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學生作業:中國農村改革

很多教師認為「現代中國」的單元很難,為了提高教學效能,我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一組處理三農問題的現況及成因,另一特別處理「入世」與三農問題的關係,最後一組分析中國政府的回應。從閱讀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到組織論述,都由學生包辦。當然,我在不同的階段,都要協助及修正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要幫助他們走高一點,看闊一點,將不同組別的小圖像,整合為改革開放的大圖像(相對而言)。我和學生都屬於通識的學習社群:第一,當然是我教學生;第二,學生互相學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也從學生身生,學習如何教通識。以下是振光和子健的文章,雖不是專家之言,但卻是同儕學習的最佳示範。


中國加入世貿,對於中國農業帶來甚麼衝擊?


這些衝擊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首先,中國加入世貿後,中國農業一定會受到影響。歐美國家的農產品以現代化技術生產,無論成本及價格都低於中國的農產品,若向中國傾銷農產品,便會令內地農民的收入下降,而且中國農民佔人口的大多數,若沒有相對策略,必定拉低內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當中國輸入外國農產品時,中國的農產品卻未必能打入外國市場。作為戰略物資,為了維持農產品的競爭力,歐美等發達國家將會以補貼農產品,壓低農產品的售價,成為自由市場的大贏家。另外,外國政府亦可透過控制農業技術及物資,拉高中國農產品的成本,令中國農產品價格上升,或減少農產品產量。


假如中國未能妥善處理入世對農業的衝擊,農村經濟會進一步惡化,農民的購買力亦會下降,從而影響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現時國有的農業企業會被迫關閉、停產或合併,小農民會失去就業機會,繼續務農的人,亦因農業價格不穩定而影響收入。


總括而言,中國入世對農民的響相當大,中國的農民負擔重,收入相對愈來愈少,加上徵地問題,長遠而言會影響中國農業的發展及穩定。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將重點放在解決三農問題上。中國政府如能以調控措施,扶助農民及農業,亦可以將衝擊化為機遇。


評估中國政府就解決三農問題所提出措施的成效。


中國農村在改革開放初期非常成功,農民收入大增,直至中國加入世貿,城市居民收入遠超農民收入,三農問題浮現,中國政府亦作出回應,推出政策和措施,解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問題。


中國政府提出過很多農村改革措施,而我選擇的措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取消農業稅」、「農民養老金」和「家電下鄉」三個措施。


首先是取消農業稅。中國政府自2006年開始廢除《農業稅條例》,中國延續了二千多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中國政府所以取消農業稅,就是要減低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城鄉的平衡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事實上,農業稅取消後,鄉鎮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對鄉鎮的財政收入造成巨大的衝擊,於是,鄉鎮最終要農民攤分雜費。另外,農村一直存在著債務問題,取消農業稅之後,沒有了中央大力量的轉移支付,債務難以化解。因此,取消農民稅只是中央政府的政府方針,要實際惠及農民,還須要地方的配合。


接著就是農民養老金的措施。2009年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主義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大概的意思是年滿六十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有農村戶籍的老年人,能夠獲得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55元。雖然這個措施仍存在爭議,例如對國家構成的財政壓力和農民/非農民的處理方法等,但我認為實施農民養老計劃的方向正確,由政府承擔部份社會對農民的社會責任,亦有助提昇企業的社會意識。


最後的措施是家電下鄉了。鑑於金融海嘯令消費性電子產品外銷的需求減弱,中國政府在2008年實行了家電下鄉計劃,鼓勵全國非城鎮戶口居民購買彩色電視機、雪櫃、洗衣機及手機,國家會按產品售價百分之十三給予補貼。這項措施不單止減低了金融海嘯對中國製造業的衝擊,亦提升了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人質欵農民的消費力弱,未必能受惠於政策,但中國政府以政策刺激內需,縮窄城鄉家電普及率,絕對能改善部份農民生活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