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此,教育和比賽拉上了關係。陸運會和水運會要比賽,無可厚非,有人提議將體育和比賽分開,讓學生樂於鍛鍊體格,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節奏,於是,體育老師也引入瑜珈和太極,減少體育的競技成份。可是,當這邊廂開始反思比賽的意義時,那一邊廂卻盲目擁抱比賽。
舉個例子吧,小時候參加公參金百萬行,只純粹希望做善事,現在學校公益金便服日,竟然要學生捐款才可以穿便服,還要舉辦什麼班際捐款比賽,目的是鼓勵學生多多益善。簡直是荒謬絕倫,難道我們忘記了馬丁路德的教訓?為何要將捐款和便服拉上關係?最離譜的是,捐款也要比賽,這完全是忘記了捐款的意義,我一直教導學生,真正的捐款是奉獻,你奉獻的金錢,就是你放棄了的個人享樂,所以耶穌才說,寡婦的零錢比財主的捐款還多,因為寡婦要節衣縮食才能奉獻,而財主只是將多餘的捐出來。想不到,學校也免不了捐款報數的惡習。
又例如清潔課室,我看到台灣的中學生,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北一女中的女學生,都殷勤地拿起掃帚和地拖清潔校園,於是我有樣學樣,一開學便要值日生必需清潔課室才能離開,我也留守至最後一刻,逐一教導他們如何做「家務」,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教育,他們各盡其職,有些要回收廢紙,有些要保持課室明亮,有些要管理電腦,他們都對教室產生歸屬感,自己的課室自己清理,學生也認同我的理念。可是,清潔比賽一開始,所有的行動便無可避免地帶著功利,發自內心對整潔的追求變成爭勝的慾望,主動的行為變成被動的指指點點,大家開始計較。比賽,破壞了教育的純粹。
身處香港,學生已不斷被比較,每一次考試都要和同學較量,公開考試更是終極比拼,我並不是反對以比賽提高學生的動機,我只是反對一種庸懶的態度,以比賽代替教育。我也會以分組學習的方式引入比賽,但我追求的比賽,是雙贏的比賽,正如Covey所說的,Think Win-Win,當我們不斷強調合作的時候,還以零和的比賽作為教育手段,不是自打嘴巴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