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錢理群先生的「債」

讀《我的回顧與反思》也是書緣,在圖書館打書釘,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老教授的名字,書卻由台灣出版,好奇心驅使,逐頁翻看,被錢理群老先生的真誠打動,在〈我的人生之路和治學之路〉便開宗明義說:我的研究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還債」,一個是「圓夢」。


他有什麼要還的「債」?他說,是家庭的債、年輕人的債和自己的債。原來他出身於世家,父親是國民黨高官,文革期間,為了劃清界線,他義無反顧地把父親的照片燒了,後來他想起來,卻感到很可怕,為了解釋自己的行為,為了說清自己的故事,他以「自我」作為研究對像,也成了他的「回顧和反思」。


欠年青人,是因為文革期間,一位女學生出於良知,站出來為他說好話,後來那位女生四面受敵,投湖自盡,自此以後,他如此自我拷問:即使我真的罪孽深重,與生俱來,也應由我一個人默默承受,為什麼偏不业寂寞要用青年的熱情來慰藉一顆孤寂的心?對於六四,他雖曾站出來為學生說話,卻為自己沒有盡力保護學生而感到內疚,六四成為「壓在他心上的墳」。


關於他自己的債,也是最沉重的債,他說自己的一生「太多的動搖、屈辱、背叛、扭曲、變態」,他甚至曾為了擺脫自己的困境,連累朋友。他說,文革最大的罪惡,是把人性中的惡誘發出來,使人不成為人。


這本文集收錄了錢老先生在北大的最後十次演講,和《相約期二》(Tuesday with Morrie)一樣,我們像聽著一位充滿智慧的老者,將苦難記憶化成智慧的語言、精神的資源, 他說的一切,無非是要告誡後人,不能重蹈前人的覆轍。正如他己說:一般人能知恥,能自醒就夠了,但作為知識份子,必須從歷史上追問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作理論的思考,提高到理性的層面,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當很多人都選擇成為文革的受害者時,錢老先生卻站在懺悔的一邊。他並非沒有受害,他也因國共內戰而飽嚐父子分離之苦,但他仍然選擇背起未盡的道德責任。錢老先生躬身自省,沒有迴避六四,實是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的榜樣。徐友漁在〈記憶即生命〉說過: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擅長於博聞強記,但作為群體,經常發生的卻是記憶的空白和斷裂。讀《我的回顧與反思》,讓我們從錢老先生的個人生命,反思整個民族的命運和將來。



2 則留言:

  1. 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擅長於博聞強記,但作為群體,經常發生的卻是記憶的空白和斷裂。-> 這點是很奇特的,畢竟中國人很早有信史,中原文明也一直強調歷史的重要,但有多少真實或為賢者諱?至於文革或中共的閹割更不出奇,只是想到這其實算是中國自古如是的慣常,抑或是「新中國」做成的例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