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斷被「日出康城」的樓盤廣告轟炸,我想告訴你一些二十年前的回憶,那時候我快要搬到將軍澳,父母帶我到那裡,認識多些新家的環境,我還記得父親帶我到魷魚灣村,在泥灘上看彈塗魚蹦蹦跳,後來住在坑口,每朝要走十五分鐘的山路到寶林村乘巴士上學,在山路小徑拐過去,以平靜的心情開始新的一天,默想《荒漠甘泉》,心境比現在閒適。
那時的將軍澳很多泥地(也是後來的樓盤),我偶爾也和好友騎單車作樂,在炎炎夏日弄至滿身泥漿,坐在樹蔭下喝一口冰飲,是美好的回憶。記得有一次我們沿小赤沙邁進,本來想看看鯉魚門海峽,但在中途被惡臭所阻止,原來再過去便是圾垃堆填區,那個堆填區便是現在的「日出康城」了。
廣告中的人都很快樂,但那些快樂都明碼實價,這就是香港。我在二十年前,從坑口看過去,還能從樓宇間的隙縫中看到隔岸的柴灣,現在所有海景都給人買下來了。以前的將軍澳還有螃蟹和彈塗魚,現在只有「領匯」商場內的玩具店和連鎖商舖。以前不用買「快樂」,只要一點點時間和心機,快樂唾手可得,現在「快樂」包裏在不同的價目之內,樂在消費中。
難怪香港人的快樂排名遠遠落後。《蘋果日報》有如下報道:「快樂並非用錢來衡量的。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調查沒有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取而代之的是國民的壽命、開心程度、生活滿意度及環境問題等因素。全球第一是哥斯達黎加,該國的人均壽命是 78歲半,國內 99%能源都來自再生途徑。
香港全球排名 84,比生靈塗炭的伊拉克與社會動盪的伊朗都要低,是全東亞區最不快樂的地方。中國排名 20,但仍遜於同區的越南、菲律賓、印尼和寮國。歸根究柢,是因為香港人活得不夠環保。調查着重各國的環境因素, NEF成員 Nic Marks指出,想快樂,就要朝着一個低碳經濟努力,避免過度消費導致無法挽回的氣候轉變。
調查說明,香港人耗用太多地球資源。快樂指數略高於香港的英國,被批評為高碳國家,經濟學家指出,要是全人類都要活得像香港人,需要一個三倍大的地球。」
明年要推行新高中通識科了,我們的學生能從其中明白幸福的真諦嗎?有多少教師會讓學生反思香港經濟的問題?有多少學生明白幸福不單是個人,而是群體的事?抑或我們只是毫無意義地從多角度看香港人的「快樂」問題?如果我們只想到通識科的操作層面,而忘記背後的精神和價值,香港人再多消費/消耗三個地球,也不能換取得多的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