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三年

三年前的今日來到英國,倫敦落機的一刻立刻脫掉口罩。
望著手裡拿著的單程機票,感覺很不真實。
我們很多時候以為可以回程,但人生其實是一次單程的旅遊。
一切的回程,其實都是啟程,時光不會後退。

昨日決定為生活增加一些儀式感,在離港三年之際外出晚飯。
本來打算到市中心一間中式多餸飯(All you can eat)「慶祝」一下。
其實也不是要慶祝什麼,只慶幸過去幾年上上落落,生活過得還可以。
打開手機,竟然看到另一家偶爾會幫襯的英式烤肉館(Carvery)做優惠。
星期五晚都有特價。好吧,反正我對吃沒有什麼要求,只想要些氣氛。

放工後立即前往烤肉館,平日不用訂枱的,怎知昨日全館滿座。
我立即上網訂位,搶到六點五十分的二人枱,是最後一個訂座名額。好彩。

黃昏時用走的抵達烤肉館。
回想來英初期根本不敢進酒吧和烤肉館,一來不知怎樣點菜點飲品,二來覺得很貴。
其實這只是錯覺,英國外出用膳不時比香港的便宜,昨晚二人加起來大約二十鎊。

三年來有什麼中期總結嗎?嗯...,
一,圓了少年的夢,總算在外國享受遊學的樂趣,雖然只是兼讀
二,讀了很多以前在香港沒時間讀的書,特別是那些大部頭的
三,進修了園藝、野生動物,技巧上是升級了的
四,多了時間反思信仰和生活的關係,這邊的Premier Christian Radio和基督教Podcast幫助我不少。
五,對民主體制和公民社會的思考亦更深入,開始明白Troubles in Paradise的意思。


三年前今日落機後看到的朝陽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中秋暖

來英過第三個中秋
感覺比之前的和暖
兩年前的中秋
我走在N城的街頭
為晚會做準備
寒風颯颯
我望著明亮的圓月
回想以前的中秋

從此之後
便覺得英倫的中秋像香港的冬
去年中秋平靜地過
朋友從中部寄來了自製的月餅
本來不愛吃月餅的我
卻很珍惜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捨不得那麼快把月餅吃掉
之後的一日返早班
看到皎月與朝陽相對
口裡呼出寒氣

想不到今年的中秋如此暖和
還以為Storm Amy過後氣溫會急降
朝早落完田太陽甚至有點放肆
把N城照得發熱
到了十月還是如此溫暖
究竟是否好事
新聞說有些生態學家甚至在英國南部試種水稻
還真的種出了一片稻田風光

不管了
難得在英倫過秋暖的中秋
要盡情享受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香港人的小鎮

在朋友家借宿一晚
朝早出發往大學城區
先跟另一個朋友食早餐
送上自種的魚翅瓜
朋友上月在蘇格蘭旅行
買了一雙襪給我
上面寫著Garden is my happy place
學得越多 越覺得自己才疏學淺
前路漫漫
希望他朝有日能輕鬆地說
Yes, garden is definitely my happy place

下午轉到N城的B小鎮
在大學區附近
朋友早跟我說 那裡香港人很多
想不到一下車
沿街看到的都是中文招牌
還有很多像茶餐廳的店
不過我只想找個地方安安靜靜地寫文章
於是走到街的盡頭找一間酒吧
早上喝了幾杯咖啡
雖然是decaf的 但都不想再喝了
於是學本地人
點了一杯低酒精淡啤酒
其實真係幾好飲

坐了一段時間
要轉場了
便找一間咖啡店
點一杯Mocha繼續寫文章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對香港情侶
後面的又是香港人
滿街是廣東話
雖然很有親切感
但有覺得有些陌生
或者跟周圍的環境有些違和吧

順帶一提
大學城區的布局很像中大
最後在圖書館的餐廳買了一份Too good to go
為下星期的繁忙生活儲備些Ready meals
餐廳職員很好
兩大車臨期食物任取
取了些三文治和壽司
晚餐有了著落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月餅

本來沒有要南下和朋友慶中秋的意思
只是朋友明天要到中部某大學的交流會
為了節省時間
今天早上啟程出發
頂著Storm Amy的風一路南下
Storm Amy來頭也不少
陣風時速最高90英里
雖然關上了車窗
仍不時感受到側風把車吹得左搖右擺
像巨人搖動車輛似的
唯一的好處是公路沒什麼車
非常暢順
三個鐘左右便到朋友家

先到市中心閒逛
風暴下還有流動的花販
我們買了一株Dahlia和Fatsia
走到大街的二手書店
又買了建築和花藝的二手書
書癮不止 怎算才好

四點左右到朋友家中
把冷凍了的牛肉和羊腩切片
我們將肉件放在小型切肉機之上
我感受到切肉機發熱
半個鐘後切了幾盤牛內和羊片

非常豐富的中秋晩餐
我們帶了在N城中超買的香港製造出前一丁做手信
英國的香港製造食物並不易得
是上佳的伴手禮
沒有賞月
但朋友製作了兩件冰皮月餅給我們
是香港人手造、更好的回禮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歐洲瘰螈

落田除草時 看到雜草中有些黑色的東西在動
以為是蚯蚓 俯下身看個究竟
依曾相識 上個學期上生態課程曾經見過
那是歐洲瘰螈 不是英國的原生種
但田裡的兩棲類生物 是重要的生態指標
之前挖了個水池種西洋菜
也不只是為了打邊爐
最重要是營造多元的生態環境
吸引兩棲類動物留在田中
制衡鼻涕蟲的問題
我拾起瘰螈
放到西洋菜池中
想到幾年前學生在林村河摘西洋菜
在菜叢中發現了稀有的香港瘰螈
又是一陣低頭思故鄉的感慨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酒吧一角

這是我近日最喜歡的角落

落地玻璃讓日光灑了進來

秋陽正暖

酒客的聊天聲音讓我更專注

我在這間酒吧也有些奇遇

斟完咖啡返回座位的途中

看到華人面孔的Auntie

我們禮貌地點頭微笑

她用廣東話問我是否香港來的

我說是啊

她說一眼就看出來了

她是馬來西亞華人

我們聊了好一陣子

我回到座位繼續寫文章

過了一會出去斟咖啡

在咖啡機遇到另一位華人面孔的Uncle

他又問我是否香港來的

我點點頭

他說他也是

不過他是上海出生的

少年時代在香港度過

後來在英國讀書便留下來了

這個城市香港人不多

竟然在酒吧便遇上幾個會講廣東話的

酒吧,果然是英國社區的重要場所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二級園藝第三課

Constance Spry原來是一位專門培育玫瑰的女士,她保存了很多英國古老的玫瑰問種,是revolutionary florist,她培植的玫瑰稱為English rose series。


Petunia(碧冬茄屬)這個名字聽過很多次,但到現在還未認到,外表有點像牽牛花(都是喇叭花樣式)。


Coleus(鞘蕊屬)又叫彩葉草,外貌好像紫蘇,其中一個品種稱為Coleus scutellarioides,又中文名叫洋紫蘇,不過與Perilla完全無關。


樹癭,英文分得很細,galls, burps/ belching。橡樹葉底很多,有些受感染後會結出像金蘋果的東西。


原來Lime blossom(又稱為Linden Tree)可以泡茶,這是很常見的行道樹,明天可以試泡。


校園中有一株Indian Rain Tree,原來就是台灣和香港很常見的欒樹。


我還以為叫橡樹金蘋果,原來中文學名叫櫟癭(Oak apple or oak gall),又叫櫟五倍子,真係從來沒聽過。是由某些癭蜂爲了孵化幼蟲而注入樹幹中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的。


本地人稱馬粟樹的種子為Conker,可以變成玩具,他們很高興跟我分享用Conker對戰的經驗。


馬栗有毒,不能吃,但這些栗子可吃,但果實太小。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秋分的晨光

上星期開車時看到儀錶板亮起了燈
提醒我還有五百英里便要替車子做定期檢查
比我預計提前了幾個月
之前預計一年的行車里數不會超過一萬英里
怎知過去一年在英倫南北縱走
還到過西海岸和北威爾斯
九個月便跑了一萬英里
把車子送到原廠保養做檢查
過橋時看到晨光燦燦
很久沒有這樣悠閒地走過跨過大橋了
今天開始日光會越來越短
要好好享受晨光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舊生來訪談教育

幾個月前收到舊生電郵,說完成了一年的碩士課程,要返香港了,臨走前想跟我見面。

時間一眨眼便過了,幾年沒見,一見如故,昔日在中大教學的回憶又湧上心頭。

那些年,我們一起談歷史教學的種種。

她本來是年輕有為的中史教師,成績出眾,有教學熱誠。

我問:返香港還會重拾教鞭嗎?

