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十月圍城》與革命

元旦遊行後看《十月圍城》,有些異時代的感覺。今時今日重溫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日子,有何意義?我最愛問學生的問題,如果孫中山活在今日的香港,他會怎樣?很多人說,不能將現今的中國和一百年前的清政府混為一談,今日也沒有什麼好革命的。或者,我知我問錯問題,如果孫中山真的活在今天,他不會選擇香港作為革命基地。


姑勿論電影是動作片還是歷史片,也不探討電影的審美問題,我只想談談電影中的孫中山形象。生於殖民時代,因為尊敬孫中山是國父,還有孫中山壽辰的學校假期,後來放假的學校小了,孫中山壽辰也少人提了。讀大學的時候,喜歡為歷史人物「去魅」,即是將神化了的歷史人物還原,所以讀了很多「孫大炮」的歷史,說孫中山只會空喊口號騙人。一九四九年以後,共產黨和國民黨都要為自己「正名」,共產黨說自己的革命延續了孫中山的理想,而國民黨則尊他為中華民國的創立人,簡而言之,他們為了確立政治的正統地位,都奉孫中山為祖宗,孫成為國父,是兩黨共同將他神化的結果。於是,孫中山一直沒有印度聖雄甘地或美國總統林肯的光環,他的「國父」地位擺脫不了現代中國的政治需要。


陳可辛說,《十月圍城》涉及孫中山,所以要送到「重大歷史審查處」檢查,電影還一定要用政府行為的主旋律來拍,只要像propaganda film就行(明報,21-12-09,D4)。我覺得,問題不在宣傳與否,而是電影完全沒有深度。他說電影送審時,幾乎沒有被內地檢查機關刪剪,我認為《十月圍城》過關的原因,正是電影連propaganda也不如。電影中的孫文,其實只是隻幽靈,他可以是孫中山、可以是陳獨秀,更可以是毛澤東。孫中山最後那句對白可怕得驚人,「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犧牲,而這犧牲,我謂之革命」。毛澤東就是那個強調不斷革命的人,他的文化大革命更害死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中共是怎樣起家的?就是自詡為革命黨!誰反共產黨,誰就是反革命,反革命的下場就是槍斃。現在文明了,反革命罪變為顛覆國家罪,槍斃改為無期徒刑。劉曉波、胡佳和譚作人為何入獄?就是意圖顛覆國家啊。


所以,《十月圍城》比那些擺明講愛國的電影還可怕,因為它以娛樂(明報副刊作者如此呼籲:enjoy the ride)/動作去包裝一個很沉重的歷史問題--革命。陳可辛說,「《十月圍城》是一部很親民的電影,是死了很多人,但每個人都成全了自己,全部都是很uplifting的」(明報,同上)。我完全不同意這些看法,我反而覺得,電影將一切簡化。看完電影,你會以為革命只需要一顆熱情,冒性命危險去保護一個你素未謀面的人;或者你會覺得打著「革命」的旗號,便可以犧牲自己、甚至其他人。這樣處理,完全脫離了時代的脈絡(不要以為重建了維多利亞城便有了時代的脈絡),完全無視孫中山先生面對的歷史兩難,脫離了脈絡的「革命」,只是虛偽的暴力。


余杰引用邵建的話,說革命既然訴諸暴力,即使成功,國家也必會陷入長期的內亂和爭鬥,這正是辛亥革命以後的情形(《大國沉淪》,頁10)。孫中山也苦於革命的暴力性質,寧願讓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位子,換取暫時的和平,他是中國歷史上甘願為和平放棄權力的第一人(最討厭電影取後一場大特寫孫中山流淚的鏡頭,太虛偽了,簡直侮辱了孫中山先生!這個鏡頭,只適合中共領導者的治秀)。《十月圍城》的「革命論」比「愛國論」更毒害人心。


P.S.:如果要enjoy the ride的話,我會再看是枝裕和的《花之武者》,人家塔建了江戶時期的貧民窟,也以輕鬆的方法,借「復仇」的故事反思「復仇」的荒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