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師生對話

前蘇聯教育學阿莫納什維利寫了三本書,分別是《孩子,你們好!》、《孩子,你們生活得怎樣?》和《孩子,祝你們一路平安!》,我可以說,他用生命完成了三本心靈教育記錄,他仔細描寫了他和學生的互動,其中一段說到,他放暑假時,走遍山川河嶽,為的是開學的時候,能帶一些新鮮的經驗給予學生,他更逐一回覆學生的信,和他們對話。

將學生視作孩子,可能是學前和小學教師的專利,但這一年,我也開始感受到這份微妙的感覺。我上星期和舊生在中秋前夕共聚,說起當年事,屈指一算,原來我的年紀只比他們大十年,有些只有八年,看著他們,就像看著弟妹,我們無所不談,有些開始談婚論嫁,我也很替他們高興,我怎能稱他們為孩子。現在我已是兩子之父,我班的學生的年紀,只比信信大四年,我看著他們,就像看著孩子,不斷提醒自己,「教不賢,師之惰」,我把班主任這個職份比科任老師看得還重,他們不再是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載體,而是一個個獨立和整全的人。

我把閱讀看得很重,書是我和學生之間無形的溝通管道,書能拉近我們的距離,我在課室內貼上「愛上閱讀」的字句,後來子軒加以發揮,加上對聯:「讀盡天下書」和「認遍天下字」,我也改寫了美國閱讀報告的口號,由「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變為「Becoming a class of readers」,他們的生日,都會收到我送給他們的書,菱昕和凱恒也開始閱讀《眾神的足跡》和《尋找香格里拉》,雪嵐也透露了她想閱讀《分成兩半的子爵》,想不到他們真的喜歡卡爾維諾,我好像介紹了一位好朋友給他們認識,當他們知道我流著淚看《大江大海》時,表現驚訝,我也即場為他們朗讀了關於香港難民的章節,朗讀的時候,好像有種心靈共震的感覺,弦絲的共鳴。

一星期一次的師生對話,我仍然堅持逐一回覆他們,雖然吃力,但很有意義。佩宜擔心青藏發現可燃冰會加劇全球暖化,紅紅和杰杰也分享了他們對閱兵的看法,還有他們在中秋佳節的點滴。我覺得,在我們心裡,都潛藏著理解與被了解的渴望(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and to be understood),我開始明白阿莫納什維利的感受,我在書海中遊歷,令我不斷有新鮮的事情要跟學生訴說,我知道,當阿莫納什維利說出「孩子」的時候,他已開啟了學生簡單而純真的渴望,也同時坦承自己希望了解和被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