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分別心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淑女單車
朝早開車往南走,送朋友到海邊小鎮買花。
朋友買花,我在長街閒晃,空蕩蕩的街頭,看見一間破落的舊物店。
門外泊了幾輛單車,我好奇走入店內問老板單車是否賣的。
老板以濃濃的東北口音跟我說,是的,還有幾輛在店內。
走過放著塵封古董打字機和傢具的走廊,店的盡頭放著一輛黑色的淑女單車。
我一直鐘情淑女單車的款式,Step-through而不用Step-over/ cross-over,可以挺著腰騎單車。
我問老板,英國男仕會騎淑女單車嗎?
老板咧嘴而笑,明白我的意思,跟我說:放心,沒有會留意你的。
我用65鎊價錢買了這輛二手單車,下午立即踩返工。
覺得自己好像化身成日劇的角色,挺直了身、騎著單車穿街過巷。
又如杜琪峰的《文雀》裡的城市浪遊人。
裝上了倒後鏡、Kickstand,再買兩條單車鎖(不想再被偷了)。
有失才有得,舊的被偷了,才會遇到這輛淑女單車,我的Dream Bike。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詩生活
有兩部電影在這一年經常在我腦海出現,第一部是Wim Wenders的《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2023年),第二部是Jim Jarmusch的《Paterson》(派持森,2016年)。Wim Wenders和Jim Jarmusch都是知名導演,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是社會的基層人物,Perfect Days的主角平山是東京的清潔工人,而派特森則是巴士司機,兩人生活平平無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Wim Wenders和Jim Jarmusch卻將如此平淡的生活拍得很有詩意,Paterson更被視為充滿靈性的作品,主角雖然開巴士,但每到午飯時間,他便獨自坐在公園一角,看著流水寫詩。清潔工平山清晨出門,在車上開著的是八十年代的美國搖滾樂,晚上讀的是日本文學著作。這兩部電影或多或少反映我的內心世界,在常規之中尋找詩意的生活意味,為靜好的歲月賦予意義,不至令生活成為不能承受的輕。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春分暖陽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係愛呀,哈利!
野生動物護理的第五課,關於動物行為,終於捱過第一階段的生物理論課,叫做勉強能應付功課要求,現在開始學習觀察動物行為,我拿著四份觀察表,蹲在小型哺乳動物的培育室,觀察一隻叫為Harry的老鼠的活動,每三十秒便要做記錄,寫下牠正在做什麼,例如刷毛、啃咬、跑跳、進食、睡覺,此外,我亦要觀察牠有沒有社交行為,例如替同伴刷看、互相依偎、打架等等。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如此專注地觀察一隻老鼠半小時,表面上看來很悠閒,但其實腦袋非常忙碌,我一邊觀察一邊分析行為背後的意思,並決定那些行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例如,我一開始近距離觀察Harry,牠不斷站起來東嗅西嗅,我的出現引起了牠的好奇,所以老師叫我站後一些,動作放緩,讓Harry回復到「自然」的行為模式。差不多十分鐘之後,Harry才不理我,繼續自己的生活。在我觀察牠的半小時,牠很多時都避開同伴(是的,哈利波特的朋友Ron和Draco),自己躲在一角,或在吊床上發呆。半小時之後,我拿著觀察報告問老師,Harry是否有點「不正常」?老師同意我的分析,Harry只有幾個月大,是隻初生老鼠,活動能力應該很強,我們要持續觀察Harry的行為,若問題持續,代表三隻小老鼠之間可能出現欺凌問題,飼養人員便要介入處理。
這是很有趣的體驗,不過對我來說,並非全新的經歷。不論是做口述歷史訪談、教育學研究,甚至種田,我一直運用觀察搜集資料/資訊,然後分析和解釋,特別是做教師的日子,我們便要不斷觀察和跟學生互動,只是學生會用說話解釋自己的行為,而動物則不然而已。這就是自然(Nature)和文化(Culture)的分別,人與人之間沒有單向的觀察,社會就是不斷互相觀察和影響的過程,現在溫故之新之餘,還要保持自己的觀察力,待將來要用時不會生疏。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餐廳外食