她說:大概不會了。來英國讀博物館管理,返香港之後想做博物館導賞。

還不錯啊,在體制外做歷史教育,空間可能更大。

昨夜我們在N城的餐廳暢談了很多事情,有舊事、也有將來的夢想。

今早帶她逛文青市集,讓她感受一下東北的熱鬧。

跟她聊天,本來壓在心底的教書癮又發作。

教育,仍然是我很希望做的事情。

我們買了一份炸魚薯條、望著北海,吹著海風,邊吃邊聊。

還有空間的,我們相信,慢慢找吧。

我要努力寫好下一篇文章,用文字延續我的教育夢。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二級園藝第二課

同學A和同學C討論如何做堆肥,A建議買Johanna Compost bin,我第一次聽,心想:真的要這麼多設備嗎?

導師建議我們參觀Westonbirt Arboretum,那裡有很多Champion trees。說到冠軍樹,上個月參觀National Trust的花園也看過不少,其中一棵是銀杏。

又有同學分享玫瑰照片,今次是Constance Spry。點認呀?

同學E說她種的青瓜品種叫Crystal Lemon(水晶檸檬?),連個名都咁posh。

同學A祖籍蘇格蘭,一口蘇格蘭腔,初認識他時我只聽懂五成,今年我的聽力進步了,懂七、八成。他今次分享的,是Raby Castle和Garden的旅程,展示了很多照片,導師照舊問同學有什麼意見和感受。

同學M直截了當地回應,對這些Fancy的花床沒有什麼興趣,他用了quirky這個形容詞。英國人很少這樣直接。他分享的照片,是採集了很多的elderberries來釀酒,還打算採集rosehips做些什麼?看來他是forager多於gardener。

遊校園觀賞植物時,我走近他,說很認同他的看法。我的理念是經營一片Food forest或edible landscape,他點點頭。We are on the same page,他笑了。他介紹我讀Richard Mabey的Food for Free。

近日Rowan tree(Sorbus,山梨/花楸)的果實成熟了,紅紅橙橙的果實櫐櫐。我試吃了一些,清甜的,但不敢吃太多。我問他Rowan berries是否可吃,他說可以,但要一定工序。

初秋,也是採蘋果的季節。導師請我們周末到校園摘蘋果。朋友的後花園和Allotment都有很多蘋果,除了蒸熟後加入肉桂拌希臘乳酪之外,我不知還可以怎樣吃。

同學J說,她的爸爸特意種了Katy品種的蘋果樹,非常Juicy,將蘋果冷凍後再榨汁會更容易,是釀Apple cider的好種。這些就是土食材。

遊校園時,導師叫我們坐在一株翠綠的樹下,問我們是否嗅到陣陣芳香?是的,很奇怪,把鼻貼近葉子,嗅不出任何香氣,但在樹下,卻有陣陣幽香。導師說,那株叫Katsura。日本的名字,翻查資料,漢字為「桂」,源於中國,叫「連香樹」,算是稀有。

做完hardwood cuttings,我經過還結著桑椹的桑樹,我問導師可以取些cuttings嗎?導師側過面,說:Why are you asking me?

同學笑了,叫我自己去剪啦。就這樣,我剪了一枝桑的hardwood cutting,希望幾年後可以吃些新鮮桑椹啦。

 


連香樹下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茅子芳先生的匠心

《文化大觀園》介紹茅子芳先生,他不稱自己為藝術家,只說自己是藝術愛好者,但他的工藝了得,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任何物料在他手中,都變得有生命。他言爽意直,不轉彎抹角,頗堪玩味。如下:

一,他從不參加比賽,因為要評審他的作品的人,技藝必須比他高,他歡迎別人指點,但不接受技藝比他低的人對他的作品評頭品足。

二,他說,沒有廢物,只有廢人。如果孫悟空的金剛棒,對拿不起的人來說,那是廢鐵,但在孫悟空手中,卻成了定海神針。

三,他雕刻玉石出身,家中卻沒有玉器。他的作品都採自別人所棄的物料,但在他眼中,有瑕疵才有點石成金的可能。

四,其他藝術家說,隔行如隔山。他說,在山腳的人,才會有這種看法。站於山頂之巔、俯瞰群山,便看見山巒相接,道理如一。如是,他以素描之工,化作刻瓷之技藝,又作雕刻的功夫。雕蟲絕不是小技。

五,即使在最潦倒的日子,也不賤賣作品。寧願在街頭叫賣,賺錢過活,亦堅持純粹的創作。

六,他的藝術觀很值得學習:不以大取勝、不以小顯能;不以繁媚俗、不以料貴為榮;不借名人高官題詞合影壓眾;不看"上帝"臉色,用作品贏得觀眾。各種獎項一律不參評,以文化、藝術、品位表達真情。

七,他不做火車頭,因為火車頭跑得再快,都要沿著別人鋪的鐵軌前行。他要做堆土機,為後來的藝術工作者開路。

八,他不喜歡人家稱他為「著名」手藝人,他說媒體沒有報導之前,沒有人認識他,為什麼媒體報導了,便成了「名人」?他不要這些虛名。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代糖

英國有糖稅,外出用餐大部份汽水都用了代糖,看上去很「健康」,標榜低卡、不影響血糖,問題是大部份代糖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很多人只看表面,便將這些「低卡」汽水當開水,避得了肥胖和糖尿病,卻產生更可怕的結果。

開水無味,不如回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傳統,以茶代水,不是更好嗎?不過,很多英國人真的嗜甜,即是喝茶,也要加很多白砂糖/甜味劑。歸根結柢,最大的問題還是對甜味上癮。幾年前讀過《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提到糖從奢侈品轉變成平民百姓的美食,中間涉及帝國擴張及全國商業運作。以前的人即使嗜甜,亦沒有能力滿足肚腹之慾,如今糖唾手可得,慾望滿足了,身體卻要付代價,甜味劑的代價甚至更大。

還是好老土咁講,五味令人口爽,粗茶淡飯,細吞慢嚼。唯有節制,才是解決之道。


《Guardian Weekly》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童年往事

昨晚做運動,開著電影看Youtube,不得不佩服演算法,竟然推薦了一條石硤尾港式舊快餐店給我看。看到「水手快餐」四個字,好像似曾相識。我的童年時代,有一部很出名的卡通叫「大力手水」,Popeye the sailor man,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吃過菠菜後會變成大力士,以一擋十,英雄救美。我本來不愛吃菠菜,總覺吃完菠菜後牙齒澀澀的,但阿爸常跟我說,想學Popeye做大隻仔,就要多吃菠菜。

記憶中我那年五、六歲,阿爸做運輸送貨,會帶著我跟車,他經過一間叫「水手」的快餐,就停車買漢堡包給我吃,我已忘記了是什麼味道,只記得阿爸說:食完漢堡包便變做大力水手。過了幾日,我開始發燒,由華氏九十幾度一路燒到一百零四度,那時還是用水銀玻璃溫度計,水銀不斷膨脹,嚇得爸媽不敢怠慢,把我送到醫院急症室。

原來我感染了猩紅熱,那個年代猩紅熱是兒童殺手,幸好那時醫學發達,我服用了四環素(抗生素),病是好了,但之後長出來的牙齒缺少珐瑯質,又黃又小。每次提起那次大病,阿爸都說是食完漢堡包之後發生的。阿爸並不是說漢堡包出問題令我生病,只是時序上很巧合,將兩件無關的事連了起來。

當我看到這段Youtube片,竟然記起了這段舊事,我甚至覺得快餐店的裝修沒有怎麼變,就像四十多年前一樣。為了求證這就是我們當年幫襯過的「水手快餐」,我立刻將片段傳給阿爸,問他是否記得這間餐廳。

「係呀,石硤尾嗰間,我泊咗架車喺對面。」阿爸錄音給我。

太好了,原來「水手快餐」還在。我說:「阿爸,我下次返香港,一齊再去水手快餐食嘢囉。」

「我退休前揸的士經過石硤尾都見啦,不過呢幾年冇去,原來未執。」又一段錯音,不置可否。

如此留言,我們談了很多舊事,很懷念童年歲月,阿爸開車,我做跟車,闖蕩港九新界。不論如何,我下次返香港一定要幫襯這間老店,唯一的問題是:入五的我,身體不如以往,不能想吃什麼便吃什麼,還有什麼港式快餐適合我?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賀壽

一個月前探望老港僑公公婆婆,食飯時談到我剛過五十,婆婆問我是否八月出世,我點點頭。她笑說下個月輪到阿公。原來阿公九月生日,我就問幾號,到時我們跟阿公賀壽。婆婆婉拒,不想我們花時間,亦不想我們買生日禮物。我說,不如我煲湯,用自己種的魚翅瓜煲湯,當是給阿公的生日禮物?婆婆笑得燦爛說:「好,咁我燒隻鴨畀你哋食啦。」

