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將生活素質及政治參與分為兩個主題,但生活卻不能分割為生活素質及政治參與,政府如何管治,我們如何影響政治施政,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素質。就以南丫島為例,發展商申請改變南丫島的農地,發展為低密度住宅。對於少數人而言,能將水清沙幼的南丫島景色,盡收眼底。閒時在附近的遊艇碼頭租船出海暢遊,簡直人間天堂。可是,以南丫島為產卵地的綠海龜命運會如何?南丫島會否成為富人的另一個私人樂園?在香港的架構之下,我們只能以發信的形式,影響城規會的決定。請問,那些代表漁農業的議員,有沒有為香港農業的未來發聲?功能組別,說到底,只是既得利益者的分豬肉遊戲。各位同學,你們也可以寫信的方式,表達你們的訴求,學以致用。我給城規會的信如下:
敬啟者:
「反對」南丫島的Y/I-LI/1發展項目
本人為中學教師,一直關心香港農地的保育問題,知道有發展商正申請改變南丫島的土地用途,以發展旅遊及低密度住宅,特致函城規會,反對有關的發展項目,理由如下:
第一,食品安全方面,在國內及日本食物安全的問題成疑下,香港政府有責任確保本地農業有足夠的供應量,滿足本地需求。由於現時本港農產品以入口為主,香港政府並未能對食物生產地進行監管工作,如果香港政府維持戰後對本地農業的扶助政策,有助香港市民選擇由香港政府監管下生產的本地農作物;
第二,生態方面,香港農業除了具備經濟價值,發展有機農業外,亦能維持香港生態的多元性,除了候鳥和留鳥之外,南丫島還有緣海龜及盧文氏樹蛙。香港政府應該鼓勵有機耕作,以達致生態、經濟及民生之間的平衡,而不是按現時的做法,先破壞後補償的方式,割裂地處理生態和經濟問題;
第三,文化方面,香港農業承載著中華文化傳統,圍村及祠堂故然是有形文化的代表,但孕育有形文化的正正是無形的農業文化,保留農地及鼓勵香港市民參與農業,本身便具有中華文化的傳承意義,將農地發展為低密度住宅,將嚴重破壞農業及相關的無形文化遺產。
香港政府應該重新檢視現時漠視農業及農地的做法,不單是南丫島,香港政府應該繼續保留南生圍及施政報告提出粉嶺及上水的農地,禁止改變農地的用途,政府更要積極扶助本地農業,以有機耕種,達至生態、經濟及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亦令香港的下一代能享受安全的本地食品、多元生態及傳統中華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