自去年知道自己身體出了小毛病,我便很留意營養標籤,買餸用膳都會看碳水和糖的份量,外出用膳難以減碳水減糖,所以我盡量會在家用餐,但有時候避無可避,便會找一間餐廳,叫一杯無限任添的熱飲(不用兩鎊),吃自備食物,而英國最平民的Pub,便是連鎖經營的Wetherspoon,有些香港人稱Wetherspoon為英國的大家樂,我非常不同意,覺得貶低了Wetherspoon的格調。雖然Wetherspoon是連鎖經營、有固定的餐牌,有些本地人亦調侃Wetherspoon的食物都出自微波爐(我不敢苟同),但每一間Wetherspoon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這間連鎖食店很多時會活化歷史建築物,保留原有風格,讓客人感受地方特色。因此,我到不同的地方,都會先看看有沒有Wetherspoon,有的話便點些吃的,然後了解那些建築物和地方歷史。
由於Wetherspoon很大眾化,又可以用手機落單,英國人又少管別人閒事,大家自顧自的,有人獨坐一角睇波,有一大班人喧嘩,各不相干,我便邊喝熱飲,或點一些低糖低碳水(如雞翼)的小吃,邊吃自備食物。我自備的大多是蔬菜、芝士和全麥麵包,這都是Wetherspoon沒有提供的食物。我昨晚如常地走到一間Wetherspoon,點了熱飲和小吃,便拿出蔬菜享用,怎知侍應送餐時看到我正在吃自備餐盒,便很不屑地告訴我餐廳禁止食用外帶食物,我連忙說sorry,她白了我一眼便離開。我將蔬菜盒放到袋裡,好像小學生考試時出貓的感覺,很怕被老師發現。其實我知衰的,香港的餐廳都禁止外帶食物,餐廳打開門做生意,我應該尊重,只是我一直心存僥倖吧了。我回家後翻查飲食條例,原來英國餐廳禁止外帶食物,除了生意因素之後,還有衛生條例的限制,客人在餐廳進食後出了問題,餐廳是要負責的。我以後會尊重餐飲禮儀,在外面食完自備食物才進到餐廳的了。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水仙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生態與多元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單車竊賊
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旁觀的視角
朝早聽新聞,全城熱血,昨晚紐卡素對阿仙奴,主客兩場加起來贏四比零,決賽於溫布萊迎戰利物浦,但我不是球迷,未能分享他們的喜悅。我突然覺得,來到英國之後看很多事情都用了另一種視覺,少了情感反應,多了旁觀的思考。我是個旁觀者嗎?不完全是,很努力投入生活、融入社區,但不再像在香港那樣擁抱某種觀點與立場,也沒有那種切身感,會退後一步、甚至幾步看事情,更留心聆聽和自己立場不同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想法,有時候這反而能看清整幅圖像。難道這就是disengaged嗎?
今日行程排得很滿,早更回家便要煮定晚餐,切洋蔥、刨蘿蔔,刨蘿蔔皮的時候想到以前這個時候,收成甘筍後把靚的送給學生或拿到農墟,瘦弱的留來自己吃。搞了一個小時才走出市中心吃個無限添飯的Brunch,傳統的英式酒吧很和暖,坐在窗邊,看了兩章水滸傳,買些雜貨,便到大會堂聽共融政策的講座。
讀到林沖被逼上梁山,施耐庵寫道:殺氣侵人冷,悲風透骨寒。中國文學用字精練,十個字已經充滿電影感,我覺得梁山這個法外之地,就像百年前大嶼山,撈家也好大天二也好,都能在嶼南的村落搭一間草蘆,隱居其中。
聽講座後踩單車返午更,本來想將單車推過商場,但一入門口即被保安叫停,我問推也不行嗎?保安直截了當地say no,感覺像回到香港。放工時天還亮,氣溫又跌到一度,呼出了寒氣,幸好我不是林沖。我愛看光秃秃的樹椏,天空是一片畫布,寒枝簇簇刺長空,真美。
五年前今日,農曆新年假期快要完結,洗好所有學生的水鞋,等待他們再到農田,然而疫情來襲,復常無期,一等便差不多一年,才見到學生戴著口罩、穿上水鞋,踏入田間。
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文化的力量
昨夜大雨,今早出門車窗結了薄薄的一層霜,午後天空放晴,碧空如洗,處處聞啼鳥,充盈初春的氣息。
離開香港,仍離不開高鐵與三跑的爭論,發展與保育是永恆的問題(AntiSocial - Bats v trains - BBC Sounds),最重要的能夠公開討論,媒體是程序公義不可或缺的一環。不過,工黨政府打算立法限制社會對基建的司法覆核?
