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為中學生朗讀

去年的朗讀內容,多屬即興,我看了什麼書,有感受,認為設度適合中一學生,便會朗讀給他們聽,這個學年,我希望整理朗讀時間,暑假和蕭商量,設定不同的主題選擇朗讀材料,當我們正在煩惱之際,我在台灣誠品書店看到巨型的海報,寫著「晨讀十分鐘」,我眼前一亮,立刻向店員查問。


不愧是文化地,原來台灣的文化人,已為中學生選編了三套讓中學生晨讀的材料,包括「成長篇」、「人物篇」和「幽默篇」,篇章的作者包括了中外文學家如張愛玲和芥川龍之介,也有我很喜歡的台灣本土作家舒國治和簡媜,我想也不想,便將一套三冊帶回香港。我看過一些香港學校和教育局為中學生選輯的文集,但總覺得香港人太工具理性,總希望學生讀完文章後能反思出什麼「有用」的東西出來,叫你愛惜光陰啊,孝順父母啊,用讀書啊;又或者,近來流行通識,便要反思什麼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和全球化。這樣一來,閱讀便帶著很具體的目的,甚至是社會和家長教師的目的,失去了純粹的樂趣。


我在台灣,也買了李家同的《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其中引用了伍爾芙(Virginia Woolf)的話:當我們貪婪地閱讀,大量地閱讀,詩歌、傳記、散文......然後停止閱讀,看著多姿多彩活生生的世界的時候,我們便會變得沒有那麼貪婪,也開始思考生活的意義。閱讀和生活,並不是單向的因與果,我們並不將書本看作說明書,然後要學生熟讀,便期望學生會如書本所指引的活出豐盛人生。閱讀和生活是持續的對話,也是讀者內心私密的對話。我們做老師的,只能介紹更多的好書讓學生閱讀,讓書本成為他們自我對話的來源,至於對話的結果和意義,則是學生(讀者)自己的生命問題,我們不能替他們作答。


於是,好的篇章應該具有好像地心吸力的東西,牽引學生進入故事的世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代入和讀出故事的意義,這正是《晨讀十分鐘》所選文章最好的地方。當我朗讀簡媜的〈貼紙秀〉時,學生會點頭微笑,認同小蕃茄的感受,也明白小蕃茄母親的尷尬處境。十分鐘過去,我請他們靜下來,打開《心靈札記》,記下想到的東西。在他們密密麻麻的字裡行間,我看見他們心中的小蕃茄。


我堅持晨讀,也堅持為學生朗讀,閱讀會讓我們的心靈地圖浮現,有地圖才會知道目的地與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