特意落田收了些粟米,加上之前已收成的魚翅瓜,買了豬肋骨,加上從香港帶來的乾瑤柱、冬菇、南北杏和薏米,花了一個下午熬了一煲老火湯。切開魚翅瓜把核留下來明年再種,瓜肉蒸熟後拆絲,自種粟米非常清甜,不用加鹽,有乾瑤柱和冬菇的鮮味已經足夠。

準時六點抵達公公婆婆家,先送上生日花束,再送上老火湯,講一聲生日快樂、身體健康,兩老笑逐顏開。他們招呼我們到飯廳坐下,逐一把餸菜端到桌面:白菜豆腐、蒸三文魚、蘑菇炒牛肉、荷蘭豆炒雞肉、臘腸炒蛋,最後少不了的當然是燒鴨。

公公婆婆移英六十多年,今年八十多歲了,以前在英國經營中餐館。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聽他們分享以前做中餐的經歷。

「以前個廁所在屋出面,要行出去後園先去到廁所架!」婆婆說。

「吓,咁冬天咪好凍?去廁所屁股都結冰啦。」我瞪大雙眼說。阿公阿婆咯咯地笑起來。

「我哋以前好辛苦架,又要湊仔,又要做生意,我哋呢邊開工,幾個仔女喺樓上玩。邊有咁多Toys呀,好在我啲仔女都好生性。」思苦憶甜,艱難的日子總算過去了。「我哋唔畀佢哋去球場架,好容易學壞。」公公一臉嚴肅地說著。

這樣的晚餐,身體和心靈都很飽足,說著說著,差不多七點了。我說,又到Deal or No Deal時間。婆婆望一望時鐘,係喎,七點了,不如到飯廳傾偈。「要茶嗎?」阿公問。「不用了,謝謝,怕睡不好。」公公婆婆的習慣完全是英式的。

電視機是開著的,但我們都沒有看電視,只顧聊天。我問了他們很多在新界生活的童年往事。談到少年時,公公婆婆有如返老還童,滿臉童真。

婆婆拿出筆記簿,問我桑椹是什麼?我說是Mulberry,然後拿出手機Google圖片給他看。她問,這不是Brambles的Berries嗎?不是啊,樣子很像,但Mulberry是樹來的。

原來婆婆每天五時起床後便看中文Youtube,寫字認字,怕自己的中文退步。我真佩服他們,年紀大了,但保持著童心。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貓屎樹

開學了,三點半前便達抵學院,先取學生證,順道逛一下校園,探望那株沒什麼人留意的桑樹。久別重逢,還有些桑椹,我摘了一顆,放進口裡,滿口是香港之春的回憶。兩位戴著職員證的男士走過來,跟我說:Mulberry。我點點頭,心想:我知,我和桑樹是老朋友,不用特別介紹了。年紀較大的男士走到桑樹下,叫我揀些黑色的漿果吃,很清甜。我又點點頭,裝作什麼也不知道,但其實,我已經吃過了。

他示意我跟著他,說另一頭有一株Chinese blue bean的樹。他大概以為我來自內地,所以很熱情地向我介紹同樣來自中國的樹。他拉下樹枝,摘下幾顆淺藍色的豆莢,放到我手中。豆莢流出乳白的樹液,像漿糊黏著我的手掌。他說,可以吃的。看著那些淺藍色的豆,饞嘴如我,也不敢吃。記起了,去年園藝課,老師都介紹過這株樹,但名字不是Chinese blue beans,而是Dead man's  fingers(死人手指),另一個英國的Common name叫Blue sausage fruits(藍色香腸果),學名是Decaisnea fargesii。Fargesii的學名,源於法國傳教士Pere Farges,他在1867年被差派到中國,由於是博物學家,他在中國採集了很多植物標本,所以有Fargesii的植物,大多來自中國。話說回來,英國人的死人手指,中國人稱為貓兒屎、矮杞樹,果實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之效。

一棵樹不同的名字。看到什麼叫什麼是最簡單的命名方法,中國藍豆樹是最直接的。若加一點想像力,又或者曾經有過心理陰影,看到淺藍色的條狀東西,便覺得是死人手指。愛吃香腸的人,自然會看到一條條藍色的香腸掛在枝頭上。中國人最風趣,一邊叫那些豆莢做貓屎,一邊將其入藥和食用,這是中國人幽默的一面。不過,對於這棵樹來說,人類喜歡叫它什麼便什麼,貓屎也好、死人手指也好,它只管屹立於天地之間,吸收陽光、飽飲雨水,按時開花結果,懶理人間世。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二級園藝第一課

完成二級野生動物保育,回到園藝,就似歸家,還是喜歡跟植物打交道。

照舊討論同學拍的照片。導師H按照同學的照片引導我們思考,是完全的學生為中心,要很有學識和自信,才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

以是第一課的反思:

1. 同學E分享她在Sheffield火車站拍的照片,很多熱帶植物,大家都好奇火車站怎樣會有這樣的熱帶花園?同學七嘴八舌地提問,我則啞口無言。不只是語言障礙,而係我真係唔識問問題。

2. 今年英國的夏天非常和暖,連導師都話This is is exceptional,從未見過plum, damson和greengage掛著枝頭。我很幸運,今夏吃了超多堂茬水果。

3. 有同學是玫瑰專家。英國的玫瑰(加月季)品種很多,creeping, climbing, bushes, rambling...,點認?

4. Globe thistle(Echinops)刺球花可以吸引蜜蜂,又可以做Cut Flower。

5. Michaelmas Daisies(Aster)中文名叫紫宛,幾好聽。

6. 同學C分享花園的樹,大家都討論花園大樹對其他植物的影響。導師提醒,樹冠大就是花園的dominiating factor,會形成很多shaded area。

7. 導師一眼認出Creeping Jenny(圓型珍珠葉)、Sweet William(鬂苞石竹)和Good King Henry(菜藜),這些植物的英國common name其實幾得意,Jenny, William和Henry都是很普通的人名。另,Good King Henry應該是我在香港常見的小葉灰藜。

8. Bindweed和Morning glory都是旋花,究竟如何區分?

9. Lysimachia ciliata又叫Firecracker(炮仗花),但與我以前在香港常見的炮仗花完全不同。Creeping jenny和Firecracker有時都幾難分。


以前行花園,只覺Cyclamen仙來客的葉紋別緻,今日見到小花,一樣可愛。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抽血

來英國幾年,都不知抽了多少血了。

捐血五次,抽血至少六次,驗了很多問題,本來隱而未現的東西,變成一目了然的數字。

從好處看,是發現了膽固醇和血糖等問題,提醒自己為時未晚,還可以做些什麼改善情況。

例如少吃碳水和糖、間歇性斷食、多喝水、餐後運動等等,還有每天補充鐵丸、維他命D、益生菌、膳食纖細...。但有些問題並非自己能控制,好像血糖降了、膽固醇卻上升。我問醫生,是否要調整飲食方式?

醫生笑著說,能做的不多,與基因有關,你看來一切都很好,很多身體問題是遺傳的。然後拿出針筒問我,不如再抽一次血,先看檢查?

好的,我說。

醫生沒有戴手套、沒有在我的手臂消毒,我轉過頭,盡量不去想什麼壞事情。我不是怕被針扎,而是冇眼睇,只希望針頭沒有細菌/病毒。

抽了三筒血,醫生叫我回家等報告。好吧,反正我心意已決,不再加藥。我唯一的請求是:能能一次過取兩個月的處方藥?藥費越來越貴。

醫生善解人意,立即在電腦更改病人資料。我每個月可以省5鎊。這個方法是上個月南下探望KK時他告訴我的,感謝。

騎單車回家的途中,街道有些破落,一間寫著Cantonese style的chop suey(雜碎,即小炒),不知為何,我喜歡這種冷清感,就像灰色一樣在黑白之間,反而充滿創造力。

下午收到學院的電話,告訴我明天就要開課。對於這些突如其來的通知,已有心理準備,來英國快三年了,學會處變不驚,唯一要做的就是調動工作時間。


今日天色幾好,天氣預報週末開始有狂風暴雨。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走讀

讀大學時英文老師介紹我看《Remains of the Day》,Anthony Hopkins和Emma Thompson主演。

當時兩人當時得令,演技一流,加上電影改篇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中譯為《長日將盡》),所以叫好又叫座,耐何我文化根柢不足,只能附庸風雅,未能投入電影世界之中。

在英國生活,遊歷多了,對英國文化的認識深入一些,重看Remains of the Day(電影及小說),開始懂得欣賞其中的韻味。文化這回事,就如醇酒,不懂的人一口喝下,只覺其辛辣(我是其中之一),但對於懂得品酒的人來說,那就是醇厚的味道,或果香、或花香。

