過一場雨,但下午陽光普照。一點放工後回家吃點涼菜,便外出走走,多曬太陽、吸收陽氣,為入冬做準備。

假期完結,朝早返工,學校空無一人,我昨天已將BBC的Podcast下載到手機,一連聽了梵高、流行品牌與文化、戰後經濟影響和近期關於難民的討論。有些東西是以前沒有留意的,值得記下:

1. 梵高是自學成材的,他透過臨摹進行不同的繪畫實驗,最終自成一格,可惜有生之年未受賞識。
2. 梵高的作品頗受日本畫風的影響,尤其是北齋的畫。
3. 梵高的畫亦結束了巴黎在繪畫藝術的領導地位。
4. 看過一些關於梵高的紀錄片和電影,但始終沒有讀過他的傳記。從香港帶來了余光中翻譯的《梵高傳》,將來要找時間好好讀一遍。
5. 應該譯為梵高還是梵谷?

1. 聽這個節目時不是很專心,明天要重聽。
2. Eugene Healy談到以前的品牌,會就社會問題表達立場,從而建立道德形像,亦能塑造消費者的價值觀。我想起以前在香港經常看到Benetton的廣告,United Colour重視多元(種族、性別、文化)取向,但近年好像都沒看到,網上資料說公司陷入財困。
3. 我喜歡的品牌有某些價值取向嗎?有的。簡單來說,就是山系、自然與原住民文化風格,有這些元素的品牌,我都特別喜歡。

1. 這個節目最好聽,如果我早些認識凱恩斯,我的歷史課堂應該更精彩。
2. 嘉賓就凱恩斯的成長背景,分析他反對《凡爾賽條約》並同情德國的遭遇。
3. 法國人的憤怒,源於一戰對法國的破壞,反之德國的工業重鎮少有受戰爭影響。
4. 從Indemnity到Reparation,戰勝國以另一種修辭方式向德國人追討戰爭責任。
5. 嘉賓最後提問:為何二戰後德國受到更大的懲罰,卻沒有一戰後的怨恨?
6. 就著美國總統Wilson的民族自決原則,嘉賓都有不同的立場。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一戰其實是「內戰」,美國的介入是否漠視了歐洲的歷史背景與現實考量?

1. 近日討論熾熱的問題:英國應否以酒店收容難民?
2. 政策源於1990年代末,為減低東南部市政府的壓力,中央政府將難民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其中蘇格蘭及英格蘭北部接收不少難民。
3. 市政府接收難民後,可向中央政府收取相關的資助,所以接收難民越多,市政府收到的中央資助亦越多。
4. 本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多為出租私人住宅,後來政府將住宿外判給幾個營辦商,便改以酒店收容難民。
5. 近一個星期很多地方都見到St. George Cross和Union Jack,由上年的街頭對抗到今年的國旗飄揚,由男性主導的反抗到女性的加入,英國的社會運動不斷變化。


手撕雞胸肉加入自種青瓜刨絲當作粉皮,加入麻醬麻油豆瓣醬涼伴,消暑開胃,最重要是低脂低碳水。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誰也誤不了誰

斷斷續續,終於看完Jane Austen Wrecked My Life。在英國生活,多遊了莊園古堡,讀英國文學時不只看到情節,還能更細緻想像人文風景,所以看到關於英國文學的電影,都想看一下,以補自己文學知識的不足。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女主角Agathe在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工作,醉心於Jane Austen的文學作品,活在現代、卻夢想著過去,生活如是,對情愛的態度更如是。

我2019年暑假到巴黎旅行,特別到書店朝聖,《Before Sunset》的場景在腦海裡出現,可惜我已過浪漫之年,不再妄想日落巴黎般的邂逅。電影引用很多文學金句,連音樂歌曲都有出處,可惜我才疏學淺,未能接得住所有書包。

電影開頭是頗吸引的,Agathe埋首書堆,尋找真愛,將對愛情的憧憬寄託於小說之中,她沒有想過作品受人賞識,甚至獲邀到Jane Austen的故居繼續創作。電影到了這裡,便有種拖泥帶水之感。在英國紳士與法國(疑似)情人之間,誰是真愛?或者這就是電影想說的:Jane Austen誤了我的一生。

