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秋月秋日

早起看日出,從來不是我杯茶。人生只有幾次,未到凌晨五點便起身,為要看日出。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台灣綠島,我站在山崗,看著地平線上旭日初升,弄潮的人浸海水溫泉,我的人生走到了歧路。

想不到過去兩星期,比太陽早起已成我的習慣,中秋那夜忘了賞月,反而第二朝返工時無意間看到朗月西沉,放工時日光初露,這是我的新人生風景。


朗月西沉


晨光初露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嘩鬼家族

幾個月前花樽漏水,將地板的牆腳線浸壞了,一直找不到同款的牆腳線替換,兩星期前打給地板公司,他請我直接帶牆腳線到店配對,下星期六我又要上園藝課了,所以我必須把握上星期六上午的時間,到N城的地板店配對牆腳線。

我很幸運,職員在貨架中發現同款的牆腳線,完成任務,便開車到戲院。連續兩星期都看電影,並非我太得閒,而是貪小便直。能源公司在過去兩星期都送戲票,先到先我,而我又竟然很幸運地兩星期都取得戲票,我又剛好不用上園藝課,星期六比較清閒,於是因利成便,過一下戲癮。

上星期六看《異型》,剛過去的星期六看《Beetlejuice Beetlejuice》(香港譯《嘩鬼家族)),添布頓導演,雖然我沒有看第一集(三十年前的事),但我仍然樂在其中。很喜歡添布頓異想天開的電影風格,超現實的影像,一切疑幻疑真。電影中充滿戲謔,《沙丘翰戰》的沙蟲和《異形》的血盆小口,變成可愛非常、有如布偶的沙漠蟲蟲。

見到Michael Keaton和Winona Ryder時,又想起讀大學時風靡全球的《蝙蝠俠》系列電影和當時的文青女神,記憶返晒嚟。故事其實好簡單,主要講母親和女兒因為神怪的遭遇,從誤會變成理解,中間穿插的妖魔鬼怪都只是支線。

在鬼怪屋之中,生與死的界線變得模糊,生者與亡者活在同一個時空。添布頓以《嘩鬼家族》續集提醒大家萬聖節將至。暑假過後,超市商場都放滿萬聖節的玩具和擺設。我不是Halloween fan,但萬聖節的來臨,象徵秋天將盡,寒冬快至。幸好還有聖誕節,給冬夜最溫暖的盼望。


昨天的收成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監考的準備

氣溫繼續下跌,出門時只有三度,今天多穿了一件外套,日出後氣溫逐漸回升,到下午已升到十幾度,我坐在飯廳窗邊,享受秋陽的溫暖。

今日未能完成十六小時的斷食,十點左右精神難以集中,力不從心,掙扎了一會,做了一份雜菜奇異果希臘乳酪,再加一片全麥麵包,飲品是肉桂杏仁奶。吃過早餐後,整個人精神煥發,開始做Safeguarding的網上訓練。

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主要提醒在學校工作的所有人員,都要留意學生有沒有受傷害,虐待的範圍非常廣泛,除了明顯的性暴行和身體傷害之外,情緒傷害和忽略都是需要留意的問題。若家長對子女咆哮,令子女感到恐慌,或父母長期令子女受壓,都算是情緒傷害,若學校知道這個情況,便要請社工介入,嚴重的甚至報警處理。

此外,學校亦有責任保護受忽略的學生,如果在學校工作的人員(不限教職員)發現有學生在寒冬中沒有穿上足夠的禦寒衣物,又或者校服不潔、衣衫襤褸,便有理由懷疑家長疏於照顧,同樣要向學校報告,交由社工跟進。

聽說香港的學校亦會推行類似的safeguarding措施,不過推行這些措施之前,必須做好家長教育,讓家長知道政策內容,因為亞洲(特別是東亞,中日韓等)父母的管教方形隨時觸犯safeguarding的原則,我曾認識一些剛來到英國的香港父母,因為管教子女的方法太嚴厲,引起學校的關注和警方的介入。

即使只是監考,每年都要重溫一次safeguarding的課程,及格之後才可繼續監考工作。這個月底又開始監考了,到時朝六晚五,希望能應付過去。明天便是十四號了,真的要提起精神趕稿。