今日在海邊小鎮的圖書館靜讀《長日將盡》,講到Stevens開車離開莊園宅邸,駛向鄉郊,他說:「我的眼前是一片又一片層層疊皫畋野。遠處的平野上牲口點點,我猜想是綿羊。右側接近地平線處,我覺得看見了一座教堂的方形塔樓。」

那完全就是我三年前第一次從Bristol開車到Salisbury的感覺。丘陵延綿起伏,一望無際,那個方形塔樓就是改寫人類歷史的大約章(Magna Carta)的收藏之地,那時我冒名而至,為要一睹珍貴的歷史文物。

Stevens離開大教堂,回望教堂,看見「夕陽在那座巍巍尖塔後方漸漸西沉」。那正好是我三年前經歷的情境,十月抵達英國,中秋已過,夜幕提早拉下,小鎮多一份蕭瑟之感。

英國的景色美嗎?這是很多香港人討論的話題。初來英國,滿目田園風光,充滿異國風情,但日子久了,再好的也看膩,很多人又說懷念大城市的恢宏。不過,對我來說,牧野田園是百看不厭的。正如Stevens所說,英國「美得從容寧靜」,有一種「克制感」,不用大肆喧嚷,一切顯得安然。

離開圖書館,走到大街,我駐足抬頭看那些歷史建築,每一座都接近二百年的歷史,有些是愛德華式的紅磚屋,有些則是方方正正的大理石建築,山牆有不同的裝飾,Green man的神情面貌都不同,每一間屋都訴說一段歷史故事,可惜我仍未聽懂。

希望將來我不單能聽得懂這些歷史建築的語言,甚至能和它們交流、對話,在歷史的時空相遇。


22年10月,攝於Salisbury(港譯:梭士巴利)

紀念

今日讀到BBC History雜誌的一篇文章,談到中國抗戰勝利八十週年,作者提及一位英國探險家George Hogg冒死救出60名中國孤兒的事蹟(改篇為電影《黃石任務》),Hogg死後亦葬於丹山。作者說,不如在戰爭結束八十年之際,一起到陣亡軍人紀念碑獻上花束,這不就是最好的紀念方式嗎?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同聲同氣

校長七點左右便回校了,我們在教師休息室相遇。
她問我,未來一年讀什麼課程?
我說,園藝二級證書課程。
她瞪大了眼,問我是否想做Gardener?
不完全是。我說。以前在香港是教師,租了一萬呎農田和學生學習Permaculture。
我又說,在校長室看到The Last Child in the Woods那本書,很想借閱。
借去讀吧,她答得爽快。不過,我不好意思。
學校有個農圃,我一直想幫忙,所以告訴她,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當義務帶學生做園藝。
Oh really? 她說會跟副校長談一下。
隨緣吧,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想一試。

午後落田。
在這裡定居差不多三年,終於遇到同聲同氣的同路。
幾個月前才認識他,一個星期前的讀書會他有參加,今日約他到Allotment開田。
我們一邊聊天一邊除草,過去十多年我和他或許在街頭都碰過面,只是還未認識。
很多往事談起來,便有種「啊,原來你也在那裡」的熟悉感。
有些人,我們大家都認識,也有些留在故鄉的人,我們都掛念。
不講飲講食,也不風花雪月。貼地的話題非常窩心:
廿四節氣能否對應英國的天氣物候?
能否在這裡為故鄉做些事情?
如何在英國裝備自己?學農藝?學水電?
我把滿筐的車厘茄、幾隻青瓜和一隻魚翅瓜送他。
我先走,他問我:下次幾時見。
我說:下星期,找個時間飲杯咖啡再落田。
他微笑頷首,好的。

做完粗重農務,很餓。
近日發覺英國的Carvery很合我胃口,少量肉配上可以不斷添加的蔬菜,食飽也不會太有罪惡感,最重要是氣氛放鬆,價值也不貴,就當是給自己的奬勵。


開田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青春,拆遷中

看了一部偏門的日本電影,台灣譯作《青春,拆遷中》(內地譯《迷惘的終焉》),網路上很少相關的評論,我要到日本網站啟動自動翻譯,才大概知道日本人的觀後感,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觀感一般,覺得電影中的主角美濃部無病呻吟。不過,我覺得電影幾有味道,樓齡過百的大學宿舍(白河寮)五日後便要清拆,五個留守到最後的大學生逐一離開,住了十年的學兄美濃部將會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他最終又會否離開呢?

1. 其實導演都用心設計開場的部份,美濃部跟學弟學妹打牌,快要食清一色的時候燈泡壞了。他的背後還張貼著招募宿生的告示,但現實卻是他們將要離開。那個壞了的燈泡,成為了他思考的事物。不能發光的燈泡,還有什麼作用?一住便是十年,青春已逝,學弟學妹可以輕鬆走出宿舍、過打工族的生活,我又能如何?

2. 在學弟學妹的眼中,久住十年的美濃部學兄有一顆自由的靈魂,別人畢業便到社會工作,但學兄卻在大學宿舍過文藝生活。百年宿舍都要拆了,住了十年的學兄何去何從?別人看是自由,但美濃部大概知道,自己只是以自由的姿態、逃避腳踏實地的生活。自由與逃避,界線何在?

3. 學弟學妹一個一個離開,身為觀眾,我是有點替美濃部感到寂寞的,我覺得自己像是那些背棄了學長的人,留下美濃部孤身一人抵抗無情的發展。突然想起了達明一派早年的歌《十個救火的少年》,有些人對留下來的人亂說亂說,越說只有越遠。

4. 不能否認,電影中段是有些拖拉、不明所以的,買蛇肉吃火鍋、無端吵起來、淋啤酒浴等等,或者導演想營造一種青春放浪的印象吧,但正因為這些不連貫的情節,將大學生的理想和熱情刻板化,才導致電影未獲好評。

5. 雖然不應與大師比較,但大島渚的《日本的夜與霧》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才是我印象中充滿文藝氣息的日本大學生。電影有一段談到美濃部將學弟學妹在宿舍牆上的留言寫在筆記簿內,逐一點評,其實那一段很值得擴充和發揮,讓觀眾走進美濃部的內心世界,但導師捉到鹿沒有脫角,浪費了這一情節。

6. 畢業生的留言應該是電影的重點,可惜鏡頭轉得太快,我沒有看得很清楚。美濃部最後寫的也不錯,他先寫:拼命生活;然後加上:你們要;最後是:我慢慢走。然後壞了的燈泡發亮,他摔碎了燈泡,走出宿舍,開展人生。唉,這樣將美濃部定型,浪費了這個角色。如果導演可以放下判斷,將電影變成一個問號(而非感嘆號),應該好睇好多。

7. 最後,電影改編自舞台劇,有機會想睇下舞台劇對「青春」這個主題都咁judgemental。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公園漫步

很久沒有到附近的公園漫步
今朝呆在家裡讀書
陽光從飯廳的大窗射到客廳
不斷撩撥我心
叫我外出走走

吃過午飯放下書本
便到公園散步
兩年多前第一次到公園
只見樹冠參天
青綠酒紅的葉色
鋸斷鵝卵掌狀的葉型
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

今天重遊
多了一層熟悉感
好像見到朋友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Whitebeam, Holly, Beech, Ash, Horse chestnut, Elder...
我記得Whitebeam會在早春開繡球般的白花
Horse chestnut的葉片如五指
Elder的花和槳果都可以釀酒
Holly的葉片時而激烈時而溫柔
Ash的葉芽像樹枝的大黑頭
Beech的葉片是勃艮第的紅

入秋了
再過一次Indian Summer天氣開始轉冷
在寒冬忽至之前
要盡情曬太陽


對上一次遊公園,已是一年前的事了。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秋天紅菜頭

上年的紅菜頭被鼻涕蟲咬了很多洞
十月之後都冇再理
點知今年三月
帶著蟲洞的紅菜頭仍然未死
今年決定試下移紅菜頭苗
觀察它們能否過冬
九月初亦係種生菜的最後時機
唔知紅菜頭生唔生到
所以在疏落空位移種生菜
觀察與互動
建立屬於這片田的植植時間表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晨光初現

崇拜第一首詩歌
竟然係Morning has broken
我以前唔知係詩歌
以為係家傳戶曉的民謠

大學畢業在書店工作
舒琪導演介紹我聽Cat Stevens
Morning has broken就係其中一首
他溫柔的聲線給人無限的盼望
晨光初現
萬象更新
每次聽到Morning has broken的音韻
我都如沐浴在朝陽之中

在英國生活久了
看過Blackbird在溫室築巢
踏過露水凝珠的綠茵
在凜冽的寒冬迎接曙光
Morning has broken
每天都是新開始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會

第一次舉辦讀書會,大家都很投入,只不過我覺得自己講得太多,希望將來可以聽多些參加者的想法,特別是他們喜歡種植的原因。讀書會的目的,是透過交流共構shared vision,然後建立sense of community。

