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要學生理解康雍乾三朝的情況,我讓他們分析清初的版圖,人口數字和經濟數據,與歷朝比較,清初三帝的政績令人印象深刻,學生都大感讚嘆。
朝代
|
人口數字
|
581--600年(隋開皇中)
|
約4450萬人
|
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
|
4844萬人
|
1080年(北宋元豐三年)
|
3330萬人
|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
5883萬人
|
1403年(明永樂元年)
|
6659萬人
|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
2034萬人
|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
31049萬人
|
其實不只學生,連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也很佩服中國的成就,我也讓學生讀讀伏爾泰和狄德羅的說話,雖然他們不大認識兩位思想家,但當他們讀到伏爾泰說「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和狄德羅說「中國民族,其歷史的悠久、文化、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時,他們的心裡也不免沾沾自喜。我問他們是否同意兩位歐洲哲人的看法,逸正大表贊同,並認為文字獄等高壓政策,並不影響他對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評價。我再問同學,兩位哲人的話全面及可信嗎?卓佳便說不可信,因為他們未在中國生活過,並不了解中國。我解釋,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讚美中國,而是借中國批評歐洲。
歐洲真的很差嗎?我讓學生分析1700至1952年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數據,他們發現1820年以後,中國急促下跌,而美國和歐洲卻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究竟發生什麼事情?學生重溫中國的人口數字,認為中國人口太多,土地不足,導致經濟崩潰,畢竟中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始於清朝,是歷代所未見的。
還有很多解釋,包括西方工業革命後的殖民擴張,中國社會和經濟停滯不前,甚或是鴉片毒害中國人的身心,這些都是同學下一個學年要處理的問題,但我特別指出一點,就是當我們不斷強調盛世是屬於「清朝」的時候,歐洲的啟蒙運動,便借助幻想出來的中國,批評歐洲的政治和宗教捆綁,切斷歐洲和某一機構(如教會)或某一皇朝的連結,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不是教會的歐洲,更不是君主的歐洲,也不是任何黨的歐洲,啟蒙運動致力建立的,是一套管治制度。綜觀中國歷史,我們的「盛世」都屬於某些英明君主和某些強勢朝代,究竟中國人的繁榮和穩定,是否只能寄望那些搖搖欲墜的人和事?還是我們從中國歷史之中吸取了教訓,拒絕人治,知道只有建立制度,可能走上安定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