雖然因為工作關係,未能報讀二級園藝課程,但自修之路未斷,英國很多自學的資料。以前以為Gardening只是關於種花,現在才發現自己孤陋寡聞,園藝包羅萬有,種樹種菜都在其中,甚至地景設計都與歷史和想像息息相關,希望將來能多到National Trust的花園,學習地景歷史和藝術。
初來英國以為Parsnip(歐防風)是青蘿蔔的一種,用作煲湯之用,只覺口感和味道欠佳,個多月前看到本地人的做法,切片氣炸,滋味無窮,有薯條的口感和番薯的清甜,最重要是低升糖食物,滋味無窮,自此之後,我愛上了Parsnip。
演算法真可怕,就像我肚裡的蟲,近日不斷建議我觀看莊子學說的短片,碰巧我讀到伊壁鳩魯哲學的部份,覺得兩者有相似之處,同樣思考亂世自處的智慧,在紛亂之中安享自由。當然,這只是印象,要深入思考分析才能分辨兩者差異。
2016年今日,身在台中,已忘記書店名稱,參考拍照地點,大概是新手書店吧,當時被書店的標語吸引,今日重看,仍然相信文化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海邊遛狗人
聽完Arts and Ideas的Podcast(BBC Radio 4 - Arts & Ideas, Diaries),覺得日常生活無論如何平淡,都想留些記錄。
早更放工看到晨光,午更放工仍見斜陽,心情特別開朗,一派立春的氣息。今日雖有陣陣春雨,仍能踩單車返午更,這半年常以單車代步,已摸索到比較安全的騎行路線。上斜時,會想起劉偉元。踩單車的自由,非開車所能取代。用兩腳驅動車輪前行,那種自主的感覺,有時雖然吃力,但節奏完全由自己操控,那是最自在的。以前讀謝旺霖的《轉山》,已經覺得很厲害,想不到劉偉元一個人身兼騎行、攝影與剪接,其展現的航拍畫面非常震撼,不能否認,對於某些認知,我要重新檢視。
早上送朋友返工,看到這個畫面,立刻想到德國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海邊孤僧(The Monk by the Sea),隨手拍下,如此剪影,心無掛礙,令人神往。
去圖書館途中收到學院的電話,通知我已獲取錄,下星期開學。能夠進修Wildlife animals care當然興奮,但都擔心工作太多,加上讀書的話朝六晚九,未必能應付。在圖書館看書時,又收到老師的短訊,問我有沒有興趣再做口述歷史研究,我點止有興趣,簡直是喜出望外,只是我身在英國,如何能做香港的口述歷史?要再想方法。
《水滸傳》讀到第九回,很多血肉橫飛的暴力場面,在一個沒有公道和公理的世界,個人安危只靠權貴和力量。忽發奇想,水滸傳的英雄與希臘神話的英雄有何異同?
