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導演都用心設計開場的部份,美濃部跟學弟學妹打牌,快要食清一色的時候燈泡壞了。他的背後還張貼著招募宿生的告示,但現實卻是他們將要離開。那個壞了的燈泡,成為了他思考的事物。不能發光的燈泡,還有什麼作用?一住便是十年,青春已逝,學弟學妹可以輕鬆走出宿舍、過打工族的生活,我又能如何?
2. 在學弟學妹的眼中,久住十年的美濃部學兄有一顆自由的靈魂,別人畢業便到社會工作,但學兄卻在大學宿舍過文藝生活。百年宿舍都要拆了,住了十年的學兄何去何從?別人看是自由,但美濃部大概知道,自己只是以自由的姿態、逃避腳踏實地的生活。自由與逃避,界線何在?
3. 學弟學妹一個一個離開,身為觀眾,我是有點替美濃部感到寂寞的,我覺得自己像是那些背棄了學長的人,留下美濃部孤身一人抵抗無情的發展。突然想起了達明一派早年的歌《十個救火的少年》,有些人對留下來的人亂說亂說,越說只有越遠。
4. 不能否認,電影中段是有些拖拉、不明所以的,買蛇肉吃火鍋、無端吵起來、淋啤酒浴等等,或者導演想營造一種青春放浪的印象吧,但正因為這些不連貫的情節,將大學生的理想和熱情刻板化,才導致電影未獲好評。
5. 雖然不應與大師比較,但大島渚的《日本的夜與霧》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才是我印象中充滿文藝氣息的日本大學生。電影有一段談到美濃部將學弟學妹在宿舍牆上的留言寫在筆記簿內,逐一點評,其實那一段很值得擴充和發揮,讓觀眾走進美濃部的內心世界,但導師捉到鹿沒有脫角,浪費了這一情節。
6. 畢業生的留言應該是電影的重點,可惜鏡頭轉得太快,我沒有看得很清楚。美濃部最後寫的也不錯,他先寫:拼命生活;然後加上:你們要;最後是:我慢慢走。然後壞了的燈泡發亮,他摔碎了燈泡,走出宿舍,開展人生。唉,這樣將美濃部定型,浪費了這個角色。如果導演可以放下判斷,將電影變成一個問號(而非感嘆號),應該好睇好多。
7. 最後,電影改編自舞台劇,有機會想睇下舞台劇對「青春」這個主題都咁judgemen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