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香港經常以單車代步,疫情期間從林村踩到中大,亦經常來回大埔與粉嶺,所以來到英國,一直想買一部單車。去年暑假,我在S鎮的二手店看到一部mountain bike,100鎊左右,看上去很實淨,於是便買回家。可是我不熟英國的路況和踩單車的規則,再加上秋後多雨,所以一直存放在後園的貯物間。
今年一月,我有了新工作,離家不算遠,開車十分鐘,步行半小時。還記得某個下午,下著大雨,氣溫大約六、七度,我不知哪裡來的勇氣,竟然踩單車返工,冷雨打在風褸上,雙手凍得沒有知覺,呼出的熱氣化為煙霧,但踩單車時身體很暖和,抵達工作地的一刻,有種成就感,終於完成英國的第一次騎行。
之後斷斷續續,只要天氣好,我便會踩單車返工。直到七月左右,單車的後胎漏氣,我以為是日夜溫差冷縮熱脹所致,怎知充氣後幾個小時,後胎又變成扁扁的。
以前在香港,若有任何單車維修問題,把單車推到單車舖便可以處理,維修費用不過幾十元,然而在英國,單車舖有如鳳毛麟角,本來屋企附近有一間單車老店,但去年十月,我在慈善店第一天做義工的同一日,單車老店便結業了。即使找到單車舖,零件加人工也不便宜。馬死落地行,唯有看Youtube學整單車。
看了多條影片,才知道單車有些有內胎、有些沒有內胎,兩者的補胎方式都不同。我檢查了單車,知道是沒有內胎的一種,於是跟著Youtube的教學影片,在Amazon訂購補胎液,當我以為萬事俱備的時候,才發現要用專門的氣筏螺絲批,才能鬆開氣筏,倒入補胎液。所以,我又要到Ebay訂購,這樣來來回回,等到上星期才收齊工具。
幾日前趁天晴補胎,今日查看車胎沒有漏氣,終於大功告成,成就解鎖,又可以踩單車返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