圖文不符:明天另一個任務就是落田了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開放討論

今朝只有四度,一件短袖衫加一件風褸便出門,上車後雙手冰冷,擋風玻璃結了一層霧。

工作是手板眼見功夫,兩小時的活動有如晨運。清靜無人,聽著BBC的Podcast,從George Orwell的《1984》到本雅明的著作。英國新聞討論的,主要是撤銷退休人士的冬季燃料補貼。工黨政府面對龐大赤字,必須開源節流,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下個月的施政報告會增加稅收。不過,很多人沒有想到,在財政預算案還未頒布之前,政府已向退休人士開刀。

我還未弄清楚英國的福利制度,但在我認識的本地朋友之中,年輕的都覺得長者/退休人士的經濟狀況普遍比他們好,因為英國的退休人士,大多生於戰後的嬰兒潮,他們享受了七、八十年代英國經濟帶來的好處,買起買屋有優厚的退休保障,反觀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面對的是衰退中的英國經濟,他們很多都是「月光族」,以借貸度日。因此,工黨政府為冬季燃料補助加入資產審查機制,只資助低收入的退休人士、減少公共開支的政策,亦得到年輕勞工的支持。

其實每個政策都有利弊,政府的工作就是調配資源,令社會變得更公平、公義,但當政策與個人利益產生衝突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政策對自己不公。我覺得在英國生活,最重要的便是聆聽不同背景的人的討論,了解他們的立場和論點,這樣我們才能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中培養更敏銳的公民意識。

冬天快到了,對我來說,最重要是努力工作,多活動便能暖身,亦可多賺些收入交能源費。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異形記憶

朝早出門仍未天光,下著毛毛雨,滿地落葉,秋天悄然而至。

昨晚還是睡得不好,九點半已經上床,培養睡意,但睡覺這回事很惱人,越想睡越不能入睡。

我覺得日常生活的無奈之事有三:很睏但睡不著、睡到半夜要上廁所、想上大號卻便不出來。

由於兩晚都睡不好,今天返早班有點吃力,幸好只是兩個鐘。回家想看書寫文章,但精神不振難以集中,還是放輕鬆看電影雜誌,讀《Alien: Romulus》的分析文章。

《異形》可算是陪著我成長的電影,我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帶我到戲院睇異形,最經典一幕異形張口之後,裡面再伸出小口,印象非常深刻,每次跟父親談到異形,他便提起這一幕,薜歌尼葦花亦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外國女演員。後來到我做父親,亦有帶兒子到戲院看異形,不過那個系列是前傳,是異形的最初形態,兒子亦因此愛上異形系列電影。

兒子長大了,已很少跟我到戲院,他們有自己的同伴和女朋友;父親年紀大,亦甚少入場看電影。再加上我們分隔三地,所以在英國看《Alien: Romulus》,父親和兒子都不在身旁。然而,電影中很多向前集致敬的場面,都令我記起在父親和兒子身邊一齊看電影的片段。

《Alien: Romulus》明明是驚悚電影,我卻看得很親切。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異形和叮噹,都伴隨著我們成長,只不過我們老了,他們卻歷久常新。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單車

來到英國,自學了很多技能,整單車是其中一項。

我以前在香港經常以單車代步,疫情期間從林村踩到中大,亦經常來回大埔與粉嶺,所以來到英國,一直想買一部單車。去年暑假,我在S鎮的二手店看到一部mountain bike,100鎊左右,看上去很實淨,於是便買回家。可是我不熟英國的路況和踩單車的規則,再加上秋後多雨,所以一直存放在後園的貯物間。

今年一月,我有了新工作,離家不算遠,開車十分鐘,步行半小時。還記得某個下午,下著大雨,氣溫大約六、七度,我不知哪裡來的勇氣,竟然踩單車返工,冷雨打在風褸上,雙手凍得沒有知覺,呼出的熱氣化為煙霧,但踩單車時身體很暖和,抵達工作地的一刻,有種成就感,終於完成英國的第一次騎行。