1. 有朋友早到,他有機電牌照,問我allotment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我說要問負責人,但這種意識,便是Permaculture中「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有朋友修讀建築,主動幫忙為allotment的設計和基建起稿,也有朋友在工作地方收集膠桶給我們用作收集廚餘,這些都是「分享多餘」的例子。我將Allotment的農產帶到讀書會與參加者分享,然後請參加者儲起廚餘給我在allotment做堆肥,同樣是「分享多餘」。讀書會後,很多朋友都說有時間可以到allotment幫忙,這都是因為分享多餘而產生的社群意識。因此,不論是金錢、農產、時間、知識、技能等,都是可以分享的東西。問題是,我們如何理解「多餘」?關於「多餘」的想法,涉及我們對「需要」及「擁有」的理解。「分享」亦不是「交換」,若我們「分享」出去的那刻,只想著可以「換來的」益處,那便不是分享了。關於「分享多餘」的部份,簡單的話可以參考塩見直紀的《半農半X的生活》,如果學術一點的話,可以一起讀《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2. 我不想讀書會流於空談,亦覺得大家都希望以實際行動回應氣候和社會問題,朋友在讀書會亦提出了很多實際問題,例如英國能否種菜心、如何增加泥土養份、怎樣善用自然資源等等,《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是一本易懂的入門書,不過這本書的例子是以日本的天氣和物候為參考,我們必須按英國東北的微氣候作調適。有朋友在讀書會期間便展示一張番茄苗照片,他們大約一個半月前在allotment取得番茄苗,種在室內,番茄現在開花了,我給他們一些提議,例如換盆及添加液肥。若取得番茄苗的朋友分享不同的種植方式,我們便能集思廣益、記錄經驗,寫一本英倫東北的《懶人農法》。

3. 讀書會之前我先到allotment收成粟米和蘋果,讀書會期間我讓朋友揀一條粟米,然後觀察他們和粟米的互動,有些立刻剝開粟米衣吃了、有些放在手裡把現,有些粟米顆粒金黃飽滿、有些則皮乾肉癟。他們問我為粟米能否生吃?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市場買的粟米是怎樣種出來的?我建議之後一起讀《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自然史》,討論粟米和人類文化和工業文明的關係。粟米與蘋果,看似是很平凡的農產,但在英倫東北,蘋果可說是不勞而獲的大地恩賜,而粟米卻是費神費勁培植的作物,蘋果樹是多年生植物,自足於天地間,粟米雖然快高長大,但作為四碳植物,種植過粟米的田卻會變得貧瘠。蘋果與粟米,分別代表Regenerative和Degenerative的過程。究竟是我們馴化了粟米,還是粟米馴化了我們?若將來有機會,我很想和他們共讀《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對國家形成的反思》。當然,我自己都要思考,究竟明年還是否繼續種粟米?

4. Permaculture其實非常重視「文化」的部份,即是人類如何發展出與環境互相調適的生活模式,那是漫長的「觀察與互動」的過程,涉及大量的Tacit knowledge。Permaculture的踐行者其實不斷模仿那些仰賴自然和大地的文化,並將Tacit knowledge轉變成可分享的實踐,即是codification的過程,成果集結成書,不論是David Holmgren的《樸門永續設計:原理與實踐》、福岡正信的《無III實踐篇:自然農法》及《一根稻草的革命》等。我將來亦可將英國的《Permaculture》雜誌的篇章傳給大家,從中吸取靈感。此外,我們亦要思考飲食習慣和文化與可續持生活模式的關係,醃漬和發酵便是沒有電力供應的前現代社會,為了延長農產品的食用期限而發展出來的飲食文化,我將來可以借日本電影《小森食光》作為例子,討論我們有沒有相關的飲食文化/習慣需要承傳。

5. 最後,有參加者補充了很多生物學、生態學、物理、化學等知識,那是我最弱的部份,將來若有需要,我亦可選些入門級的科普書與參加者共讀,此乃後話。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酒吧備課

踏入第四日,餘下的工作不多,行行企企,與其扮工,不如早些收工。騎單車到市中心的pub叫了一份Brunch,食還在其次,只想找個地方閱讀,為明天的讀書會做準備。明天一齊讀的書是Peter Morehead的《向大學自學設計》,我做了些簡單的筆記:

1. 分享多餘的倫理考量,與塩見直紀提倡的《半農半X》生活態度不謀而合,我們有什麼多餘的東西跟人交換?資源、金錢、時間、技能?這些交換的東西如何交織出生活的共同體?

2. 不要將種田與農業混為一談,種田是生活的技藝,英國人對Gardening或中國人對小農的理解,比較接近Permacultue中關於agriculture的精神,其中「文化」(culture)是關鍵的概念,即是透過種植,重新設計生活。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將生活從degenerative的狀態,恢復到regenerative的暢態。

3. 可能讀了Thomas Henry Huxley和Julian Huxley的傳記,我對於Bruner的文化教育學的理解好像又豐富了一些。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才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知識有些是外顯的、有些是內隱的、難以言喻的,我認為Bruner提倡文化工具箱的概念,是對應著內隱知識的傳授,即人如何透過文化活動,調適生活、改變環境。

4. 因此,觀察與互動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生活太多盲點,沒有充足的反思,生活很多時只是一連串「無思與被動」或「習慣與妄動」的過程。

5. 英國的Garden設計,可以用作討論人為與自然模式的兩個極端。Capability Brown的地景、維多利亞式的花園背後,牽涉多少與園藝工業相關的運作?

6. 觀察與互動,可以類比為中醫診症的過程,望聞問切,但我們必須具備問題意識,才會開始觀察,而後有互動。

騎單車回家的途中,被週圍過百年的建築吸引著,來英之後,被歷史建築物包圍,我很想讀懂建築的語言。建築,就是空間營造,定義著人和社群、自然,甚至上帝的關係。

晚飯前到朋友的後花園淋水,收成了番茄,把其中一盆放到朋友家的門外,之後到老港僑家作客,公公婆婆煮了豐富的晚餐:薑蔥蒸三文魚、雜菜炒牛肉、豆腐火腩、椰菜炒火雞肉。差不多七點,婆婆說要到客廳看Deal or No Deal,主持人說了些英式笑話,公公婆婆笑得燦爛,我卻抓不住笑點。公公婆婆移英六十多年,跟肉販討價返價,擁有Cash and carry的會員金卡(批出年份是1978年),和英國朋友食tea吃scone,真佩服他們能如此融入英國社會,我要跟他們學習。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洗車

十點左右收到同事短訊,問我有沒有興趣過大樓那邊一起小休嘆茶,我當然樂意。每次小休都是我練習聽力的時間,她們(是的,全部女性)以語速超快口音超濃的英文交談,還記得第一次閒聊,我不斷要說Sorry, Pardon請她們慢慢覆述一遍,差不多兩年過去,現在的聆聽能力改善了很多,能聽懂七成左右的對話內容。不過,我擔心文化和性別差異,所以說話非常小心,不像她們那樣好彼此開玩笑。其實,即使用廣東話交談,我都怕失分寸,避免妄語,所以在她們心目中,我很斯文有禮,是多做事少說話的人。

早上天晴下午轉陰,天氣預告午後會有雷雨。英國甚少打雷,我半信半疑,趁還有陽光,我趕著完成暑天要做的事:洗車。上一次洗車,已是復活節假的事了,五、六月很忙,七月開了兩次長途,車子飽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染上了一層灰,車窗不時還結了蛛網。我把車駛到後門,開了水喉,替車子沖了一身泡泡浴,洗完車,覺得暑天的任務總算達成了。

下午灑了一陣雨,把車身沖刷得發亮,之後開車到家庭診所見看護,討論驗血報告及後續行動,血糖水平雖然下降了,但膽固醇卻出奇地回升,連護士都覺得困惑,我的膽固醇問題與遺傳有關,即使戒口也無補於事,所以替我預約了下星期五見醫生。過去兩年,為了應付血糖和膽固醇問題,已經改變了很多生活和飲食習慣,我覺得已經夠了,盡人事知天命,能做的都已做了,其餘的事交給上主,抱持輕鬆的心、活好每一天,過有意義的生活,就好了。

坐在窗邊打字,灰藍天際閃了幾下。入秋之後,天黑得很快,秋分一過,就是夜的世界。長日已盡,一年容易又中秋。(後話:在香港時覺得新鮮無花果很貴,沒有吃過,這邊的新鮮無花果較便宜,一吃便愛上了,由於是高升糖水果,所以我會混和希臘乳酪一起吃,真的是人間美食。)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處暑了

雖然二十四節氣並不完全符合英國的天氣,但習慣了看節氣,所以現在仍會按節氣感覺季節的變化,就好像這幾天,按節氣說是處暑,即入秋之後,暑氣將盡,溫暖的日子快將結束。湊巧的是,上星期陰雨綿綿,盡是秋涼,但昨天突然回暖,藍天白雲,今早雖灑過一場雨,但下午陽光普照。一點放工後回家吃點涼菜,便外出走走,多曬太陽、吸收陽氣,為入冬做準備。

假期完結,朝早返工,學校空無一人,我昨天已將BBC的Podcast下載到手機,一連聽了梵高、流行品牌與文化、戰後經濟影響和近期關於難民的討論。有些東西是以前沒有留意的,值得記下:

1. 梵高是自學成材的,他透過臨摹進行不同的繪畫實驗,最終自成一格,可惜有生之年未受賞識。
2. 梵高的作品頗受日本畫風的影響,尤其是北齋的畫。
3. 梵高的畫亦結束了巴黎在繪畫藝術的領導地位。
4. 看過一些關於梵高的紀錄片和電影,但始終沒有讀過他的傳記。從香港帶來了余光中翻譯的《梵高傳》,將來要找時間好好讀一遍。
5. 應該譯為梵高還是梵谷?

