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師訪校,我安排他們和楊秀卓老師一聚,台灣的朋友端坐案前,秀卓氣定神閒,以半鹹淡的國語,加上流利的英語,與他們交流藝術教學心得。秀卓的話總予人出神之境,他展示過去一年多關於香港樹木的報道,再感嘆香港政府漠視樹木的生存。在他的教導下,藝術不再是學科,而是生活,從他身上,雖然年近甲子,但他魅力不減,在藝術室內的每一個人都被他感染,台灣的朋友也深受感動。我也希望有朝一天,讓歷史變成學生的生活。
除了秀卓,還有Francine,不要小看她個子嬌小,收到她的電郵,真是勁力十足,一語道破「發展」的迷思,現節錄如下(原文出於一位叫Michelle的朋友):
「你們有沒有聽說香港政府為興建廣深港鐵路,逼使菜園村(元朗區)的村民離開自己的土地和家園?政府表示這26公里的鐵路,可以為我們帶來經濟發展,以後我們還可以一小時內出入廣州。問題是:
1. 這些經濟發展正在惠及甚麼人士?這條鐵路的興建,令新界區的居民,以後要出入廣深,都必須回到西九龍去上車,因為在新界區根本沒有上落站。這種規劃,不是再次歧視屯門和天水圍區的居民嗎?
2. 假如真的建成了此鐵路,車票必須定於500元左右,敢問甚麼香港人有能力去坐呢?又是不是真的可以受惠於「一小時內高速往返廣深港」呢?我們有需要這麼快進出香港嗎?高速地離開香港去工作,高速地回來睡覺,又再高速地離港消費、過週末嗎?這是香港市民想要的生活模式嗎?
3. 追求經濟發展的時候,政府有沒有問過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發展嗎?香港的農業產值,原來在過去十年內,每年都有10億,讓農民好好耕作,不去改變什麼,都可以維持此10億產值了!那為什麼我們要遞奪菜園村居民(香港其中一些農民所在地)耕作的權利?對於維持生態保育作出如此重大貢獻的新界居民,為什麼我們會用這種手段逼他/她們離開?
連日來討論這麼久,聽到不同人發表不同的意見,卻沒親眼看過菜園村的樣貌,沒聽過在地村民發表的意見,因此很想把握機會去遊一遊此地。在此,特意邀請各位朋友和學生,與我一起(還有另一所學校的同學),齊到此地方去看個究竟,親身走進大自然去,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
我非常同意她的說法,《在地的幸福經濟》的作者Bill McKibben不斷提醒我們,過去一百年,我們不斷追求「更多」與「更好」,最後只造就了一小撮的富人,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第一世界居民的生活質素也越拉越遠。他說「美國人對這種高度個人主義的承諾,讓他們容忍、甚至頌揚不公平,而且情況己經嚴重到鬧刻和悲劇兼而有之。貧富差沒有引發疑慮,反而受到頌揚;得益者往往被認為是人們的典範。」
我們不禁要問,過去一百年,誰是真正的受益者?更多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生活,讓「Less is more」不再成為空洞的口號和商品的噱頭。我們行動,因為我們相信世界還有另一種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