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十元的奉獻

兩年前四川地震,我寫了一篇〈從捐款到奉獻〉的文章,與學生分享。當時關於四川地震的直擊報道鋪天蓋地,我擔心學生看得麻木,越看越無力,所以鼓勵他們將捐款變成奉獻,放棄本來可以享用的物質生活,將省回來的金錢,奉獻給災民,籍此感受人類一體的連合感,好像鄧恩(John Donne)所說: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也包孕在人類之中。


雖然海地比四川離我們更遠,他們的膚色也與我們不同,但不論膚色與距離,我們都享有相同的人性,我們都是人類的兄弟姊妹,所以我也希望學生能從中學習,不要因距離和膚色,而對海地的震災無動於衷。於是,我開始為學生朗讀《60億人的幸福互助會:改變世界的用錢方法》,書中提到,海地醫生的平均日薪,只是7.5港元,換言之,只要我們奉獻約十元,便能幫助海地災民聘請一位醫生。我請同學用心想想,他們手中的十塊錢,可以用來做什麼?可以享受五天的凍飲(熱飲轉凍飲加兩元計)?可以乘一程短程的士回家?


書中提到:金錢不是萬能,但我們消費的模式,卻能改變世界。第二天,我寫了一個數字在黑板:669。然後我開始朗讀,保育黃海,每年只需約二億;讓全世界的人都享用清潔的食水,只需約五百億;令全球所有失學兒童上學,約九百億。然後我問他們,669億可以帶來什麼改變?我希望他們明白,我們的消費方式,正在改變世界;發達國家的公帑,更能將世界改頭換面。我問他們是否知道,紅十字會為海地災民的全球募捐數字是多少?只是七億港幣! 


我再請同學想想錢包裡的金錢,一分一毫的消費都能影響其他人,只要我們更用心(mindful)地用錢,我們才能帶來積極的改變。奉獻不是捐款,我打了一個比喻,家人晚歸,我們會先留飯菜給家人,我們總不會把吃剩的東西給家人吃。同樣道理,先留的飯菜是奉獻,吃剩的東西是捐款。我請同學不要捐款,倒要學習奉獻的道理。這個星期的師生對話題目,就是「十元的奉獻」,我急不及待地希望讀他們的分享。


這個世界太多捐款了,如果我們能將所有捐款都變成奉獻,這個世界不會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