1. 聽這個節目時不是很專心,明天要重聽。
2. Eugene Healy談到以前的品牌,會就社會問題表達立場,從而建立道德形像,亦能塑造消費者的價值觀。我想起以前在香港經常看到Benetton的廣告,United Colour重視多元(種族、性別、文化)取向,但近年好像都沒看到,網上資料說公司陷入財困。
3. 我喜歡的品牌有某些價值取向嗎?有的。簡單來說,就是山系、自然與原住民文化風格,有這些元素的品牌,我都特別喜歡。

1. 這個節目最好聽,如果我早些認識凱恩斯,我的歷史課堂應該更精彩。
2. 嘉賓就凱恩斯的成長背景,分析他反對《凡爾賽條約》並同情德國的遭遇。
3. 法國人的憤怒,源於一戰對法國的破壞,反之德國的工業重鎮少有受戰爭影響。
4. 從Indemnity到Reparation,戰勝國以另一種修辭方式向德國人追討戰爭責任。
5. 嘉賓最後提問:為何二戰後德國受到更大的懲罰,卻沒有一戰後的怨恨?
6. 就著美國總統Wilson的民族自決原則,嘉賓都有不同的立場。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一戰其實是「內戰」,美國的介入是否漠視了歐洲的歷史背景與現實考量?

1. 近日討論熾熱的問題:英國應否以酒店收容難民?
2. 政策源於1990年代末,為減低東南部市政府的壓力,中央政府將難民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其中蘇格蘭及英格蘭北部接收不少難民。
3. 市政府接收難民後,可向中央政府收取相關的資助,所以接收難民越多,市政府收到的中央資助亦越多。
4. 本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多為出租私人住宅,後來政府將住宿外判給幾個營辦商,便改以酒店收容難民。
5. 近一個星期很多地方都見到St. George Cross和Union Jack,由上年的街頭對抗到今年的國旗飄揚,由男性主導的反抗到女性的加入,英國的社會運動不斷變化。


手撕雞胸肉加入自種青瓜刨絲當作粉皮,加入麻醬麻油豆瓣醬涼伴,消暑開胃,最重要是低脂低碳水。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誰也誤不了誰

斷斷續續,終於看完Jane Austen Wrecked My Life。在英國生活,多遊了莊園古堡,讀英國文學時不只看到情節,還能更細緻想像人文風景,所以看到關於英國文學的電影,都想看一下,以補自己文學知識的不足。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女主角Agathe在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工作,醉心於Jane Austen的文學作品,活在現代、卻夢想著過去,生活如是,對情愛的態度更如是。

我2019年暑假到巴黎旅行,特別到書店朝聖,《Before Sunset》的場景在腦海裡出現,可惜我已過浪漫之年,不再妄想日落巴黎般的邂逅。電影引用很多文學金句,連音樂歌曲都有出處,可惜我才疏學淺,未能接得住所有書包。

電影開頭是頗吸引的,Agathe埋首書堆,尋找真愛,將對愛情的憧憬寄託於小說之中,她沒有想過作品受人賞識,甚至獲邀到Jane Austen的故居繼續創作。電影到了這裡,便有種拖泥帶水之感。在英國紳士與法國(疑似)情人之間,誰是真愛?或者這就是電影想說的:Jane Austen誤了我的一生。

電影當然充滿文藝氣息,莊園生活亦很超現實(我後來才知道那個英國莊園是在法國取景的),但電影欠缺說服力。
1. 沒有經過愛情生活的單身女子,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愛情小說?
2. 好了,就當Agathe是天才,亦得到愛好文學的父親所啟發,電影最少要交代Agathe寫了什麼吧,但電影由始至終都沒有交代她寫了什麼,只有在她回法國前加入一場戲,問英國紳士Oliver一些她寫的小說問題。
3. 除了一些錯摸和玉帛相見的尷尬,我看不到Agathe為何被Oliver吸引。我想多看些英法文化碰撞而產生的情愫,就如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等。
4. 令我最失望是最後的部份,拐了很大的彎說一堆「先窮後工」的創作道理。在我看來,Agathe沒有拿出勇氣去愛和被愛,用Jane Austen的作品合理化自己的軟弱,就如心理學者阿德勒所說,害怕失敗正是她半途而廢的原因。

因此,誤了Agathe一生的,不是Jane Austen,而是她自己。雖然電影拖拖拉拉,但我至少學到一些文學金句,配樂也好聽。還有結尾引用Jack Hirschman的詩:道路(Path)。
Go to your broken heart.
If you think you don’t have one, get one. To get one, be sincere.
Learn sincerity of intent by letting
life enter because you’re helpless, really,
to do otherwise.
Even as you try escaping, let it take you
and tear you open
like a letter sent
like a sentence inside
you’ve waited for all your life
though you’ve committed nothing.
Let it send you up.
Let it break you, heart.
Broken-heartedness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real reception.
The ear of humility hears beyond the gates.
See the gates opening.
Feel your hands going akimbo on your hips,
your mouth opening like a womb
giving birth to your voice for the first time.
Go singing whirling into the glory
of being ecstatically simple.
Write the poem.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魚翅瓜和西洋菜

上年四月去B城跟伯伯訪談,經過街市旁邊,有位華人女士賣自家種的菜,情況有點像聯和墟街市外擺賣的馬屎埔菜農,有兩樣農作物很吸引我,第一是大大隻的魚翅瓜,第二是長了根的西洋菜。我二話不說,把兩樣都買回去。到了朋友家,將魚翅瓜去核留種,把老了的西洋菜浸根。

一年半過去,魚翅瓜和西洋菜都在英倫東北落地生根。去年誤了時機,魚翅瓜開花結果之時,已到十月中,霜降把魚翅瓜仔都凍死了,西洋菜我也沒理,只放在朋友後花園的玻璃屋。今年吸取了經驗,四月在溫室培魚翅瓜苗,六月才移到田裡,由它蔓生,七月先開雄花,雌花緊接而來,八月頭便有收成,暫時收了十隻魚翅瓜。

以前在林村聽英國回流香港的老村民說,魚翅瓜在英國很易種,沒有果蠅問題,魚翅瓜自得其樂。不過英國人似乎不懂得欣賞魚翅瓜,對他們來說魚翅瓜的味道太Bland,他們愛喝的濃湯亦非魚翅瓜所能熬煮。要種的話,何不種南瓜?萬聖節將至,他們讓南瓜在田裡待著,越種越大,到萬聖節那天拿來做裝飾,萬聖節一過,超市甚至會免費送出賣剩的南瓜。

同樣地,西洋菜是英國本地野菜,俗名水田芥,但英國人愛生吃,喜歡那種Peppery的味道,所以他們絕不會吃在水池放養的西洋菜。我們則相反,生吃西洋菜味道太濃,還是喜歡拿來煲湯打邊爐,所以絕不介意把西洋菜種在池裡。我將半死不活的西洋菜從朋友的玻璃屋拿到Allotment,養在水池中,兩個月過後,西洋菜竟然返生,今年冬天若能用自家種的西洋菜打邊爐,便心滿意足了。

飲食文化非常有趣,食材與口味,孰先孰後?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入五

今日正式入五,點到要寫些什麼留個記錄。

一早起身見到阿媽和阿仔的message,祝我生日快樂、身體健康,我立刻回覆一句多謝,願大家都健康。不過,我寫多一句畀阿媽:「多謝你五十年前帶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後跟阿媽視像,見她面色唔錯,講了幾句便掛線。原來今日是阿婆的生忌(農曆),她趕著去跟姨媽阿姨食飯,她問我有冇興趣同一眾Auntie視像打個招呼?我說不要了,好尷尬。阿爸之後傳來吃晚飯的照片,我小時候經常和父母阿妹在那間茶餐廳食下午茶,在街市樓上、超市旁邊,印象中第一次食香蕉船就在那裡(話時話,來英之後才知香蕉船的英文是Banana split)。