電影當然充滿文藝氣息,莊園生活亦很超現實(我後來才知道那個英國莊園是在法國取景的),但電影欠缺說服力。
1. 沒有經過愛情生活的單身女子,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愛情小說?
2. 好了,就當Agathe是天才,亦得到愛好文學的父親所啟發,電影最少要交代Agathe寫了什麼吧,但電影由始至終都沒有交代她寫了什麼,只有在她回法國前加入一場戲,問英國紳士Oliver一些她寫的小說問題。
3. 除了一些錯摸和玉帛相見的尷尬,我看不到Agathe為何被Oliver吸引。我想多看些英法文化碰撞而產生的情愫,就如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等。
4. 令我最失望是最後的部份,拐了很大的彎說一堆「先窮後工」的創作道理。在我看來,Agathe沒有拿出勇氣去愛和被愛,用Jane Austen的作品合理化自己的軟弱,就如心理學者阿德勒所說,害怕失敗正是她半途而廢的原因。

因此,誤了Agathe一生的,不是Jane Austen,而是她自己。雖然電影拖拖拉拉,但我至少學到一些文學金句,配樂也好聽。還有結尾引用Jack Hirschman的詩:道路(Path)。
Go to your broken heart.
If you think you don’t have one, get one. To get one, be sincere.
Learn sincerity of intent by letting
life enter because you’re helpless, really,
to do otherwise.
Even as you try escaping, let it take you
and tear you open
like a letter sent
like a sentence inside
you’ve waited for all your life
though you’ve committed nothing.
Let it send you up.
Let it break you, heart.
Broken-heartedness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real reception.
The ear of humility hears beyond the gates.
See the gates opening.
Feel your hands going akimbo on your hips,
your mouth opening like a womb
giving birth to your voice for the first time.
Go singing whirling into the glory
of being ecstatically simple.
Write the poem.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魚翅瓜和西洋菜

上年四月去B城跟伯伯訪談,經過街市旁邊,有位華人女士賣自家種的菜,情況有點像聯和墟街市外擺賣的馬屎埔菜農,有兩樣農作物很吸引我,第一是大大隻的魚翅瓜,第二是長了根的西洋菜。我二話不說,把兩樣都買回去。到了朋友家,將魚翅瓜去核留種,把老了的西洋菜浸根。

一年半過去,魚翅瓜和西洋菜都在英倫東北落地生根。去年誤了時機,魚翅瓜開花結果之時,已到十月中,霜降把魚翅瓜仔都凍死了,西洋菜我也沒理,只放在朋友後花園的玻璃屋。今年吸取了經驗,四月在溫室培魚翅瓜苗,六月才移到田裡,由它蔓生,七月先開雄花,雌花緊接而來,八月頭便有收成,暫時收了十隻魚翅瓜。

以前在林村聽英國回流香港的老村民說,魚翅瓜在英國很易種,沒有果蠅問題,魚翅瓜自得其樂。不過英國人似乎不懂得欣賞魚翅瓜,對他們來說魚翅瓜的味道太Bland,他們愛喝的濃湯亦非魚翅瓜所能熬煮。要種的話,何不種南瓜?萬聖節將至,他們讓南瓜在田裡待著,越種越大,到萬聖節那天拿來做裝飾,萬聖節一過,超市甚至會免費送出賣剩的南瓜。

同樣地,西洋菜是英國本地野菜,俗名水田芥,但英國人愛生吃,喜歡那種Peppery的味道,所以他們絕不會吃在水池放養的西洋菜。我們則相反,生吃西洋菜味道太濃,還是喜歡拿來煲湯打邊爐,所以絕不介意把西洋菜種在池裡。我將半死不活的西洋菜從朋友的玻璃屋拿到Allotment,養在水池中,兩個月過後,西洋菜竟然返生,今年冬天若能用自家種的西洋菜打邊爐,便心滿意足了。

