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向喜歡看歷史改編的電影,“特權樂園”以納粹德國軍官Rudolf Hoss的故事為藍本,呈現他如何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內打造完美的世界,將家庭的福祉建築在猶太人的苦難之上。
2. 有別於其他大屠殺電影,“特權樂園”聚焦在平凡人的惡,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幫兇,邪惡的事情不需由魔鬼來做,任何無思的人(non thinking)的行動都可以帶來惡果、巨大的苦難。電影刻意呈現軍官家人善良的一面,以闡釋Hannah Arendt關於The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不知會否比The reader更有意味。
3. 導演Jonathan Glazer指他要find a language where I could retain a critical distance from these people without getting caught in their psychology, their interiority and all the things that cinema can do well。因此,他以仿紀錄片的方式重現這家人的生活,甚至不讓演員知道鏡頭的位置,務求令觀眾置身在花園中,“偷窺”他們的日常生活。
4. 除了無思,導演更希望呈現平凡之惡的無感。談到軍官的太太Hedwig,她真的不知道花園圍牆外猶太的苦難?她不知道假髮、玩具和眼鏡來自被殺的猶太人?她難道對來自牆外的嚎哭聲充耳不聞?導演說:There was no reflection because there was no stopping to think. Keep moving, keep doing thing...the more you occupy yourself with tasks, the less you're going to consider reflecting. 有些人好忙,但忙亂的原因,是勤於工作,還是惰於反思?
5. 文章說電影的配樂非常出色,完美配合劇情推進和人物的心理狀態,觀看時要留意,配樂是我看電影時最易忽略的元素。
6. 文章提到不呈現大屠殺事情(not showing)的倫理爭議,電影如何重現苦難?導演的倫理責任何在?以大屠殺作為類比,會否抵銷大屠殺事件在人類歷史的獨特意義?這也是歷史學者的問題,值得深思。
7. 最後的問題,當我們不斷追求小確幸的時候,如何知道自己不是活在特權樂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