坐在客廳回信給一位敬重的長輩,我告訴他今天是我的五十歲生日,不知十年後我又會如何。長輩下午回信,跟我說了一個春秋的故事,主人翁叫羊殖,故事中他並沒有正式登場,只是他的朋友趙簡子轉述羊殖的轉變。長輩說:我在他的心目中就如羊殖,他不知道我十年後會如何,但必然每變益上。看罷,我受之有愧。不過,很感謝長輩的鼓勵。

近日看書,一本圍繞著維多利亞時代博物學家對於「人是什麼」的思考,另一本書則關於哲學與生命問題,談到Stoicism的發展。雖然兩本書的歷史背景完全不同,但生物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但認真生活的人總會運用理性(reason)理解處身的時代,以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Stoic的哲人希望辨識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做能做的事、然後接受不能改變的結果,對貧病死皆一無所懼,做到心安理得的境界。而維多利亞時代的博物學家,在啟蒙運動之後重新思考人和動物的相異/相似性,並尋找人在自然的角色。我一邊讀、一邊思考:我又處身在怎樣的一個時代?我又可以做什麼回應時代的呼喚?教育、農/園藝、信仰反思、文化研究,興趣太多,沒有狐狸的聰明,又缺乏刺蝟的專注,好像什麼都完成不了。

下午吃過小點便外出走走,行街前先去朋友的後花園收成小番茄。突然記起朋友一年多前跟我談及Huxley的「陰謀」,我那時只認識寫《Brave New World》的Aldous Huxley,所以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近日讀的書,正好是Huxley幾代人的故事,所以好奇問朋友他之前說的是誰,他回覆說:Aldous Huxley's brother, Julian. He was a supporter of eugenics and was in favour of transhumanism. In many ways he was finding ways to understand and warp the human mind......Tavistock Institute is a front for social engineering, controlling the culture that is filtered down to us and made acceptable and normal as part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spheres we daily engage in. 我要好好記住朋友的reminder。書的第三部份集中在Human,到時再留意。

收完番茄淋完水,便開車到附近的Retail Park。過去一年多因為控制血糖的關係,體重下降、腰圍也減了,但從香港帶來的褲很多都不合身,所以我經常趁特價買些新褲。今日是三日連假的第一日,很多舖頭做特價,我買了兩條返工著的褲,雖然價錢便宜,但都掙扎了一些時間,畢竟購物這回事與低物慾的理想背道而馳。

回家放好東西後出門吃晚飯,我住在這裡兩年多,只幫襯過一間英式酒吧,但上星期一位香港人街坊介紹我住家附近的一間中東燒烤店,傳來烤魚的照片。好吧,趁生日試一試。我不懂食評,對吃也沒有什麼要求,只能說一句:真係幾正。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海岸的日落

青年旅舍備有廚房,五點左右,住客落到餐廳,開始預備晚餐。中式、意式、南亞式、美式,各處飄香。我簡單煮了冬蔭功雞河(白切雞是早一天在利物浦吃越南菜的剩食、冬蔭功河粉是M&S的出品,所以我只是買了包心生菜),吃過晚餐,便到海邊走走。

時近黃昏,遊人已散,商店亦已關門,斜陽映照古堡,非常夢幻。浮雲染上金邊,海面閃著銀光,我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在意大利一個海邊小鎮看日落的情境,那個小鎮叫Sorrento,以海妖(Siren)而命名。那是我第一次歐遊,行程最後一站,看著日落,百感交雜,人生走到交叉點,不知如何走下去。想不到十多年一晃而過,如今天站在北威爾斯的海岸,很多以前覺得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消失了,有些以前覺得重如泰山的事情,如今輕如鴻毛。走吧、走吧。

經過古堡下的鐵索橋,迎面而來一位遛狗的本地人,四目交投、相視而笑,相逢何必曾相識?回程路上,遇到在青年旅舍工作的女士,帶著兩位年幼的兒子上山,兩手抽著滿滿的雜貨,我問她是否需要幫忙?Need a hand?女士答謝,笑著回覆不用了,每天如是,已經習慣了。

海風吹來,非常舒爽,雖說是熱浪,也不過二十幾度,汗也沒流,我沉醉在山水風情之中。我還未參觀城堡,將來必會重遊小鎮。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不期而遇

在利物浦的酒店check out,職員循例問我是否滿意旅店的環境,我回答非常滿意,還說如果知道這個城市如此有文藝氣息,我應該多留幾天。其實,早一日在酒吧的咖啡機,亦有一位本地伯伯問我是否喜歡利物浦,我說喜歡得不得了。他想不到我如此雀躍,驚訝地說覺得這是一個很悶的城市。幾個月前聽Premier Christian Radio的Podcast,主持人談到信仰最中一個最大的危機,就是familiarity,因為太過熟悉,一切了然於胸,即使有神蹟發生,都覺得理所當然。其實生活也是一樣,再好的食物多吃了便索然無味,再好的地方住慣了的覺沉悶。所謂小別勝新婚,很多香港人來到英國之後,反而更熱衷於尋找香港的小食和街景,即使一條在英國尋常不過的行人隧道,但鋪上了白色瓷磚,都暫時令香港人覺得自己置身於故鄉的一角。

開車一個多鐘頭,駛過北威爾斯的邊界,英文字母拼湊成我不懂發文的文字,威爾斯文在上、英文在下,我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習慣看路標,經過大橋小橋,來到了綺麗的北威爾斯小鎮,壯麗的城堡映入眼簾。時值正午、波光粼粼,海潮輕輕拍岸,五顏六色的小艇閒放在泥灘上。我的香港人老毛病又發作了,一時間覺得這個地方好像石澳,又覺得有幾分似梅窩,好在那座雄偉的城堡提醒我,這裡是英國。

上一次住到青年旅舍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剛過三十,窮遊意大利,想不到快將入五之際,還有資格住到青年旅舍。在網上付款的時候,我還猶豫是否要年齡證明,又或者要青年旅舍會員證之類(我二十年前為了入住意大利的青年旅舍,特意到石硤尾青年旅舍辦證),好在這間青年旅舍沒有會員限定,只是位置不太近鎮中心而已。

我沿山路開到青年旅舍,三層高的白色建築,好像梅窩的白普理營,走進旅舍那刻,有點年輕時去宿營的感覺。下午兩時多,還未能check in,我泊好車,用走的逛逛小鎮。小鎮以前是北威爾斯的防禦要塞,城牆如盤踞在山腰的蝮蛇,蛇頭就是堅固的堡壘,鎮守北威爾斯海岸。我沿城牆而走,田野山色盡收眼底。拾級而下,不用二十分鐘便到了小鎮的大街,熱浪之下,海水氣息撲面而來,有點地中海小鎮的風味。

當我正沉醉於異,國風情之際,聽到了熟悉的聲音,街的對面看來是從故鄉而來的遊客。為了確認自己的直覺,我走過對面街,她們正以廣東話交談,其中一人轉過面,原來是我認識的,她輕呼她的名字(心裡仍有半分擔心認錯人),她一看到我,瞪大了眼,說:「怎樣你在這裡?」我說來旅遊,我反問她:「你又來旅遊嗎?」她笑一笑:「我住在這裡。」

不期而遇,滿是驚喜,大家交代一下近況,分別之前她邀請我到她的花園看看植物的情況,並一起吃晚飯。她和先生預備了豐富的晚宴,烤羊排、焗豬扒、青瓜意粉沙律、香煎大蝦,我參觀花園,看到幾株很熟悉的植物,那不是紫蘇嗎?來英國之後一直想種紫蘇,但不確定英國氣候是否適合,所以沒有訂購種子。跟紫蘇不期而遇,是第二個驚喜。朋友說,紫蘇是香港人鄰居送的,很好種。

那個晚上,我們輕談淺酎,大家都喜歡種植,交流了很多園藝心得,離開之前,我拿了兩株紫蘇、一大袋自家種的Greengage,並她種在門口的蘋果。希望紫蘇在英倫東北都能開枝散葉。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在英國看見高雄

