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像西西這樣的一個讀者

同學開始借閱卡爾維諾的書,卓楠更差不多把他的小說都看完,我想將他們的視線,從意大利轉移至拉丁美的文學世界,西西是早期引介拉丁美文學的香港作家,何不一石二鳥,為學生朗讀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於是,我選取了其中六個短篇小說為學生朗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西作家馬查度(Anibal Machado)的〈把鋼琴送給大西洋〉和盧沙(Joao Guimaraes Rosa)的〈河之第三岸〉,其他短篇包括〈理髮師〉和墨西哥作家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的〈怎麼只得七十個披索〉,都充滿寓意。當我朗讀〈把鋼琴送給大西洋時〉,想到現時香港的情況,香港人(尤其是年過四十的中生代)都不重視回憶,保衛天星鐘頭、皇后碼頭和菜園村的,都是新生代二十有多的年輕人,香港人不知道,表面上是我們把回憶拋棄,實際上卻是回憶拋棄了我們嗎?〈沙之第三岸〉的父親充滿神秘,他突然離家,寄居在小舟之中,卻好像依戀著孩子,若即若離,那是一份難以承受的孤獨,我從〈河之第三岸〉得到一份認同。〈理髮師〉的心理獨白,讓人覺得理髮師的可笑,也令那位無所不知的將軍更神秘,一個短篇的故事,沒有答案,但弦外之音卻更引人暇想。「怎麼只得七十個披索」諷刺那個貪心的農心,也同情那些被誤解的善良郵局職員,我們很多時候,都和主角連曹一樣,一面感謝上帝,一面誤解善良的人,好像除了上帝和自己,世人都是邪惡的。


想不到當我朗讀的時候,老師也介紹西西的《縫熊志》,同學立時興奮莫名,因為他們知道西西這個人,雪嵐和菱昕立刻問我借了《鬍子有臉》和《象是笨蛋》,這是就Bourdieu所說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了,每天朗讀,學生潛移默化,他認識的作者多了,到了圖書館,碰見的都是面善的作者,那份老朋友的感覺,自然會令學生愛上閱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