飲食文化非常有趣,食材與口味,孰先孰後?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入五

今日正式入五,點到要寫些什麼留個記錄。

一早起身見到阿媽和阿仔的message,祝我生日快樂、身體健康,我立刻回覆一句多謝,願大家都健康。不過,我寫多一句畀阿媽:「多謝你五十年前帶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後跟阿媽視像,見她面色唔錯,講了幾句便掛線。原來今日是阿婆的生忌(農曆),她趕著去跟姨媽阿姨食飯,她問我有冇興趣同一眾Auntie視像打個招呼?我說不要了,好尷尬。阿爸之後傳來吃晚飯的照片,我小時候經常和父母阿妹在那間茶餐廳食下午茶,在街市樓上、超市旁邊,印象中第一次食香蕉船就在那裡(話時話,來英之後才知香蕉船的英文是Banana split)。

坐在客廳回信給一位敬重的長輩,我告訴他今天是我的五十歲生日,不知十年後我又會如何。長輩下午回信,跟我說了一個春秋的故事,主人翁叫羊殖,故事中他並沒有正式登場,只是他的朋友趙簡子轉述羊殖的轉變。長輩說:我在他的心目中就如羊殖,他不知道我十年後會如何,但必然每變益上。看罷,我受之有愧。不過,很感謝長輩的鼓勵。

近日看書,一本圍繞著維多利亞時代博物學家對於「人是什麼」的思考,另一本書則關於哲學與生命問題,談到Stoicism的發展。雖然兩本書的歷史背景完全不同,但生物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但認真生活的人總會運用理性(reason)理解處身的時代,以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Stoic的哲人希望辨識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做能做的事、然後接受不能改變的結果,對貧病死皆一無所懼,做到心安理得的境界。而維多利亞時代的博物學家,在啟蒙運動之後重新思考人和動物的相異/相似性,並尋找人在自然的角色。我一邊讀、一邊思考:我又處身在怎樣的一個時代?我又可以做什麼回應時代的呼喚?教育、農/園藝、信仰反思、文化研究,興趣太多,沒有狐狸的聰明,又缺乏刺蝟的專注,好像什麼都完成不了。

下午吃過小點便外出走走,行街前先去朋友的後花園收成小番茄。突然記起朋友一年多前跟我談及Huxley的「陰謀」,我那時只認識寫《Brave New World》的Aldous Huxley,所以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近日讀的書,正好是Huxley幾代人的故事,所以好奇問朋友他之前說的是誰,他回覆說:Aldous Huxley's brother, Julian. He was a supporter of eugenics and was in favour of transhumanism. In many ways he was finding ways to understand and warp the human mind......Tavistock Institute is a front for social engineering, controlling the culture that is filtered down to us and made acceptable and normal as part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spheres we daily engage in. 我要好好記住朋友的reminder。書的第三部份集中在Human,到時再留意。

收完番茄淋完水,便開車到附近的Retail Park。過去一年多因為控制血糖的關係,體重下降、腰圍也減了,但從香港帶來的褲很多都不合身,所以我經常趁特價買些新褲。今日是三日連假的第一日,很多舖頭做特價,我買了兩條返工著的褲,雖然價錢便宜,但都掙扎了一些時間,畢竟購物這回事與低物慾的理想背道而馳。

回家放好東西後出門吃晚飯,我住在這裡兩年多,只幫襯過一間英式酒吧,但上星期一位香港人街坊介紹我住家附近的一間中東燒烤店,傳來烤魚的照片。好吧,趁生日試一試。我不懂食評,對吃也沒有什麼要求,只能說一句:真係幾正。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海岸的日落

青年旅舍備有廚房,五點左右,住客落到餐廳,開始預備晚餐。中式、意式、南亞式、美式,各處飄香。我簡單煮了冬蔭功雞河(白切雞是早一天在利物浦吃越南菜的剩食、冬蔭功河粉是M&S的出品,所以我只是買了包心生菜),吃過晚餐,便到海邊走走。