昨日抵達利物浦已近四時

走到海邊很多博物館和藝術館已關門

今朝提早出發沿大術走向海傍

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令我目不暇給

雖然在Youtube惡補了英國建築史

大概知道什麼新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愛德華時代等等

但親眼目睹還是不知怎樣形容

只能講些好宏偉好靚好有氣派的簡單形容詞

以後真的要邊讀邊走

訓練自己的審美能力


抓緊時間 第一站先到Museum of Liverpool

博物館從石器時代開始 沿羅馬時代到Anlgo-Saxon

再到中世紀及近現代 直到工業革命利物浦最輝煌的時期

當然少不了足球各音樂 還有多元社會的群像

印象最深刻是策展人對敘事的開放性

提醒參觀者博物館的「故事」難免有偏見

歡迎參觀者提供意見 讓館方修正


離開博物館便走到旁邊的Open Eye Gallery

剛好是利物浦雙年展的展覽時間 題為Bedrock

拿了小冊子便按圖索驥

看到其中一位藝術家是廣東話併音的名字

還有另一位大概是來自台灣的

走馬看花過完中年的文青癮便看看Albert Dock的文創店

遊人坐在碼頭邊享用午餐

海風送爽 艷陽高掛

食客怡然自得

我只是走走看看便很滿足了


我走到The Blue Coat當代藝術中心

看了幾個藝術家的作品

有些關於生態有些關於難民和身份

聽到走廊盡頭傳來隱約的華語聲音

我尋找聲音的源頭走上二樓

看到台灣藝術家張致中的作品

一大幅的高雄牌坊就在眼前

就如我昨天第一次站在利物浦的港口

覺得兩個港口城市有著家族相似性

那是我駐足最久的作品

在利物浦聆聽高雄港的故事

有點時空錯置之感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風之後

來英國生活之後已經沒有什麼旅行癮

這趟旅程也是臨時才決定

本來星期日出發

怎知風暴來襲

掛心田裡的粟米

亦不想開長途車

想到去旅行都可以很累

放假唯一想做的

就是呆在家裡什麼也不做

如一位英國同事打趣說

Very busy doing nothing

想不到來到利物浦的第一晚

便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可能是風後的氣氛

英國夏天的風一點也不暴

風大了點但陽光普照

市面很恬靜

我算是幸運吧

有很多東西想看

舊物文青店、二手書店、藝術館、博物館、文創店

只恨自己之前沒有好好做功課

訂兩晚酒店時間亦太少

還好這樣去旅行不用出國

跟以前去旅行要搭飛機是兩回事

這大概亦是來英國生活的又一個好處



旅行的感覺

初訪利物浦
處處驚喜

當然看過電視台的旅遊節目
介紹利物浦的名勝古蹟
亦知道利物浦雄霸英超
但這些都不是吸引我的原因

或者
沒有期待反而是最好的
唐人街附近的路牌寫著繁體中文
這城 是歐洲第一個華人的聚居地
華人海員落地生根

喜歡這個城市的雅俗共賞
兼收並蓄
大型場與文藝小店共存
古典與現代建築並立
街角小店 帶著濃濃的文藝氣息
各國美食 在大街散發異國風情

某一刻覺得自己身處東京的海濱
或是神戶的海傍嗎
走到碼頭 似曾相識
勾起我高雄的駁二回憶
不論何地 海邊城市有著家族相似性

本來只將這個城市當作旅行的中途站
但走著走著
竟想在這裡停駐下來
幾年來
第一次有旅行的感覺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僑居

重讀余英時先生的回憶錄

羨慕他在異鄉仍能沉醉於故國的文化懷抱

然大概只有余先生這樣出類拔萃的學者才能聚到相同氣質的人吧

讀後意猶未盡

又找出《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

2006年由廣西範大學出版

想不到二十年前的中國

思想和出版比現在開放多了

讀到李陵《答蘇武書》的「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便想到詩經的〈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 就是採集野豌豆

看著豆子發芽成長

豆莢結滿枝頭

然後變老變硬

由物觀我 人生從盛轉衰

感嘆說「昔我往矣,能不依依」

又想起詩篇73篇

雖然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 漸漸的衰退

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

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

既是文化鄉愁亦是天國想像

在故鄉也好在異國也好

種一株豌豆

細味人生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騙了

愛子情切
錢就這樣一去不回了
覆水難收
幸好不算大數目
昨日還在讀“兩刃相交”
某些事情發生了
千鈞一髮無所躲閃
能否看得化轉得念
就在一剎那間
事情發生了
最重要的是照見自己
有多少我執
能目空什麼
最重要是分得開哪些是身外物
哪些是心裡不能少的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書的盛宴

第一日唔使返工
七點未夠就起身
食個簡單的早餐
做運動
看BBC的節目
講人類的歷史
然後開始閱讀
找回余英時先生的回憶錄重讀
評五四和新文化運動
講中華文化的根柢
突然想起林谷芳的“兩刃相交”
又從書架中找出來
旁邊放的是他弟子薜仁明的“孔子隨喜”
順手放在案上
讀而思
暫停的片刻處理昨日收成的紅加侖子
把滿滿的一盆煮成果醬
還有一大袋羽衣甘藍
焗製成蔬菜脆片
有機無添加
這是我等了許久的慢活日常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恩典多奇異

朝早聽podcast
牧者談到Philip Yancey的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是必讀之書
多十多年前讀很多Philip Yancey的著作
落田之後多讀些土地靈修的書
便放下了Philip Yancey 
想不到今日帶考察活動
在二手書店看到此書
付款時收銀姨姨看著我
說這是一本好書
我說Philip Yancey的著作都很有啟發性
這本書是podcast的牧師推薦
有緣看到便買了
她好像遇到知音人一樣
笑意盈盈
願我Good Day
我亦很感動
人與人的相遇
不用多言
一個眼神一句祝福說話
便是恩典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凍飲

好耐冇飲冰咖啡
我的意思係有“冰”的咖啡
英國一年有三季都偏寒
熱飲放一陣已經變凍
難得今日夏至有27度
仲有朋友請飲咖啡
一於唔客氣
來一杯冰拿鐵
望著熙來攘往的街頭
幻想自己到了台灣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日光之下

今日不用監考
做完早更回家食早餐做運動
之後讀書回電郵
窗外陽光普照
室內涼風陣陣
有如開了冷氣
非常舒適

偷得浮生半日閒
看了一部日本電影
叫“晨時空虛的我”
講一個裸辭的年輕女子
在便利店兼職
對前路一片茫然
不敢告訴父母自己辭職了
活在愧疚自責之中
然後不同的相遇
滿懷大志的同事
遭人白眼的大學生
單親的中學同學
大家的生活都有自己的難處
但如女同事所說
光是起床後可以工作這回事
已經很幸福
又或者中學女同學所言
沒有人是完美的
大丈夫(用日文念)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又相識
沒什麼大不了
是一部清新又療癒的電影

下午踩單車返工
日正當中
外面的氣溫升至27度
真好
還記得去年夏至
我仍在抱怨為何日照最長的一天
仍然寒氣迫人
終於可以穿上從香港帶來的短袖衫
盡情同陽光玩遊戲
當本地人個個曬得面紅耳赤叫苦連天時
我一派怡然自得
有點顧盼自雄

只是今天收到一個很壞的消息
想到約伯
求主眷佑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睹物思鄉

參觀穀倉
浸沉穀海之中
將小麥、燕麥和大麥握在掌心
嗅著田野的氣味
卻懷想稻米的種種
一葉插秧收割的日子


走進豬舍
又想起古洞的豬場
帶著學生跟豬農訪談
一陣陣的豬糞氣味撲面而來
但置身農村之中
一切又如此自然

走進牛欄
乳牛和牛仔伸頸吃草
怎及得上貝澳水牛的自在?


睹物思情
都在回憶中

真熱浪

今日終於不用穿外套出門
一件短袖衫
在和許的陽光之下漫步
突然收到學校的電郵
說今天小熱浪
請我們務必把窗戶打開
也不用學生穿校褸
適時讓學生喝水
如臨大敵
怕學生在課室暈倒
其實
現在只是17度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小熱浪

風和日麗
涼風送爽
睡在從香港帶來的草席
穿單衣、蓋薄被入眠
第三個在英國過的春天
小熱浪帶來熟悉的溫暖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草莓花

返完早班落了田
晴空湛藍 陽光將溫室蒸成桑拿
立刻將苗移到田裡
蓋上雀網
施肥灌溉
士多啤梨開白花
以前在香港從沒成功種過士多啤梨
期待白花能變成紅莓的那天
粟米蓄勢待發
今個星期六將所有粟米移到田裡
希望今年提早培苗
會有更多收成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刺蝟

以前儍儍分不清箭豬和刺蝟
雖然兩者都有刺
但完全不同家族
Isaiah Berlin以刺蝟和狐狸比喻兩類型的知識份子
狐狸觸類旁通
刺蝟專心一事
英國人愛刺蝟
牠是野生生態的指標
學校門口都豎立了路牌
提醒開車人士減慢車速
留意路面
若看到刺蝟
請讓路
狐狸我看過了
但一直沒機會見到刺蝟
放工返屋企的途中
我看到一隻像鼠的東西橫卧路邊
修讀野生生態的我
立刻放下單車看個究竟
原來那是死去不久的刺蝟
想不到我在英國第一隻看到的刺蝟
是死了的刺蝟
願牠安息
關於刺蝟
可收聽以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