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思前想後,都面對內心的催促,是否離開工作崗位的時候?師友鼓勵,朋友到英國深造、到愛爾蘭體驗生活,也令我躍躍欲試,每一次,我都找一個留下的理由,三十有五,生命的鐘擺敲得越來越響,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越發激烈。終於,又在學生身上,找到答案。
昨夜在立法會外,見到思睿,還記得七年前,她讀中一,很喜歡發問,尋根究柢,在她稚嫩的眼神中,看到最原始的求知慾,希望弄清楚這個世界是什麼回事,現在中六了,沒有事先張揚,她靜靜地在佇立在燭光中。早上讀報,才知她昨晚接受報章訪問,說:「留意到中國自由度越來越低,作為新一代唔應該置身事外。」然後,一名署名「90後的學生」,在網誌留言,鼓勵我的教學工作,他(她?)的一句話,比千金還重:「你是一位真正的歷史教師」。有學生如此,能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夫復何求?
早上見到中一級的卓楠,和他閒聊,他說很想買《大國沉淪》,他也看了很多關於劉曉波的文章,想觀看艾曉明的《公民調查》,然後碰到子軒,他說,在深圳的家上網,完全找不到劉曉波的資料,我借《大國沉淪》給他讀,也請他不要帶書過關,畢竟他年紀還輕,要小心安全。我本來擔心,每天為中一的學生朗讀劉曉波的文章,他們會覺悶,怎知他們越聽越上心,想知多一些譚作人和胡佳的事情。從經濟增長到沉重的社會成本,從親民形象到專制制度,他們雖然似懂非懂,仍求知慾強,不斷發問,我們不能小覷中一學生的理解力。
下午匆匆忙忙,才預備好課外活動回條,星期日帶學生到「活化廳」看《公民調查》,我先旨聲明,記錄片以對話為主,沒有《我們的娃娃》的震撼,較多靜態的反思。還以為學生反應會冷淡,怎知他們很熱烈,兩堂之內已有三十人報名。然後翠珊進入教員室,問我「廿三條立法」的情形,她說那時還讀小學,懵懵懂懂,現在她想多了解,我跟她慢慢地談,離開校園的時候,幾位中六學生圍在一起討論問題,一見我便請我坐下,原來他們正討論是否支持興建高鐵。
不管未來如何,學生就是我留下的理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