之後斷斷續續,只要天氣好,我便會踩單車返工。直到七月左右,單車的後胎漏氣,我以為是日夜溫差冷縮熱脹所致,怎知充氣後幾個小時,後胎又變成扁扁的。

以前在香港,若有任何單車維修問題,把單車推到單車舖便可以處理,維修費用不過幾十元,然而在英國,單車舖有如鳳毛麟角,本來屋企附近有一間單車老店,但去年十月,我在慈善店第一天做義工的同一日,單車老店便結業了。即使找到單車舖,零件加人工也不便宜。馬死落地行,唯有看Youtube學整單車。

看了多條影片,才知道單車有些有內胎、有些沒有內胎,兩者的補胎方式都不同。我檢查了單車,知道是沒有內胎的一種,於是跟著Youtube的教學影片,在Amazon訂購補胎液,當我以為萬事俱備的時候,才發現要用專門的氣筏螺絲批,才能鬆開氣筏,倒入補胎液。所以,我又要到Ebay訂購,這樣來來回回,等到上星期才收齊工具。

幾日前趁天晴補胎,今日查看車胎沒有漏氣,終於大功告成,成就解鎖,又可以踩單車返工了。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鐵板燒

我習慣星期五到超市買海產,因為做特價,海產八折,英國超市的魚販也不計較,經常多送一些給我們,試過買五隻扇貝,魚販見只餘下兩隻,便把餘下的放到袋裡,有一次買七隻蠔,魚販又把剩下的幾隻蠔送了給我,算是另類的人情味吧,這個情況在香港的超市沒可能發生。

上星期五放工後又到慣常幫襯的超市,用一鎊半買了兩隻三文魚頭(八折後即一鎊二,非常划算),旁邊是新鮮的八爪魚(英國的新鮮不是香港的活海鮮,只要不是冷藏的已經算是新鮮,魚販會處理好才放在雪粒上售賣)和大大隻的虎蝦,加起來也是十二鎊左右(八折後不用十鎊),我不加多想,都買了下來,決定晚上吃鐵板海鮮。

在超市購物期間,有一段小插曲。有時放工太趕,我會先在網上預購某些經常食用的蔬菜和肉類,在預定時間內收取貨品,方便快捷,這個服務稱為Click and collect。星期五買完海產後,我便按鍵告訴職員可以取貨,一般的等候時間只要五分鐘,但上星期五我等了二十分鐘,還沒有職員送貨到停車場。我走入超市問經理情況,經理說電腦壞了,請我再等十分鐘讓職員立即收集雜貨。十分鐘之後,職員還未找齊貨物,經理跟我說,如果我知道貨物位置的話,請自行取貨。可能我太常幫襯這超市了,不用一分鐘便找到預訂的貨物,比職員還熟路。

因為如此,星期五的開飯時間延遲至七點半(通常是六點),桌上放了翠玉瓜片、秋葵、三文魚鯺(三文魚頭會連魚鯺一起賣,我把魚頭留下做味噌湯)、虎蝦、八爪魚、魷魚,還有超市做特價的壽司,飯後吃了幾顆英國本地的士多啤梨,非常飽足,其中最美味的就是虎蝦,開邊挑腸後烤成焦香,放上蒜頭和岩鹽調味,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如果能配一杯啤酒的話,即可成仙,可惜健康狀況還未能喝酒,還是留待將來調理好身體後再品嚐,食過喉嚨三寸味,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

星期五晚吃剩了些食材,昨天到N城的農圃打理農作物,之後逛街看電影,回家前途經一家批發型超市,買了些水果、蔬菜、餃子和羊肩肉,加上星期五晚吃剩的東西,再來一次鐵板燒。就是這樣,度過了兩個悠閒的晚上。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Nostalgia

今天很忙,睡意很濃,只記下近日的電台及讀書札記,都談到鄉愁:

Rule, Nostalgia的摘要:

- Nostalgia, as well as history, has often been the terrain in which political battles are fought in the present. The question of when the 'good old days' might have been is intimately bound up with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good life' looks like to people in their own day, and whether change is taking them closer or further way from it. p. 3 

- Nostalgia offers us protection from our anxieties: the chance to escape our worries about what the future holds and recall a story that might tell us who we are and where it is that we are going. p.4 -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homesickness could be deadly, and physicians warned that people could succumb to nostalgia as if to a disease. p. 4 