時近黃昏,遊人已散,商店亦已關門,斜陽映照古堡,非常夢幻。浮雲染上金邊,海面閃著銀光,我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在意大利一個海邊小鎮看日落的情境,那個小鎮叫Sorrento,以海妖(Siren)而命名。那是我第一次歐遊,行程最後一站,看著日落,百感交雜,人生走到交叉點,不知如何走下去。想不到十多年一晃而過,如今天站在北威爾斯的海岸,很多以前覺得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消失了,有些以前覺得重如泰山的事情,如今輕如鴻毛。走吧、走吧。

經過古堡下的鐵索橋,迎面而來一位遛狗的本地人,四目交投、相視而笑,相逢何必曾相識?回程路上,遇到在青年旅舍工作的女士,帶著兩位年幼的兒子上山,兩手抽著滿滿的雜貨,我問她是否需要幫忙?Need a hand?女士答謝,笑著回覆不用了,每天如是,已經習慣了。

海風吹來,非常舒爽,雖說是熱浪,也不過二十幾度,汗也沒流,我沉醉在山水風情之中。我還未參觀城堡,將來必會重遊小鎮。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不期而遇

在利物浦的酒店check out,職員循例問我是否滿意旅店的環境,我回答非常滿意,還說如果知道這個城市如此有文藝氣息,我應該多留幾天。其實,早一日在酒吧的咖啡機,亦有一位本地伯伯問我是否喜歡利物浦,我說喜歡得不得了。他想不到我如此雀躍,驚訝地說覺得這是一個很悶的城市。幾個月前聽Premier Christian Radio的Podcast,主持人談到信仰最中一個最大的危機,就是familiarity,因為太過熟悉,一切了然於胸,即使有神蹟發生,都覺得理所當然。其實生活也是一樣,再好的食物多吃了便索然無味,再好的地方住慣了的覺沉悶。所謂小別勝新婚,很多香港人來到英國之後,反而更熱衷於尋找香港的小食和街景,即使一條在英國尋常不過的行人隧道,但鋪上了白色瓷磚,都暫時令香港人覺得自己置身於故鄉的一角。

開車一個多鐘頭,駛過北威爾斯的邊界,英文字母拼湊成我不懂發文的文字,威爾斯文在上、英文在下,我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習慣看路標,經過大橋小橋,來到了綺麗的北威爾斯小鎮,壯麗的城堡映入眼簾。時值正午、波光粼粼,海潮輕輕拍岸,五顏六色的小艇閒放在泥灘上。我的香港人老毛病又發作了,一時間覺得這個地方好像石澳,又覺得有幾分似梅窩,好在那座雄偉的城堡提醒我,這裡是英國。

上一次住到青年旅舍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剛過三十,窮遊意大利,想不到快將入五之際,還有資格住到青年旅舍。在網上付款的時候,我還猶豫是否要年齡證明,又或者要青年旅舍會員證之類(我二十年前為了入住意大利的青年旅舍,特意到石硤尾青年旅舍辦證),好在這間青年旅舍沒有會員限定,只是位置不太近鎮中心而已。

我沿山路開到青年旅舍,三層高的白色建築,好像梅窩的白普理營,走進旅舍那刻,有點年輕時去宿營的感覺。下午兩時多,還未能check in,我泊好車,用走的逛逛小鎮。小鎮以前是北威爾斯的防禦要塞,城牆如盤踞在山腰的蝮蛇,蛇頭就是堅固的堡壘,鎮守北威爾斯海岸。我沿城牆而走,田野山色盡收眼底。拾級而下,不用二十分鐘便到了小鎮的大街,熱浪之下,海水氣息撲面而來,有點地中海小鎮的風味。

當我正沉醉於異,國風情之際,聽到了熟悉的聲音,街的對面看來是從故鄉而來的遊客。為了確認自己的直覺,我走過對面街,她們正以廣東話交談,其中一人轉過面,原來是我認識的,她輕呼她的名字(心裡仍有半分擔心認錯人),她一看到我,瞪大了眼,說:「怎樣你在這裡?」我說來旅遊,我反問她:「你又來旅遊嗎?」她笑一笑:「我住在這裡。」

