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工業革命及其影響1750-1850

歐洲在短短的100年間,超越世界其他地區,成為世界「發展」的火車頭,原因何在?很多歷史學家試圖在歐洲文明中尋找答案,但《現代世界的起源》的作者Robert B. Marks卻在第四章指出,歐洲(更正確說應是英國)出現工業革命並傲視同儕,純粹出於歷史的偶然。歷史學家並不能從歐洲文明自身尋找答案,必須以全球視野才能看出端倪。

作者經常說,如果不是出於一系列歷史的偶然,我們還受到土地和能源的限制,而人口增長和生產能力也不會急促發展。清代的中國是最成功的舊生態體制,也說明了土地和能源(即作者說的生態體制)如何限制人口和生產力。可是,英國後來居上,在美洲殖民地的「奴隸制度、重商主義殖民立法,以及獨立戰爭後美國南部棉花種植園的擴展,所有這些為英國綿紡織品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再加上英國的淺土層煤礦,英國能發動以煤為能源的工業革命,不斷發明節約土地的機械,突破了舊生態體制的限制,開始淘汰印度等古老帝國的競爭者。
由此觀之,中、英的碰撞,便可視為新生態體制向最強大的舊生態體制的挑戰。英國一向需求中國的茶葉,而中國只想要英國從美洲帶來的白銀。英國本想以紡織品和鋼琴鐘錶等替代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但中國卻自給自足,不假外求。最後,英國只有將印度種植的鴉片替代白銀,傾銷到中國,成為「全球貿易」的唯一得益者。英國無所不用其極,壟斷全球貿易的利潤,可以說,新生態經濟體制掠奪了美洲、印度和中國的舊生態體制利益,才能茁壯成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