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會

第一次舉辦讀書會,大家都很投入,只不過我覺得自己講得太多,希望將來可以聽多些參加者的想法,特別是他們喜歡種植的原因。讀書會的目的,是透過交流共構shared vision,然後建立sense of community。

1. 有朋友早到,他有機電牌照,問我allotment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我說要問負責人,但這種意識,便是Permaculture中「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有朋友修讀建築,主動幫忙為allotment的設計和基建起稿,也有朋友在工作地方收集膠桶給我們用作收集廚餘,這些都是「分享多餘」的例子。我將Allotment的農產帶到讀書會與參加者分享,然後請參加者儲起廚餘給我在allotment做堆肥,同樣是「分享多餘」。讀書會後,很多朋友都說有時間可以到allotment幫忙,這都是因為分享多餘而產生的社群意識。因此,不論是金錢、農產、時間、知識、技能等,都是可以分享的東西。問題是,我們如何理解「多餘」?關於「多餘」的想法,涉及我們對「需要」及「擁有」的理解。「分享」亦不是「交換」,若我們「分享」出去的那刻,只想著可以「換來的」益處,那便不是分享了。關於「分享多餘」的部份,簡單的話可以參考塩見直紀的《半農半X的生活》,如果學術一點的話,可以一起讀《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2. 我不想讀書會流於空談,亦覺得大家都希望以實際行動回應氣候和社會問題,朋友在讀書會亦提出了很多實際問題,例如英國能否種菜心、如何增加泥土養份、怎樣善用自然資源等等,《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是一本易懂的入門書,不過這本書的例子是以日本的天氣和物候為參考,我們必須按英國東北的微氣候作調適。有朋友在讀書會期間便展示一張番茄苗照片,他們大約一個半月前在allotment取得番茄苗,種在室內,番茄現在開花了,我給他們一些提議,例如換盆及添加液肥。若取得番茄苗的朋友分享不同的種植方式,我們便能集思廣益、記錄經驗,寫一本英倫東北的《懶人農法》。

3. 讀書會之前我先到allotment收成粟米和蘋果,讀書會期間我讓朋友揀一條粟米,然後觀察他們和粟米的互動,有些立刻剝開粟米衣吃了、有些放在手裡把現,有些粟米顆粒金黃飽滿、有些則皮乾肉癟。他們問我為粟米能否生吃?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市場買的粟米是怎樣種出來的?我建議之後一起讀《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自然史》,討論粟米和人類文化和工業文明的關係。粟米與蘋果,看似是很平凡的農產,但在英倫東北,蘋果可說是不勞而獲的大地恩賜,而粟米卻是費神費勁培植的作物,蘋果樹是多年生植物,自足於天地間,粟米雖然快高長大,但作為四碳植物,種植過粟米的田卻會變得貧瘠。蘋果與粟米,分別代表Regenerative和Degenerative的過程。究竟是我們馴化了粟米,還是粟米馴化了我們?若將來有機會,我很想和他們共讀《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對國家形成的反思》。當然,我自己都要思考,究竟明年還是否繼續種粟米?

4. Permaculture其實非常重視「文化」的部份,即是人類如何發展出與環境互相調適的生活模式,那是漫長的「觀察與互動」的過程,涉及大量的Tacit knowledge。Permaculture的踐行者其實不斷模仿那些仰賴自然和大地的文化,並將Tacit knowledge轉變成可分享的實踐,即是codification的過程,成果集結成書,不論是David Holmgren的《樸門永續設計:原理與實踐》、福岡正信的《無III實踐篇:自然農法》及《一根稻草的革命》等。我將來亦可將英國的《Permaculture》雜誌的篇章傳給大家,從中吸取靈感。此外,我們亦要思考飲食習慣和文化與可續持生活模式的關係,醃漬和發酵便是沒有電力供應的前現代社會,為了延長農產品的食用期限而發展出來的飲食文化,我將來可以借日本電影《小森食光》作為例子,討論我們有沒有相關的飲食文化/習慣需要承傳。

5. 最後,有參加者補充了很多生物學、生態學、物理、化學等知識,那是我最弱的部份,將來若有需要,我亦可選些入門級的科普書與參加者共讀,此乃後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