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完結,朝早返工,學校空無一人,我昨天已將BBC的Podcast下載到手機,一連聽了梵高、流行品牌與文化、戰後經濟影響和近期關於難民的討論。有些東西是以前沒有留意的,值得記下:
1. 梵高是自學成材的,他透過臨摹進行不同的繪畫實驗,最終自成一格,可惜有生之年未受賞識。
2. 梵高的作品頗受日本畫風的影響,尤其是北齋的畫。
3. 梵高的畫亦結束了巴黎在繪畫藝術的領導地位。
4. 看過一些關於梵高的紀錄片和電影,但始終沒有讀過他的傳記。從香港帶來了余光中翻譯的《梵高傳》,將來要找時間好好讀一遍。
5. 應該譯為梵高還是梵谷?
1. 聽這個節目時不是很專心,明天要重聽。
2. Eugene Healy談到以前的品牌,會就社會問題表達立場,從而建立道德形像,亦能塑造消費者的價值觀。我想起以前在香港經常看到Benetton的廣告,United Colour重視多元(種族、性別、文化)取向,但近年好像都沒看到,網上資料說公司陷入財困。
3. 我喜歡的品牌有某些價值取向嗎?有的。簡單來說,就是山系、自然與原住民文化風格,有這些元素的品牌,我都特別喜歡。
1. 這個節目最好聽,如果我早些認識凱恩斯,我的歷史課堂應該更精彩。
2. 嘉賓就凱恩斯的成長背景,分析他反對《凡爾賽條約》並同情德國的遭遇。
3. 法國人的憤怒,源於一戰對法國的破壞,反之德國的工業重鎮少有受戰爭影響。
4. 從Indemnity到Reparation,戰勝國以另一種修辭方式向德國人追討戰爭責任。
5. 嘉賓最後提問:為何二戰後德國受到更大的懲罰,卻沒有一戰後的怨恨?
6. 就著美國總統Wilson的民族自決原則,嘉賓都有不同的立場。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一戰其實是「內戰」,美國的介入是否漠視了歐洲的歷史背景與現實考量?
1. 近日討論熾熱的問題:英國應否以酒店收容難民?
2. 政策源於1990年代末,為減低東南部市政府的壓力,中央政府將難民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其中蘇格蘭及英格蘭北部接收不少難民。
3. 市政府接收難民後,可向中央政府收取相關的資助,所以接收難民越多,市政府收到的中央資助亦越多。
4. 本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多為出租私人住宅,後來政府將住宿外判給幾個營辦商,便改以酒店收容難民。
5. 近一個星期很多地方都見到St. George Cross和Union Jack,由上年的街頭對抗到今年的國旗飄揚,由男性主導的反抗到女性的加入,英國的社會運動不斷變化。
手撕雞胸肉加入自種青瓜刨絲當作粉皮,加入麻醬麻油豆瓣醬涼伴,消暑開胃,最重要是低脂低碳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