- In 1688, a Swiss physician, Johannes Hofer, published a medical treatise on a mysterious new disease that seemed to be affecting Swiss soldiers fighting abroad, b combining the Greek word nostos - homecoming - and - algia - pain. Separated from their homeland, soldiers seemed to be sick with longing; from 'the sad mood originating from the desire to return to one's native land.' Homesick soldiers were losing touch with the present, fixating on their faraway object of desire with single-minded obsession. They were confusing now with then, real and imaginary events, hearing voices of loved ones that weren't there; some were even wasting away, falling deeper into depression as their 'vital spirits' were progressively extinguished. p. 4-5

近日很喜歡聽的Start of the Week節目,其中一集講到鄉愁,今朝邊工作邊聽:


兩年前,仰望林村的彎月,遙想天際的另一方。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馬不停蹄

昨夜睡得不好,怕睡過了頭,明明寂靜無聲,夢中卻聽見鬧鐘響。有種小學去旅行前的感覺,興奮莫名,很想黎明快到。兩點、四點、五點,半夢半醒之間,鬧鐘真的響了,立刻走到廚房,沖一杯咖啡,換工衣,再沖一壺英式檸檬茶(無糖),開車返工。

天色暗藍,細雨不止。靜寂的街道,享受破曉的時光。我慢念主禱文,感謝上主的恩典,為所愛的人祈禱,願他們都身體健康、心靈平安。

下班後還是清晨,走到咖啡店換領一杯免費牛奶咖啡,留待午餐時喝。今早維持斷食,感覺還好,可能身體習慣了吧,早上只喝一杯黑咖啡及白開水,反而更精神,腸胃也好像沒有之前那種嘰哩咕嚕的感覺。

上星期農友送我一隻紅菜頭,我將紅菜頭切丁放雪櫃,今天午餐非常簡單,青瓜紅菜頭粒核桃希臘沙律,兩隻(自製)的日式溏心蛋,配一杯肉桂牛奶咖啡,我吃得津津有味,快煮慢吃,十年前的我絕對難以享受這樣的午餐,我覺得自己真的變了,應該說是老了。

午後兒子打電話給我,問我研習題目的設定。他說老師不明白他的想法,但相信我知道他想研究的事情。我給他修改題目的意見,他頻頻說是啊、是啊,就是如此。彷彿那些充斥在他腦海卻無法清楚說明的想法,都給我說出來。我跟他說,這種能力叫Articulation,每個人都要不斷練習才能夠將想法說清楚。他說想到如何做研究了,聽到這裡,我很有滿足感。

收到中學的電郵,問我月底能否監考。我有點擔心朝六晚五太過辛苦,本來只想做半晝,但考試主任調整了我的監考時間,可以稍為遲到早退。我想,既然監考不用體力勞動,工作時間剛好能配合,又可以多賺些生活費,掙扎了一陣子,還是答應了。

今天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做司機,上山下城,馬不停蹄。累嗎?有點,希望今晚一夜無夢,睡到黎明。


15年,攝於台南新光里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政社參與

明天開始便要返兩更了,最遲五點四十五分便要起身,六點半返工,八點半便收工。我本來很抗拒返早班,因為我太喜愛睡覺,但想到年紀漸大,迫自己早些起身,喝一杯黑咖啡很上班,整棟大樓只有我一個人,享受me time的時間,也是另一種浪漫。而且八點半放工,回家後還有很多時間看書寫文章,何樂而不為?明天我就會知道想像和現實的距離。

入秋之後,日照時間越來越短,早晚溫差也越來越大,我預期十一月前返早更不是問題,但秋分之後八點才見太陽,下午四點半左右便日落,那將會是最難熬的日子。我曾經問同事,為何不返早更?她們說不喜歡摸黑上班,畢竟女性會多考慮安全問題。我一月受訓的時候,同樣要五點半起床,外面只有幾度,屋內也不超過十四度,摸黑出門,感覺像返夜更多過返早更,又是另一種體驗。

今早在家盡享悠閒時光,翻閱多份本地報紙。很多英國報章都在談論德國右翼政黨崛起的新聞,英國因為工黨執政,政治表面上左傾,但大家心裡明白,這只是單議席單票制的假象,工黨上場只因保守黨分裂,若將來右派和保守黨重新整合的話,工黨難以保住執政的優勢。面對龐大的財政壓力,工黨如何在不得罪選民的情況下改善財赤?政府又如何在不違反人權政策下處理難民問題?政府又如何說服社會大眾一方面削減退休人士的能源費補助,另一方面又支付鉅額的難民生活費用?