近排多讀了古典希臘哲學,又聽了不少哲學Podcast(In Our Time - Socrates in Prison - BBC Sounds),我對Socrates, Plato和Aristotle的政治理想的理解又深入了。昨天大家都談某台灣女藝人突然病逝的新聞,大家都在談論,原來死亡悄悄靠近,誰不怕死?Socrates將Hemlock(一種毒藥)視為解藥,幫助他的靈魂脫離肉身的囚禁,能到冥界與Hades和Homer辯論,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死亡只是一場Passage。
一連幾日煮了些新菜色,其中當歸羊肉湯和客家黃酒雞的味道都很錯,讓我嚐到台南羊肉鍋和香港醉雞煲的味道。
原來2009年的今日,我到了韶關,看余靖和風采堂的歷史古蹟,當時還有些騎樓古厝正在拆卸,我在帽峰公園附近吃了荔枝柴火烤的燒鴨,那幾年我走訪了不少古鎮。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Take this moment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安息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迎新不送舊
醒來時天還未亮,入冬後長夜漫漫,昨夜不算早睡,大概十點吧,剛入睡之際被一陣陣的煙花聲吵醒,轟轟隆隆響個不停,半夢半醒之際還以為身在林村,村民放爆竹除舊歲,清醒一些才意識到自己還在英國,街坊放煙花迎接新年,我都忘了今日是新年的第一天。
早上醒來還是天昏地暗,冬至前後長夜漫漫,無法靠晨光判斷時間,究竟現在是幾點呢?望望鬧鐘,五點四十分,仍然是假期,其實可以再睡片刻,然而習慣了早起,早上的時間人特別精神,不用返工,悠閒地沖一杯咖啡,一邊拉筋、一邊聽歐麗娟老師談《紅樓夢》,頭腦越發清醒,身體也暖和起來。
透過飯廳的玻璃窗,望著夜幕拉開,換上漸次變化的藍,天空從深藍、灰藍變成蔚藍,若雲層不算太厚的話,陽光綻射而出,將銀白的雲染上金邊,晴空一時轉成澄藍,海鷗拍翼展翅,巡遊空中,一派怡然自得。做完運動、聽過文學課,便開始讀書。在這個聖誕假期我一口氣讀了幾本英文書,都與文史哲相關,為了應節,也看了幾部聖誕電影(The Nativity, Love Actually, The Holiday),有點像以前看賀歲片的感覺,總之是發放佳節的正能量,有研究說看這些聖誕電影會令人愉悅,也是的,雖然電影橋段千篇一律,但某些情節又會令我會心微笑。例如看到Love Actually的Liam Neeson鼓勵仍在讀小學的兒子勇敢向暗戀對像表達愛意,又或者Kate Winslet同時與Jude Law和Cameron Diaz通電話,其中的錯摸令我捧腹大笑。
踏入新一年,還是替24年做些盤點吧,先回顧一些完成的事:
一,讀完《紅樓夢》和《細雪》,還有些文學作品,如蕭紅的《生死場》和谷崎潤一郎的著作。今年會繼續讀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文學,希望能多讀些英國文學吧。
二,寫了一年的網誌(從48歲生日到49歲生日)、十二篇談教育的文章,還有些英國種植分享。未來一年有另一個書寫計劃,所以會減慢更新這個網誌。
三,完成了一年的園藝課程,復育了朋友的花園,亦開闢了港人組織的農圃。雖然報讀了另一個生態課程,但未知會否取錄,亦有點擔心自己的時間未能應付。未來一年我希望能多種些蔬菜、增加收成,與此同時兼顧本地生態的需要。
四,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大致穩定下來,生活習慣亦隨之而改變,比以前早睡早起和有規律,未來一年有些新的工作任務,有點像以前在香港做的歷史文化導賞,未來一年我要多讀些書,深了認識本地的生態、歷史和文化,學以致用。
五,昨曰除夕,我才驚覺一年沒搭過飛機。以前在香港,一年幾次外遊是閒事,去日本和台灣就如回鄉,所以自大學畢業以來,我從沒試過一年不搭飛機(可能03年沙士時也沒有吧,忘記了)。然而,24年一整年我都沒搭飛機外遊,英國地域差異大,各有地方特色,開車遊歷已經令我大開眼界,再加上到不同的地方探朋友和遊歷,其實很滿足。不過我仍然希望今年有機會搭一次飛機回去探家人和朋友,看時機吧。
寫到這裡,天光了,抬頭看到飛機劃過長空,在藍天遺下一條白色的絲帶。近日看《水滸傳》,讀到魯智深到五台山出家,剛好又看到歐麗娟老師的講課片段,談寶玉的啟悟。原來寶玉的第一次啟悟,便是聽到《山門》的〈寄生草〉,魯智深唱出: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裏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是的,讓一切隨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