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班戟日

十年前台灣朋友來香港遊玩,雖然都用中文,卻看不明餐牌,最耐人尋味的便是班戟。台灣朋友問,為何烤薄餅會稱為「班戟」?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啊。我跟朋友說,那是Pancake的廣東話音譯,是香港人專用的用詞。香港人愛吃班戟,源自英國。來到英國之後,手機轉到英國日曆,上星期顯示了「班戟日」(Pancake day),各大超市的班戟都做特價,為何班戟會成為一個節日?

班戟日又稱為懺悔星期二,與復活節有關。復活節之前的四十日稱為四旬期(Lent),又稱為大齋期/預苦期(信義宗),根據教會傳統,進入大齋期之後教徒嚴禁吃奶和吃肉(魚肉不算),食物以清淡為主,以記念和效法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畫夜以勝過魔鬼的試探。雖說英國用陽曆,但與復活節卻是以月亮運行的週期為準,每年復活節都定於3月21日(春分)後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以今年為例,3月20日為春分(英國時間)、3月24日滿月(農曆十五),之後的星期日(3月31日)便是復活節。

有了復活節,向前數四十日,便剛好是2月14日。今時今日大家只知2月14日是情人節,都不再理會今年的2月14日剛好是聖灰星期三,是大齋期的首天,傳統上牧師或神父會用棕櫚枝燒成的灰在信徒額上畫上十字,表達信徒以悔罪的心、默想主耶穌的受苦和復活。由於大齋期開始要戒肉戒奶,而肉和奶在以前的社會並不易得,為免浪費,信徙在大齋期之前都會把家裡的奶和肉煮來吃,用什麼方法可以消耗這些食材呢?答案便是班戟了。

班戟的四樣主要成份各有象徵意義,雞蛋象徵創造、麵粉象徵生命之糧、鹽象徵完全、牛奶象徵純潔,煮好班戟後放上煙肉,大家在班戟日盡情享用奶和肉,直到復活節才共聚慶祝,這就是本來的節日意義。其實傳統中國在清明之前都有寒食的習俗,簡單用麵皮包括冷食成為後來的「春捲」。雖說與晉文公記念介之推相關,但我覺得不論中外,入春之後約束個人飲食是一種智慧,春天是動物的繁殖季節,戒肉戒奶禁熱食讓動物可以繁衍不息,套上了宗教意義變成民間習俗,便成了留得青山有柴燒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教堂外的Daffodil開始綻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