透過工作融入社會,觀察不同社群的訴求,明白手上一票的力量,政治參與不止於投票,還要理解和參與政策的討論,在民主和自由國家生活,便要好好學習成為有政治意識的公民。


星期六看到,令我愛不釋手的書。企鵝出版,必屬佳品。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工作日常

九月開工,不再覺得自己是新手,一個人負責整幢大樓,知道工作的緩急先後,更能享受工作的過程。

今日上司突然到訪,要跟我們做appraisal。我們的工作組本來有五個人,暑假期間兩位同事離職,只餘下三人,另外兩位同事已屆退休之齡,經常當我是「後生仔」。她們很懂得照顧後輩,生日會夾錢送禮物,其中一位資深同事知道我八月出世,便叫我Summer baby,搞笑。

上司問我們對同事有什麼意見,我說自己年資最淺,過去半年多得同事的照顧,幫助我適應工作環境,我說她們都非常friendly and supportive,同事聽到之後非常感動,不斷感謝我。我有點難為情。

在英國工作,更明白香港人工作倫理的特點。其實我工作過的機構也不多,來來去去都是學校,但我覺得香港人做事,即使那不是份內事情,但看到不妥的地方,便會主動幫手。這樣當然有好有不好,如果同事合拍,互相效力、填補空位,工作效果往往遠超預期。然而,人世間總有Free-rider,若坐順風車的人太多,在能者多勞的情況下,越上心的人越容易枯竭。

不過,這個情況絕對不會在英國發生。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的界線,不會做多、只會做少。以前父親教我做事要過得自己過得人,但英國人做事較著重過得自己,是否過得人則在其次。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所以工作表現可以很極端。今日Appraisal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有什麼要改善。作為年資最淺的我,當然只聽不說,但兩位資深同事則不斷投訴負責維修工人做事太馬虎。

同事說的都是事實,不過上司可以做的有限,她跟我們說,報告了問題之後,我們便不用為意外負責,至於能否處理那些問題,沒有人說得準,關於工作,英國人真的很寬容。對我來說也不是壞事,因為我相信自己的標準超過別人的要求,只要盡心盡力做好工作,讓別人享受我的勞動成果,那便心滿意足了。
上星期六看到的畫作:犂人(畫家:Arthur Hadwick Marsh)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蜂之酒店

今日沒有什麼特別,下午兩點返工,五點放工,煮飯睇電視做運動,慢慢回復到工作日常,今日聽BBC Sound Podcast,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節目叫Start the Week,主持人邀請不同嘉賓,分享他們的著作,其中一集關於蜜蜂的生存問題和文化意涵(Start the Week - Bees – culture and survival - BBC Sounds),談到英國野蜂的棲息地不斷縮減,對農作物的影響極大。主持人提到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大眾經常以為蜜蜂只有一種,但原來會採花蜜的蜂(即蜜蜂)只佔蜂群的少數,而且蜜蜂受到人類照顧,所以沒有生存問題。真正面對威脅的是不會採蜜的野蜂,牠們很多都是獨行俠,我之前都提過,英國的石匠蜂和木匠蜂就是這些野蜂。雖然牠們不會釀蜜,但牠們仍是很重要的授粉昆蟲,如果野蜂消失,很多本地植物都難以授粉。因此,為了令這些野蜂有地方棲息,有些人會在花園放置蜂之酒店,讓石匠蜂和木匠蜂有家可歸。

事有湊巧,我昨日的主要任務,便是到P的花園製作蜂之酒店。P一直關心英國野蜂,經常和我分享他拯救垂死野蜂的故事,他會把落單的野蜂帶到花園,餵糖水給牠們吃。他有一次問我,能否做些什麼令更多野蜂棲息在他的花園。我跟他說,做蜂之酒店吧。可是,過去幾個月我專注做農務,未能抽空製作蜂之酒店。他有時也會暗示,問我何時給野蜂一個家?我答應他,暑假完結前會做好。昨天就是暑假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守承諾,即使下著毛毛雨,我還是到了他的花園起蜂之酒店。