不期而遇,滿是驚喜,大家交代一下近況,分別之前她邀請我到她的花園看看植物的情況,並一起吃晚飯。她和先生預備了豐富的晚宴,烤羊排、焗豬扒、青瓜意粉沙律、香煎大蝦,我參觀花園,看到幾株很熟悉的植物,那不是紫蘇嗎?來英國之後一直想種紫蘇,但不確定英國氣候是否適合,所以沒有訂購種子。跟紫蘇不期而遇,是第二個驚喜。朋友說,紫蘇是香港人鄰居送的,很好種。

那個晚上,我們輕談淺酎,大家都喜歡種植,交流了很多園藝心得,離開之前,我拿了兩株紫蘇、一大袋自家種的Greengage,並她種在門口的蘋果。希望紫蘇在英倫東北都能開枝散葉。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在英國看見高雄

昨日抵達利物浦已近四時

走到海邊很多博物館和藝術館已關門

今朝提早出發沿大術走向海傍

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令我目不暇給

雖然在Youtube惡補了英國建築史

大概知道什麼新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愛德華時代等等

但親眼目睹還是不知怎樣形容

只能講些好宏偉好靚好有氣派的簡單形容詞

以後真的要邊讀邊走

訓練自己的審美能力


抓緊時間 第一站先到Museum of Liverpool

博物館從石器時代開始 沿羅馬時代到Anlgo-Saxon

再到中世紀及近現代 直到工業革命利物浦最輝煌的時期

當然少不了足球各音樂 還有多元社會的群像

印象最深刻是策展人對敘事的開放性

提醒參觀者博物館的「故事」難免有偏見

歡迎參觀者提供意見 讓館方修正


離開博物館便走到旁邊的Open Eye Gallery

剛好是利物浦雙年展的展覽時間 題為Bedrock

拿了小冊子便按圖索驥

看到其中一位藝術家是廣東話併音的名字

還有另一位大概是來自台灣的

走馬看花過完中年的文青癮便看看Albert Dock的文創店

遊人坐在碼頭邊享用午餐

海風送爽 艷陽高掛

食客怡然自得

我只是走走看看便很滿足了


我走到The Blue Coat當代藝術中心

看了幾個藝術家的作品

有些關於生態有些關於難民和身份

聽到走廊盡頭傳來隱約的華語聲音

我尋找聲音的源頭走上二樓

看到台灣藝術家張致中的作品

一大幅的高雄牌坊就在眼前

就如我昨天第一次站在利物浦的港口

覺得兩個港口城市有著家族相似性

那是我駐足最久的作品

在利物浦聆聽高雄港的故事

有點時空錯置之感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風之後

來英國生活之後已經沒有什麼旅行癮

這趟旅程也是臨時才決定

本來星期日出發

怎知風暴來襲

掛心田裡的粟米

亦不想開長途車

想到去旅行都可以很累

放假唯一想做的

就是呆在家裡什麼也不做

如一位英國同事打趣說

Very busy doing nothing

想不到來到利物浦的第一晚

便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可能是風後的氣氛

英國夏天的風一點也不暴

風大了點但陽光普照

市面很恬靜

我算是幸運吧

有很多東西想看

舊物文青店、二手書店、藝術館、博物館、文創店

只恨自己之前沒有好好做功課

訂兩晚酒店時間亦太少

還好這樣去旅行不用出國

跟以前去旅行要搭飛機是兩回事

這大概亦是來英國生活的又一個好處



旅行的感覺

初訪利物浦
處處驚喜

當然看過電視台的旅遊節目
介紹利物浦的名勝古蹟
亦知道利物浦雄霸英超
但這些都不是吸引我的原因

或者
沒有期待反而是最好的
唐人街附近的路牌寫著繁體中文
這城 是歐洲第一個華人的聚居地
華人海員落地生根

喜歡這個城市的雅俗共賞
兼收並蓄
大型場與文藝小店共存
古典與現代建築並立
街角小店 帶著濃濃的文藝氣息
各國美食 在大街散發異國風情

某一刻覺得自己身處東京的海濱
或是神戶的海傍嗎
走到碼頭 似曾相識
勾起我高雄的駁二回憶
不論何地 海邊城市有著家族相似性

本來只將這個城市當作旅行的中途站
但走著走著
竟想在這裡停駐下來
幾年來
第一次有旅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