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歷史與圖像

如果張元教授是我的大學老師,我大概不會半途而廢,逃離歷史研究之路。張元教授的圖像思考讓我想到喜歡歷史、文學和電影的原因,無論歷史、文學和電影,都讓我看到人性的圖像。張元老師說,歷史的事實雖然遙不可及,但卻引導我們接近事情的真相。

早上閒聊,他問我有沒有看過Susan Sontag的書,想不到還有歷史教授會讀文化研究的書,他還看電影,把《資治通鑑》當文學著作來讀,共冶一爐。想當年離開歷史研究,就是不滿於困在冷冰冰的象牙塔內,閉門造車,但從張老師身上,我看身一個歷史學者的生命力和光芒。

與台灣的教授和老師共遊元朗,他們看古蹟比我們細心,他們從鄧族的古物古蹟,和台灣的保育作比較,給我很多啟發,他們對歷史教學的熱情令我動容,聚在一起,就像一股清流,令人嚮往。黃昏時到中大交流,想不到俊彥、偉雄、瑞倫和誠彥也一起參與,雖然他們的年紀還輕,但對歷史的堅持不遜我們。

俊彥說得好,讀歷史,就是要挑戰某些人對歷史解釋的壟斷,他更不甘心讓六四事件,成為中國歷史年表中微不足道的項目。希望和俊彥、偉雄能組成讀書會,以史會友。楊秀珠老師字字珠璣,提醒我們歷史的精神是質疑,而非相信。戴志清老師和單兆榮老師古道熱腸,讓歷史變得暖溫。

交流讓人反思,豐富思想的深度,讓歷史教學活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