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酒吧備課

踏入第四日,餘下的工作不多,行行企企,與其扮工,不如早些收工。騎單車到市中心的pub叫了一份Brunch,食還在其次,只想找個地方閱讀,為明天的讀書會做準備。明天一齊讀的書是Peter Morehead的《向大學自學設計》,我做了些簡單的筆記:

1. 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與塩見直紀提倡的《半農半X》生活態度不謀而合,我們有什麼多餘的東西跟人交換?資源、金錢、時間、技能?這些交換的東西如何交織出生活的共同體?

2. 不要將種田與農業混為一談,種田是生活的技藝,英國人對Gardening或中國人對小農的理解,比較接近Permacultue中關於agriculture的精神,其中「文化」(culture)是關鍵的概念,即是透過種植,重新設計生活。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將生活從degenerative的狀態,恢復到regenerative的暢態。

3. 可能讀了Thomas Henry Huxley和Julian Huxley的傳記,我對於Bruner的文化教育學的理解好像又豐富了一些。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才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知識有些是外顯的、有些是內隱的、難以言喻的,我認為Bruner提倡文化工具箱的概念,是對應著內隱知識的傳授,即人如何透過文化活動,調適生活、改變環境。

4. 因此,觀察與互動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生活太多盲點,沒有充足的反思,生活很多時只是一連串「無思與被動」或「習慣與妄動」的過程。

5. 英國的Garden設計,可以用作討論人為與自然模式的兩個極端。Capability Brown的地景、維多利亞式的花園背後,牽涉多少與園藝工業相關的運作?

6. 觀察與互動,可以類比為中醫診症的過程,望聞問切,但我們必須具備問題意識,才會開始觀察,而後有互動。

騎單車回家的途中,被週圍過百年的建築吸引著,來英之後,被歷史建築物包圍,我很想讀懂建築的語言。建築,就是空間營造,定義著人和社群、自然,甚至上帝的關係。

晚飯前到朋友的後花園淋水,收成了番茄,把其中一盆放到朋友家的門外,之後到老港僑家作客,公公婆婆煮了豐富的晚餐:薑蔥蒸三文魚、雜菜炒牛肉、豆腐火腩、椰菜炒火雞肉。差不多七點,婆婆說要到客廳看Deal or No Deal,主持人說了些英式笑話,公公婆婆笑得燦爛,我卻抓不住笑點。公公婆婆移英六十多年,跟肉販討價返價,擁有Cash and carry的會員金卡(批出年份是1978年),和英國朋友食tea吃scone,真佩服他們能如此融入英國社會,我要跟他們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