我帶齊工具,運用倒塌了的花園木欄,砌成木架,分為兩格,上格是給木匠蜂的,下格是給石匠蜂的,他說好像書櫃。然後我們在花園找來碎石、碎瓦和磚頭,放到下格,給石匠蜂匿藏,由於Himalayan Honeysuckle的莖空心,有如竹一樣,很適合木匠蜂居住,所以我不斷收集Himalayan Honeysuckle的莖,放到上格。最後的問題,要將蜂之酒店放在哪裡?我們選了梧桐樹的枝椏位置,既擋風、亦有護蔭。兩個小時左右,我們完成了蜂之酒店。

回家之前,採收羽衣甘藍和彩紅甜菜,還有幾顆小番茄和一隻青瓜,也算滿載而歸。


跟以前的一葉農莊一樣,水桶成為青蛙的家。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充實

幾經修改,昨晚才寫好文章,忘記寫網誌,趁還記得,記錄一下昨天的生活。

昨天六時多便醒了,人很精神,簡單預備了些蔬菜在午餐前墊肚,難得出城,決定吃燒味。第一站先到藝術館,我只是附庸風雅,陪朋友參觀。朋友專程看某位水彩畫家的展覽,我則流連於常設展館,欣賞英倫東北畫家的作品。

雖然常設館的畫家名氣不大,但我卻被他們的畫作深深吸引,可能讀歷史出身,我很喜歡看寫實派的畫作,透過那些作品,我好像走進了時光隧道,看一百多年前英倫東北的煤礦工人、漁民和農夫如何在窮山惡水之間掙扎生存。其中一幅作品稱為犂人(Ploughman),一位農夫在夕陽的映照下歸下,蒼茫大地,日影相隨,我深受感動。將來有時間,必定要好好整理這些觀賞的感受。

離開藝術館,我們走到圖書館,那裡氣氛熱鬧,日光穿過落地玻璃,照在捉國際象棋的人們臉上,他們全神貫注,舉橫不定,思考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其中一位看似是華人的伯伯跟一位年輕白人對弈,如在無人之境。我在Non-fiction的書櫃看到企鵝出版社的歷史書,愛不釋手,又借了回家。

離開圖書館,坐在門外吃過烚西蘭花,便往燒味店走去。那家燒味店的燒鴨是我在英國吃過最好吃的,皮脆肉嫰,爐香四溢,我點了半隻燒鴨,閉上眼睛,像回到香港。我吃得克制,和朋友加起來只吃了一半,即四份一隻,其餘打包回家,留待之後再吃。要好好照顧身體,還是適可止。

午飯後閒逛街市,見到一鎊八隻黃金奇異果,想也不想便買了,現在是一種意大利梨(Greengage)的豐收季節,超級市場較少見,但我不能多吃水果,既然買了奇異果,便不能再買其他水果了,留待下次吧。之後便找間咖啡店,繼續寫文章。文章在之前一晚已經寫好了,但我習慣寫好文章後隔一段時間再看,最少修改三次才定稿。在咖啡店坐了一個多小時,完成第二次修訂,四點左右,是時候到農圃了。

從市中心開車到農圃不用十分鐘,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互相交替,生活充滿質感。淋水、除草、堆肥,其間附近的農友過來跟我們聊天,談到鼻涕蟲的禍害,說過去一年英國兩水太多,令鼻涕蟲不斷繁衍,所有農友都大感苦惱。我慶幸在這樣的環境下,尚能種到粟米和南瓜。農友離開農圃之前,送我們一隻比拳頭更大的紅菜頭。農圃的入口放著木箱,讓農友把吃不完的作品放到其中,跟其他人分享。我不客氣地取了一隻蘋果和幾粒梨子,很試一試在地農產的味道。

回家也差不多六時半了,入秋後日照時間越來越短,簡單吃些雜菜沙律便做第三次修訂,很充實的一天。


感謝香港朋友送來的鐮刀,除草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