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hlleben舉了很多例子,說明植物能透過氣味、化學信號、根系與菌絲體的反應,甚至聲音與其他植物溝通。例如非洲的耳莢金合歡被長頸鹿啃食葉片時,便會散發某種警告氣體提醒其他耳莢金合歡樹,收到訊號的金合歡樹便會將有毒的物質送到葉片,長頸鹿吃到這些有毒的葉片便會知難而退,到其他樹叢覓食。另一個例子是榆樹,它們甚至能辨識毛蟲的涶液,受攻擊時散發某種特定的費洛蒙吸引寄生胡蜂,胡蜂受吸引飛到榆樹、在毛蟲體內產卵,胡蜂幼蟲孵化後便會殺死毛蟲,替榆樹解決蟲害。
樹木除了直接用氣味和化學訊號,也能透過根系附近的菌絲體與其他樹木溝通,Peter Wohlleben稱菌絲體網絡為Wood Wide Web,即是樹木的互聯網,一棵樹有難,便從根系透過菌絲體發出警告訊問,接收到訊號的樹木便會用不同的方式回應,或從根部提供養份予受攻擊樹木,或增加樹身的化學物作防預。不過,更神奇的是,昆蟲也會辨識樹木發出的訊號,牠們會挑選那些沒有回應的樹木作攻擊。作者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垂死的樹木才會失去溝通能力,昆蟲很清楚這個狀況,所以才挑上了「沉默的樹木」。
這令我想起多年前上耕種課的討論,究竟蟲害是因還是果。很多人認為昆蟲令樹木枯萎,但老師說是樹木已到死期昆蟲才乘機飽餐。以前一葉農莊近馬路邊有一株長得歪斜的血桐,有一年春天我看到血桐上爬滿了蠟蟬的若蟲,像棉絮一樣黏著樹身,但其他樹卻不見蠟蟬的蹤影,之後的夏天風雨連連,血桐在某個晚上倒在田上,蠟蟬的若蟲或者在春天時已知血桐死期已近。
書中有兩句話值得深思:
1. The well-being of a tree depends on the community.
2. A chain is only as strong as its weakest link.
前天分享過英國的Safeguarding理念,或者就是要從保護最弱勢的個體開始,才能成就堅實的社群。
2021年的今日,我坐在樹下靜聽鳥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